#可口可樂##文化##歷史冷知識##二戰#
在可口可樂最初的半個多世紀裡,成為美國最風靡的軟飲料,但在世界其他地方卻還是默默無聞。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真正的轉折點來到了。
1942年,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國正式對日本宣戰,向海外戰場派兵參戰。可口可樂公司領導人伍德拉夫憑藉敏銳的判斷力,將可口可樂的價值理念提升到了國家民族的高度。他向人們宣佈“不管我國的軍隊在什麼地方,也不管本公司的代價有多大,我們一定保證每個軍人只花5分錢就能買到一瓶可口可樂。”
這一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表態,得到了美國軍方和老百姓的認可,艾森豪威爾等美國軍方高層對可口可樂的生產、銷售、國際銷售給予了大力支援。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食糖作為美軍戰略物資實行配給制。在軍方的認可下,可口可樂的高階管理者被派往軍方的食糖配給部,確保可口可樂生產使用的食糖不受限額。不僅如此,可口可樂公司還派出數百名員工,作為“技術觀察員”跟隨美軍出征,美軍走到哪裡,他們就將可口可樂的產品和生產線推廣哪裡,被稱為“可口可樂上校”。
到二戰結束,可口可樂已經在海外建立了60多家瓶裝廠,海外銷售超過了美國本土,一些同盟國高層成為可口可樂的擁躉。英國的巴頓將軍儲存了滿滿一地窖的可口可樂,並主動帶著可口可樂的技術觀察員跟著搬遷瓶裝廠。當可口可樂在菲律賓落地生產後,美軍麥克阿瑟將軍親筆為下線的第一瓶可樂簽名。當艾森豪威爾在非洲作戰時,用加急電報催促可口可樂儘快在非洲建廠,並派軍機護航相關裝置、材料的運輸。
不僅如此,伴隨著盟軍在歐洲的軍事行動,可口可樂的觸角也滲透到了軸心國,德國、日本和義大利計程車兵都喜愛可口可樂,甚至連一些殖民地的原生態土著民族如祖魯族、澳洲原住民、斐濟人等等都成為可口可樂的粉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可口可樂成功地運用聲東擊西策略,將愛國主義情懷融入產品生產銷售推廣,以低廉的成本建立起可口可樂在全球軟飲料市場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