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0日晚,美國一代傳奇富豪大衛洛克菲勒去世,享年101歲。我們初中的政治課本里就說過這個家族,毫不誇張地說,150年來洛克菲勒家族影響著美國的政治經濟。都說富不過三代,但是這個家族到現在已經六代了,依然如日中天。
洛克菲勒家族與中國最早的接觸可追溯至1863年,24歲的大衛-洛克菲勒的祖父約翰·洛克菲勒將他的第一桶煤油賣到了中國。最初洛克菲勒家族準備在中國建大學,並派出考察團考察中國。最終得出結論為“因條件限制,辦學行不通,建議辦醫學”,於是洛克菲勒基金會(目前仍然是世界上重要的組織)組建“中華醫學基金會”,於1915 年出資20萬美元,購買了歐美教會學校開辦的“協和醫學堂”,將其改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並斥重資購買了豫王府作為地址,請美國著名的建築師查爾斯柯立芝主持設計。所花費用由預算的150萬美元增加到了最終的750萬美元。
民國總統黎元洪題名的《協醫年刊》中,寫到協和初辦的情形:“收買豫王府舊址,計面積六十餘畝,建築新屋十四座,外則畫棟雕樑,玉欄碧瓦,集中華建築術之大觀,內則裝置周密,器械精良。”
1921年9月19日,協和醫學院落成典禮熱鬧非凡,名流濟濟。約翰·洛克菲勒的兒子小洛克菲勒乘坐海輪航行了一個多月從美國趕來出席此次典禮。他在演講中說道:“協和醫院希望給予中國人民的,不僅是醫學科學,而且是西方文明在在思維發展和精神文化上的精華”。
任教於北京大學的胡適在日記中提到了這次典禮:“是日典禮極嚴肅,著學位制服參加列隊者,約有一百餘人,自有北京以來,不曾有這樣一個莊嚴儀式……羅氏演說甚好。”北京協和醫學院落成當晚,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在總統府舉行盛大招待會,宴請全體代表。
據美國曆史學家、教育家瑪麗布朗布洛克博士考證“在整個20世紀,洛克菲勒在中國科學、醫學及高等教育的投資接近8億美元,遠高於其他任何美國來源”。學者資中筠考證“自1916至1947的32年,用於建立、維持和發展這所遠東獨一無二的醫科大學撥款總數為44652490美元。”為了提高教學水平,一大批美國專家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包括考德瑞、步達生、海司汀斯等一流學者,還有當時最前沿的生物化學家凡斯萊克,以及哈佛大學醫學院院長埃德賽爾,所有裝置也均為美國進口。
協和採用殘酷的逐級淘汰制,每年平均只有十六位學生可以畢業,培養出了如林巧稚、吳階平、諸福堂等一批頂尖名醫,成為日後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種子和骨幹。科研方面亦成績斐然,比如從中藥大黃中成功提煉麻黃素,成為研究中草藥成功的典範,此外還有對中國常見寄生蟲病、黑熱病和斑疹傷寒的研究等。這一時期,協和成為了亞洲醫學和研究方法的最高標準,對日本和印度的高等醫學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1924年梁啟超先生右腎手術當年就是在協和醫院做的。
在資助協和醫院的同時,基金會還資助了一些其他的醫療教育機構,如齊魯醫科大學、湘雅醫學院等總共13所高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當時的燕京大學,另外還有很多中國鄉村研究的援助。
1937 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基金會的工作遭到嚴重破壞。1938 年,董事會通過特別決議:基金會將繼續為在華工作撥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遷往內地的鄉村建設專案。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它根據當時的條件和需要,以最可行的方式,對遷往內地的學術機構進行幫助。如由基金會撥款邀請一批中國著名學者到美國講學一年,在此專案下應邀的學者包括羅常培、馮友蘭、樑思成、費孝通等十幾位教授。
1947 年內戰時,基金會仍抱樂觀態度。1947 年的會長報告中說:“中國此刻正處於悲劇中,內爭似乎不可調和。不過從長遠看,前景不一定那麼黑暗。此時此刻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1949年後基金會還對中國抱有一絲希望,但是最終證明是一廂情願。1951年1月,時任協和醫學院院長的李宗恩致函洛克菲勒基金會紐約總部:協和已收歸國有。至此,基金會停止了最後一筆撥款。負責建造和運營協和醫學院的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1928 年以後獨立於洛克菲勒基金會,但仍接受其資金支援)也被迫離開中國,轉而支援亞洲其他國家。
現在看,協和醫院可以說是中國近現代醫院的鼻祖,為中國近現代醫院培養了大批醫護人才,毫不誇張的說目前協和醫院是中國最好的醫院(網上流傳的一年1700多億,基本可以確定為謠言)。大衛洛克菲勒去世後,北京協和醫院官方微博稱:“洛克菲勒家族最大一個海外慈善專案就是在20世紀初的中國建立北京協和醫學院,播下一顆西方醫學教育的種子。1917年,當刻著“民國六年”字樣的巨大奠基石沉穩落地的那一刻,一所承載了太平洋兩岸科學夢想的醫學院,由此誕生。感謝洛克菲勒家族對中國醫學的貢獻!”
莎士比亞說“慈善是高尚人格的真實標記”,蘇軾也說過“凡人為善,不自譽而人譽之,為惡,不自毀而人毀之”。
讓我們記住洛克菲勒家族,記住這個“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大資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