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用於發展與印度的貿易,後來成為統治印度的工具。

1601年,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頒佈《濟貧法》,以緩解圈地運動造成的社會動盪。

1602年,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該公司具有國家職能、向東方進行殖民掠奪和壟斷東方貿易的機構。

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繼任英格蘭國王,開始了英格蘭與蘇格蘭統一的雛形。

1604年,荷蘭人韋麻郎率大船三艘開入澎湖列島。

1605年,波蘭的立陶宛大公楊·卡羅爾·霍德凱維奇率領2500名翼騎兵及1300名步兵在吉爾霍爾姆戰役中擊敗1.2萬人的瑞典軍(其中3000名騎兵),此次戰役使波蘭翼騎兵威名大震。

1606年,荷蘭海軍在馬六甲擊敗葡萄牙海軍,葡萄牙人在東方的勢力遭到削弱。

1607年,荷蘭艦隊在直布羅陀大敗西班牙艦隊。

1608年,德意志新教諸邦君主為維護共同利益在奧豪森聚會組成軍事聯盟。加盟的有普法爾茨(巴拉丁)、安哈爾特、諾伊貝格、符騰堡、巴登、烏爾姆、斯特拉斯堡和紐倫堡等。以普法爾茨選侯腓特烈四世為首,與天主教諸侯相對抗。

1609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被迫與荷蘭簽訂《十二年停戰協定》,在事實上承認了荷蘭的獨立。

1610年,波蘭大貴族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率領6500名波蘭翼騎兵在斯摩稜斯克附近的克盧士諾地區以遠超1:10的戰損比大敗俄-瑞聯軍,進而攻佔莫斯科。

1611年,君士坦丁堡遭鼠疫之災,死亡20多萬人。

1612年,季米特里·波扎爾斯基和庫茲馬·米寧率領俄羅斯軍隊在莫斯科近郊大敗波蘭軍隊,並乘勝收復首都莫斯科,守城波蘭軍隊投降。

1613年,全俄縉紳會議選舉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沙皇。

1614年,法國舉行首次三級會議。

1615年,法國重商主義者蒙克萊賢在《獻給皇上和皇太后的政治經濟學》中,首先使用了“政治經濟學”一詞,意指國家經濟管理。

1616年,天主教會禁止尼古拉·哥白尼的書和學說。

1617年,瑞典軍隊進攻莫斯科失敗,與俄國簽署《斯托爾博沃條約》。該條約剝奪了俄國通往波羅的海的直接出海口,意味著俄國從此不再有挑戰瑞典地區霸權的實力。

1618年,布拉格發生擲出窗外事件,成為三十年戰爭的開端。

1619年,荷蘭在爪哇建立第一個殖民據點巴達維亞(今雅加達)。

1620年,一艘來自英國的名為“五月花”的3桅蓋倫大帆船在科德角外普羅溫斯頓港拋錨,他們在上岸之前簽訂了一份公約,這份公約被稱為《“五月花號”公約》,簽署人立誓創立一個自治團體,這個團體是基於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而且將依法而治。 這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獻。

1621年,以德皇、羅馬教皇、西班牙貴族諸侯為代表的“再造天主教運動”鎮壓了布拉格市民起義,並處決起義領袖。

1622年,英國殖民者在北美殖民地弗吉尼亞的詹姆斯頓遭遇印第安人大屠殺,共造成347人喪生,約合當時在詹姆斯頓英國人的三分之一。

1623年,新教軍1.6萬人與蒂利的帝國軍隊在施塔隆德進行決戰。新教軍大敗,四散逃竄,克里斯丁逃往荷蘭。

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佔了臺灣。

1625年,丹麥在英、荷、法支援下,以援助德意志新教聯盟為名出兵德意志,佔領捷克的盧特城。

1626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整訓的瑞典軍隊以輕微的代價在沃爾霍夫戰役中擊敗聞名歐洲的波蘭騎兵。

1627年,法國樞機主教黎塞留派出王室軍隊對法國新教徒主要據點拉羅謝爾組織圍攻。

1628年,英國議會向英王查理一世提出《權利請願書》。

1629年,黎塞留集中兵力解決羅漢領導的胡格諾派武裝力量。在大軍壓境的形勢下,胡格諾派完全屈服,他們的城堡均被拆毀,羅漢被流放到威尼斯共和國。

1630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率領1.3萬人的軍隊揚帆渡海,從德意志東北部的奧德河口登陸屢戰屢勝,儼然成了德意志大地上的主人。

