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建魏後,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同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 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劉備派遣黃權督江北水軍,自率陸軍進軍。同年秋七月,蜀軍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傅肜、程畿等戰死。在夷陵之戰後,劉備退至永安白帝城。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由此,在兵敗夷陵之後,劉備沒有回到蜀漢都城,而是一直待在永安白帝城,時間在一年左右。那麼,問題來了,劉備兵敗夷陵後,為何一直待在白帝城?他在思考什麼?

首先,按照常理來說,在夷陵之戰後,因為蜀漢大軍損失殆盡,所以,成都作為蜀漢的都城,自然是人心惶惶,也即需要劉備這位皇帝回來坐鎮和安撫。但是,此公元222年秋到公元223年夏,也即接近一年的時間中,劉備一直待在永安白帝城,並沒有回成都的打算。那麼,問題來了,劉備為什麼一直待在這裡呢?接近一年的時間中,劉備在思考什麼呢?對此,在筆者看來,劉備之所以沒有回到成都,第一個原因就是需要防備東吳可能的入侵。陳壽在《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中記載:“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

踵躡(踵躡),有相繼,接連的意思,也即在劉備撤退到永安白帝城後,東吳派遣將軍李異、劉阿等緊隨其後,從而跟在劉備大軍的後面,並屯駐南山。基於此,在夷陵之戰後,東吳依然對蜀漢虎視眈眈,想要進一步擴大戰果。面對李異、劉阿等率領的東吳大軍,戎馬一生的劉備自然不願意退縮,更不願意回到成都,而是要在蜀漢的東大門永安白帝城堅守下去。進一步來說,夷陵之戰的失敗,讓劉備非常不甘心。在一定程度上,如果可以在永安擊退東吳大軍的進攻,無疑可以平復劉備心中的憤懣之情。

正是因為劉備一直停留在永安白帝城,讓孫權感到比較恐懼,也即擔心劉備捲土重來,所以主動向蜀漢求和。對此,陳壽在《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中記載:“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孫權在得知劉備停留在白帝城的訊息後,感到非常害怕,於是派遣使者到白帝城求和。當然,孫權之所以這麼恐懼,很可能也是魏文帝曹丕正在做進攻東吳的準備。所以,孫權不希望兩線作戰,自然需要儘快和蜀漢修復關係了。當然,不論如何,劉備沒有選擇回到成都,確實釋放出了可能再次進攻東吳的訊號,而這,迫使獲得夷陵之戰勝利的東吳,反而主動要向蜀漢求和。

最後,另一方面,劉備待在永安白帝城,而不是回到成都,很可能是希望排除干擾,可以專心思考託孤事宜。因為在公元223年夏就病逝後,所以,在兵敗夷陵後,加上關羽、張飛被殺等事情的影響,劉備應該已經病重了。在此基礎上,劉備必須要做好託孤的安排了。而一旦回到成都後,因為錯綜複雜的派系勢力,以及文武大臣之間的爭權,很可能會影響到劉備的判斷。與此相對應的是,選擇遠離蜀漢都城的白帝城,反倒可以排除這些干擾,以此選擇合適的託孤大臣,並做好託孤的安排。對此,在筆者看來,從最後的安排來看,劉備讓諸葛亮、李嚴這一文一武來共同輔佐後主劉禪的設計,可以說是比較合理的選擇,也即分屬不同派系的諸葛亮和李嚴,可以互相牽制,避免一家獨大的情況出現。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文明興衰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