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子李承乾選擇造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李世民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大家知道,大唐開國皇帝李淵、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為爭奪皇位不惜手足相殘,兒子逼迫父親退位。
後來李世民當上皇帝時,立八歲的李承乾為太子,也正因為如此,在李承乾長大後,他的太子地位就已經非常牢固,在他身邊已經形成了一股非常強大的太子黨,而且無論從名義上,還是實力上,大唐帝國已經沒有人能與太子李承乾相比。
但是,這樣一個強勢的太子,本身就會讓大唐帝國蒙上一種陰影。因為皇帝與太子之爭,似乎是難以避免的。換句話說,太子作為帝國名正言順的接班人,圍繞在他身邊的勢力自然會越來越大。
李承乾謀反是唐太宗教育皇子重大失敗的體現,當然不止唐太宗遇到了這樣的問題,趙武靈王、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康熙帝等這樣英明神武的君主在選擇皇儲時依然會十分頭痛。
康熙處理的還算不錯,九子奪嫡的情況下尚未發生流血政變,而且也選了一位比較優秀的皇帝;趙武靈王應該是最死的最慘的英明君主,被兒子活活餓死在自己修建的陵寢中。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關於他上位時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大家是有所了解的,由於其上位的艱難性,因此也十分看重皇子的培養。
唐朝嫡庶觀念很嚴重,唐太宗一共14個皇子,其中為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個兒子最為唐太宗所重視,他們分別為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
唐太宗早期對李承乾是很看重的,在他繼承皇位的同時就立李承乾為皇太子。
在李承乾的太子時代早期,他的人生還是挺順利的,因為有長孫皇后的照看,聰明伶俐的李承乾還是很受太宗皇帝喜愛的,史載其“性聰敏, 太宗甚愛之”。在李承乾八歲的時候,唐太宗就任命剛剛卸職的丞相蕭瑀為太子少師,後來更是用著名大臣李綱為師。
唐太宗這樣為李承乾找老師大概是受了自己當初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影響,一直有一種說法李建成之所以在玄武門之變中失敗,是因為李建成沒有聽從魏徵的建議。李綱之後是唐朝著名的史學家李百藥。這些優秀的老師為太子李承乾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在此期間,唐太宗對李承乾十分看重,貞觀五年的時候,李承乾生病,唐太宗就請道士為李承乾祈福,後來又允許剃度三千和尚出家,要知道唐太宗並不是一個迷信宗教的人;貞觀七年的時候,李承乾再次生病,唐太宗就請了天竺高僧來給太子祈福。為了李承乾健康狀況,太宗不惜以此種方式來祈福。
唐太宗在出巡的時候,都是讓李承乾留在京城監國,可以說對李承乾是相當重視了。
這種狀況在貞觀十年的時候發生了改變,長孫皇后去世,李承乾失去了重要的庇護。
前期主要是李承乾貪玩,沒有節制,諸如“騎射畋遊, 酣歌戲玩” , “私幸太常樂童稱心, 與同臥起”等,甚至模仿突厥的生活方式“布陳大呼交戰, 擊刺流血, 以為娛樂” 。尤其是“私幸樂童”這種在古代看起來大逆不道的斷背情,更是不為當時的社會所能容忍。
唐太宗安排的老師,也不是採取引導的方式進行規勸,大部分都是斥責似的進諫,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批評,誰也受不了啊,致使李承乾不止對這類的進諫產生免疫,逼得李承乾有幹掉老師的打算。
在長孫皇后去世後,李承乾的種種作為,導致唐太宗對李承乾逐漸不滿。
李承乾會有這樣的作為,估計跟他坡腳有一定關係,在古代的時候,如果作為一名皇帝他如果是殘疾的話,那是十分有傷大雅的事情。後來明朝萬曆皇也是如此,萬曆皇帝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懶惰的皇帝,因為在他執政期間竟然長達二十多年沒有上朝,很多抨擊明朝的人經常拿這個說事,認為萬曆是一個沉迷女色的人,其實萬曆早年也是一個很勤奮的皇帝,關於為什麼後來不上朝,眾說紛紜。直到建國後,考古學家打開了萬曆皇帝的陵墓,才發現萬曆皇帝的兩條腿的骨頭不一樣長,右腿有一些彎曲,由此可見,萬曆皇帝應該是個行走不方便。
在這個時候,唐太宗十分寵幸魏王李泰,讓李泰產生了奪嫡念頭,李承乾看在眼裡,自然是傷在心裡,認為唐太宗有換太子的打算。唐太宗對李泰的寵愛導致當時的大臣都有點看不下去了,甚至向太宗進諫“有逾於皇太子”。
當這些東西都疊加在一塊施加在嬌生慣養的李承乾身上時,李承乾未能頂住壓力,最終選擇了自暴自棄,被侯君集和李元昌所利用,最終走上了逼宮謀反的路。
對於李承乾的謀反行為,大概唐太宗後來也感覺出來並非全是李承乾的問題,最後唐太宗把參與謀反的人全部誅殺,李承乾卻只是被貶為庶人,儘管很失望,然而還是下不去手。
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李承乾身為太子依然造反,很大程度上跟李承乾的教育失敗有著必然的聯絡,唐朝的皇子教育可以說是歷朝歷代最為失敗的,這種為了權力發生宮廷政變的事件,李承乾不是第一個,也絕對不是最後一個。
本來,李世民扶持和拔高李泰的地位,只是想用他來牽制太子,絕不是想讓他取代太子之位,但問題是,李泰在崛起之後,自然會有意無意產生一種錯覺,總而言之,只要把親哥哥承乾拉下了馬,自己就能登上儲君之位。更關鍵的是,當年李世民就是這樣做的,李泰自然也會想著複製這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