1631年,神聖羅馬帝國軍隊攻克了長期圍攻的馬格德堡,並對城內的新教居民進行了殘酷的大屠殺。

1632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在萊比錫西側的呂岑遭遇戰中意外陣亡,但瑞典軍隊依舊擊敗華倫斯坦指揮的神聖羅馬帝國軍隊,但瑞典元氣大傷。

1633年,伽利略在宗教法庭上被迫公開宣佈放棄自己關於地動學說的科學信仰。

1634年,神聖羅馬帝國聯合西班牙在諾德林根附近大敗瑞典軍,一直追到波羅的海沿岸。

1635年,薩克森與勃蘭登堡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簽訂《布拉格和約》服從皇帝。

1636年,西班牙與神聖羅馬帝國聯合進攻法國。

1637年,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再次南北夾擊法國,被完成戰爭準備的法國擊潰

1638年,法國海軍打敗舉世聞名的西班牙海軍。

1639年,西班牙海軍的主力被原來籍籍無名的荷蘭海軍於唐斯之戰中殲滅。

1640年,加泰羅尼亞爆發反對西班牙的大起義,葡萄牙擺脫西班牙統治獲得獨立。

1641年,愛爾蘭爆發反抗英國的民族起義。

1642年,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直布“討伐議會”,挑起第一次內戰。

1643年,孔代親王路易二世·德·波旁指揮法軍在羅克盧瓦戰役中獲勝,此役終結了西班牙在歷史上的陸上優勢,標誌著法國地面霸權的到來。

1644年,克倫威爾指揮的議會軍在馬斯頓荒原戰役中擊敗英王查理一世的軍隊,這次戰役是國會軍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轉折點。

1645年,英國新軍在納斯比戰役中摧毀王軍的主力。

1646年,瑞典與法國聯軍大掠巴伐利亞,迫使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連一世求和。

1647年,義大利那不勒斯爆發反抗西班牙統治的馬薩尼洛起義。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署,三十年戰爭結束。和約使瑞典、法國及其盟友獲得大片領土;承認荷蘭和瑞士的獨立;確認德意志諸侯的主權,加強帝國議會的權力。

1649年,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英格蘭宣佈為共和國,成立了克倫威爾為首的護國政府。

1650年,克倫威爾指揮英格蘭軍隊遠征蘇格蘭。

1651年,英國議會為打擊荷蘭海上霸權頒佈了《航海條例》,規定:凡英國的進口產品只准英國船隻或原生產國船隻運送,出口產品只准英國船隻運送。

1652年,荷蘭開闢好望角殖民地。

1653年,俄國吞併烏克蘭。

1654年,荷蘭被迫與英格蘭締結《威斯敏斯特條約》,承認英國的《航海法案》,第一次英荷戰爭結束。

1655年,瑞典對波蘭宣戰,同時在波蘭領土和波羅的海海域採取軍事行動,以阻止俄國進入波羅的海。

1656年,沙俄與波蘭在維爾紐斯附近的涅米扎簽訂停戰協定,聯手投入對瑞典的戰爭。

1657年,英軍在法軍的援助下於特納裡費島(加那利群島)附近擊敗西班牙艦隊,

1658年,俄國和瑞典簽訂停戰協定。隨後,俄軍在白俄羅斯和立陶宛向波軍發起進攻。

1659年,西班牙和法國簽訂比利牛斯和約。西班牙因沒有得到哈布斯堡的支援,而決定割讓邊界領土給法國以和平結束戰爭。該協定還包括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和西班牙公主瑪麗·泰蕾莎之間的婚約,公主的嫁妝為50萬金埃居,分三筆付清。這婚約使路易成為歐洲權力最大的國王。

1660年,波蘭立陶宛聯邦放棄波羅的海沿岸利沃尼亞的大部分屬地,瑞典在波羅的海勢力達到鼎盛時期。

1661年,查理二世復辟斯圖亞特王朝,成為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國王。

1662年,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以32萬鎊的價格將敦刻爾克賣給法國。

1663年,奧斯曼入侵奧地利,歐洲再次陷入危機中。

1664年,英國殖民軍從荷蘭殖民者手中奪取新阿姆斯特丹,後來改名為紐約(新約克)。

1665年,荷蘭向英格蘭宣戰,引發第二次英荷戰爭。

1666年,法國支援荷蘭對英國作戰,荷蘭海軍在敦刻爾克海戰中獲勝,但在北福蘭角海戰中失利。

1667年,俄波雙方代表在斯摩稜斯克附近的安德魯索沃簽訂停戰協定:第聶伯河左岸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一部分以及斯摩稜斯克等省歸屬俄國;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一部仍歸屬波蘭。俄波戰爭結束。

