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如果明朝繼續延續來自軍武速遞00:0005:11
赫舍裡悅:很早就有滿清誤國三百年的說法,清政府為中國悲慘的近代史負責,這是毋庸置疑的,但近年來網上有聲音,說如果當時是漢族政權,沒有民族內耗,那麼到19世紀時中國就會發展的很好,與西方的戰爭也不會失敗,本人才疏學淺,想請教大伊萬,這種說法正確嗎?
大伊萬:這個,其實按照大伊萬一貫的風格,一般是謝絕做各種各樣的架空和腦補的,但關於“如果明朝一路延續下來/清帝國沒有入關”、那麼“中國會更早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中國的領土會比現在大得多”之類的腦補實在太多,有些腦補簡直是完全脫離實際的胡說八道,既然這樣,咱也就不吐不快略說一二了。
首先,關於所謂“明末資本主義”的問題,大伊萬已經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打算最近發在週末的歷史板塊。其實,咱們站在現在的角度去看,所謂的“明末資本主義萌芽”,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偽命題”(歷史課本已經做了修改)。相反,根據金觀濤、劉青峰兩人在《興盛與危機》中提出的古代中國社會建構,他們已經指出了古代中國社會是一種“超穩定”的威權統治與專制結構,穩定的官僚/士大夫集團、穩定的封建小農經濟形式、以及對前兩者的生活方式做了高度概括的意識形態構成了古代中國社會的“三角關係”,在沒有外力打破的情況下,也許古代中國社會可以發展到某一種新的社會形式,但想發展到西方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可謂困難重重。當然這個問題不能細說。
其次,正如在之前的文章(應該是明清火器發展史辨析)中一位讀者指出的那樣:從大歷史的角度來說,17世紀的中國面臨三大歷史課題,一是應對上百年土地兼併失序後的民變四起、二是應對遊牧民族對中原地區最後一輪大規模侵襲,三是應對西方資本主義列強越來越近的侵門踏戶。明帝國連第一關都沒有邁過去就倒在了農民起義軍的浪潮裡,有什麼證據能夠證明,明帝國能夠把第二關、第三關邁出去而且比清帝國邁得更好?
更不用說,其實以明帝國在276年裡的表現來看,沒有表現出任何能夠介入草原民族、抵抗外來侵略的徵兆來:一是對蒙古草原一直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坐視草原民族或自相殘殺,或南下掃蕩,只在蒙古諸部到了長城腳下之後才被動地做出反應,甚至在明帝國如日中天之際,洪武大帝、永樂大帝也沒有“介入草原”的打算,甚至永樂大帝還把可以威脅草原一翼的大寧衛主動放棄、丟給了兀良哈蒙古人;二是對西域、青藏地區經營不足,所謂的關西七衛最遠未到東疆,整個新疆地區明帝國時期完全無力控制,亦力把裡和葉爾羌汗國佔據了新疆,而西藏地區明帝國的控制力也極其有限。
大伊萬不想糾結明帝國對這些區域的控制有限到底是因為農耕民族對雨養農業線以外的區域沒有興趣,還是帝國內部認為靠“分而治之”更加有利於明帝國維護中原腹心地區的統治,咱只想指出:在整個世界正在從古典國家體系向近代民族國家體系過渡的時代裡,明帝國想的居然不是儘快地跑馬圈地、奪到誰手裡算誰的。明帝國居然還是沿用了古典時代那套“王化”的玩法,如果這麼玩到最後,必然導致這些區域像當今的東南亞、北韓半島一樣,出現大量的獨立國家。
更不用說,如果我們站在馬後炮的角度看,清帝國其實也是趕上了跑馬圈地的末班車:清帝國在中原地區建立統治40年不到,沙俄帝國就已經衝到了黑龍江、深度介入了草原帝國與中原王朝的戰爭,而東印度公司則同在1689年取得了孟買和金奈的統治權,開始準備向亞洲大陸腹心進發了。
如果換做明帝國處於當時的位置,以明帝國對漠北蒙古、漠西蒙古、野人女真和嘉榮/康巴的孱弱控制力,這態勢會更加惡劣。沙俄、英中國人會更加容易地介入東北、西藏乃至新疆的政局,而以當時明帝國在整體實力上的落後,會完全無力與沙俄、英國這兩大強國競爭,近代中國的版圖,可能會比當今慘得多。
總而言之,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很多人認為“明帝國繼續發展下去”,到19世紀古代中國就會'“發展得很好”,個人認為完全脫離了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也不符合古代中國一以貫之的統治邏輯,即使是架空角度來說,也完全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