1668年,西班牙籤署《里斯本條約》,承認葡萄牙獨立。

166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擁有超過150艘商船、40艘戰艦、5萬名員工、與1萬名傭兵的軍隊,股息高達40%。荷蘭的繁華引起英法的不滿。

1670年,俄軍攻陷斯摩稜斯克,波蘭守軍投降。

1671年,俄國鎮壓斯捷潘·拉辛領導農民起義。

1672年,法荷戰爭爆發,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聯合英國開始入侵荷蘭。

1673年,路易十四宣佈法國所有主教只能由國王任命,此後又一再重申王權高於教權。

1674年,第三次英荷戰爭結束,英國在荷蘭衰落後轉而放棄與法國結盟,開始警惕法國。

1675年,英國在倫敦市東南郊建立格林尼治天文臺。

1676年,法國海軍名將亞伯拉罕·迪凱納率領法國艦隊,在“奧古斯塔海戰”中一舉戰勝西班牙和荷蘭的聯合艦隊,荷蘭因此喪失西地中海制海權,法國國力進一步膨脹。

1677年,荷蘭執政威廉與英國公主瑪麗結婚,荷蘭聯合英國共同抗擊法國。

1678年,法國與荷蘭簽署《奈梅亨條約》,條約授予法國對佛蘭西以及佛蘭德斯和海諾特一些城市(原由西班牙控制)的控制權。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被稱為“太陽王”,法國取代荷蘭成為歐洲最有權力的仲裁者。

1679年,在法國的調停下,丹麥與瑞典在隆德簽約結束斯科訥戰爭,規定斯科訥仍歸屬瑞典,該條約使瑞典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權益得到鞏固。

1680年,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率領的俄國—烏克蘭聯軍依靠新築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線,擊退了克里木韃靼人的多次襲擊。

1881年俄羅斯督軍羅馬達諾夫斯基和東烏克蘭哥薩克酋長薩莫伊洛維奇的聯軍擊敗了土耳其,西烏克蘭哥薩克酋長多羅申科被俘虜,押往莫斯科,俄土戰爭結束。

1682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遷居凡爾賽宮。

168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維也納城門前被歐洲聯軍擊敗,中止了向歐洲進軍的步伐。

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之間建立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

1685年,法國路易十四廢除南特赦令,大批新教徒逃往荷蘭、英國。

1686年,英國人菲普斯在加勒比海發現一艘沉船,打撈上三十二噸黃金。

1687年,土耳其人在同威尼斯人爭奪雅典衛城的戰爭中無知地拆毀了希臘勝利女神廟這座建築。

1688年,法國入侵神聖羅馬帝國引起荷蘭和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瑞典等國家組成同盟聯合對抗,“九年戰爭”爆發。

1689年,英國議會頒佈《權利法案》,英國走上君主立憲制道路。

1690年,英荷聯合艦隊在比奇角海戰被法國艦隊擊敗,法國軍隊8萬人虎視眈眈地等候越過海峽侵入英格蘭。

1691年,奧克林姆戰役爆發,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再次在愛爾蘭波尼河畔的奧克林姆擊敗愛爾蘭軍,雙方軍隊各有兩萬多人。

1692年,威廉三世指派100多名士兵在格倫科突然襲擊麥克唐納家族,造成33名男人、2名婦女和2名兒童慘遭殺害。

1693年,英國議會提出《任職法案》,規定凡議員得到國王任命或從國王那裡領取薪俸後,就失去了議員資格。

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

1695年,路易十四開始單獨與奧格斯堡聯盟的成員之一,薩伏依公爵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二世展開秘密的和平談判。

1696年,彼得一世第二次遠征亞速,在艦隊配合下終於奪佔黑海要地亞速。

1697年,西班牙和法國簽署《勒斯維克條約》, 把該島東部的西班牙屬地被稱為聖多明各,而西部割讓給法國,定名為法屬聖多明各。

1698年,法國、英國、荷蘭在海牙籤定條約,承認巴伐利亞的約瑟夫·斐迪南親王為西班牙王位和除義大利以外西班牙領土的繼承人;法國得到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奧地利得到米蘭。

1699年,奧地利、波蘭、威尼斯與土耳其簽訂的《卡爾洛維茨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大片領土;波蘭獲得第聶伯河西岸烏克蘭南部和波多里亞;威尼斯獲得摩里亞和愛琴海中的土屬各島。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十大系列之成吉思汗十大功臣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