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王維曾經寫了一首詩,名字叫做《老將行》,它敘述了飛將軍李廣的經歷。李廣一生東征西戰,功勳卓著,結果卻落得個“無功”被棄、不得不以躬耕叫賣為業的可悲下場。邊烽再起,他又不計恩怨,請纓報國。王維諷刺了漢朝統治者的賞罰矇昧, 冷酷無情,歌頌了老將的高尚節操和愛國熱忱。
正所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後世兩千年來將“李廣難封”的原因歸結為他生不逢時。然而,歷史的真相永遠是複雜的,造成李廣沒有建立重要軍功的根本原因,真的能用一句“生不逢時”來概括嗎?實事可能並非如此。
李廣在年輕時為何沒有軍功漢朝自立國以來,他們最強大的敵人便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漢朝初期,大漢還處於窮困潦倒、百廢待新的發展階段。面對匈奴不斷南下來“打穀草”,心高氣盛的漢高祖劉邦,最開始採取的是以蠻制蠻的策略,想以武力解決邊疆問題。但是,在經過“白登之圍”後,僥倖逃脫的漢高祖意識到敵強我弱,不宜力拼,於是馬上調整戰略,採取了懷柔之術。其實就是通過送公主和親和財物利誘,滿足了匈奴的欲壑,實現了和平共處的安寧。
圖 | 匈奴人時常南下“打穀草”
劉邦死後,漢惠帝、呂后、漢文帝、漢景帝、一直到漢武帝初期,都是採取的這一套,花錢買和平的政策。畢竟,面對冒頓單于公然向呂后求婚示愛這種奇恥大辱,漢朝都是本著“以和為貴”的原則隱忍了下來。對匈奴的隱忍政策,也就意味著沒有打仗可打。
李廣出身名門,他十多歲就開始了戎馬生涯,那時正值漢文帝在位時期,匈奴在漢朝叛徒中行說的唆使下,對漢邊境進行了瘋狂大騷擾。漢文帝只得徵兵守邊疆,以阻止和抵擋匈奴大軍的入侵。
當時,李廣選擇了從軍,因為他射術非常高明,在邊疆射殺入犯的匈奴士兵最多,所以,李廣名聲大震,被漢文帝垂青。他先是被封為郎中,秩六百石,不久又被封為騎常侍,秩八百石。
圖 | 飛將軍李廣形象
漢景帝即位後,李廣被封為騎郎將,秩千石。周亞夫平定七國叛亂中,李廣再立戰功。被封為驍騎都尉,秩兩千石。那時候,李廣還不滿三十歲,食邑已達到了漢朝官職中的最高級別了,可謂人中龍鳳。
但是,跟匈奴的這些戰鬥,比起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征伐都是小打小鬧,戰功還不足以讓李廣封侯。七國之亂真正出彩的是周亞夫等人,李廣雖然有功,但不是主角。
李廣身體狀態最好的年齡處於“文景之治”的年代,漢文帝和漢景帝都主張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進行懷柔戰術,這使得飛將軍李廣空有一身武藝和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漢文帝就曾評價李廣“生不逢時”:“如果李廣生在高祖打江山的年代,封個萬戶侯根本不在話下。”
光陰如白駒過隙般慢慢流逝,到了漢武帝決定對匈奴用兵時,李廣已過了知天命之年。
漢武帝時,“老當益壯”的李廣也沒能建立功勳就在李廣以為自己就將這樣在邊疆和匈奴“打打鬧鬧”地遊戲一生時,上天終於降給了他建功的機會。漢武帝即位後,對匈奴主戰。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人為了報復當年漢武帝的“馬邑之謀”,南下打穀草,對漢朝上谷郡進行大肆燒殺掠奪,漢武帝決定出兵反擊。
於是,漢武帝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率軍從上谷郡出發;任命公孫賀為輕車將軍,率軍從雲中(今山西省西北長城南、河套東北)出發;任命公孫敖為驃騎將軍,從代郡(今河北省蔚縣東北)出發;任命李廣為驍騎將軍,從雁門(今山西省右玉縣南)出發。
李廣自然格外珍惜這難得的一展雄風的機會,決心必將以百倍的努力來回報漢武帝。然而,結果卻出人意料。這次軍事行動,立下戰功的是愣頭青衛青,敗得最慘的是飛將軍李廣。
圖 |大漢騎兵
李廣從雁門出發戰無不勝,於是,在順境面前李廣大意了,他不顧後面的補給部隊,決定大刀闊斧地向匈奴腹地進攻。
也許是憋得太久太想表現自己了,也許是被區域性的勝利衝昏了頭腦,總之,當匈奴士兵突然從四面八方出現,將李廣大軍圍得水洩不通時,他才清醒過來,明白自己中了匈奴人的“誘敵深入”之計。結果,李廣被生擒。後來,李廣雖然僥倖逃脫,但回去被漢武帝關進大牢,家裡人花錢託關係才得以保住性命。後來朝中缺人,李廣被任命為右北平太守。
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對河西地區主動發動攻擊。
第一路軍霍去病掛帥,公孫敖為副帥;第二路軍李廣掛帥,張騫(出使西域的那個)為副帥。先不說霍去病那邊,我們單說李廣這隊人馬。
李廣沒有吸取上一次失敗的教訓,他率領的先鋒隊和張騫後面的大部隊竟然拉開了百餘里的距離,被匈奴包圍,拼死苦戰犧牲三千多人馬才等來援軍。
而霍去病奇襲祁連山,殺死和俘虜了匈奴士兵共計三萬多人,擒獲了匈奴的單桓王和酋塗王等五個大王,以及他們的王母、王妻、王子共計五十九人,擒獲匈奴的相國、將軍、都尉六十三人,戰果之豐令人咂舌。漢武帝封賞了霍去病,對李廣不賞不罰。
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動了著名的漠北之戰。兩路大軍,霍去病從代郡出發,衛青從定襄出發。李廣主動要求參戰,作為衛青的前將軍。
李廣因為不滿衛青“任人唯親”,用他的好哥們公孫敖做先鋒,還覺得衛青的作戰安排是刁難自己,於是延誤了行軍速度。結果在衛青的事後追責下,李廣拔劍自刎。
可憐一代飛將軍,在沒有戰功的遺憾中,了卻了一生的悲情。
“李廣難封”文景二帝時有命運不濟的因素,但漢武帝時期李廣的失敗要怪他自己其實,在李廣生前最後一戰,並不是衛青有意刁難李廣。不用李廣當先鋒,這都是漢武帝的意思。在衛青出征前,漢武帝對衛青囑咐:
“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漢武帝的段話裡包括了三層意思,一是說李廣這人年老了,不中用了。二是說李廣的命天生就不好,是個註定失敗的人。三是告訴衛青,你在用他時要特別注意,此番前去,讓他走個過場就得了,但千萬不要讓他擔當對抗匈奴單于的大任,以免誤了你的大事。
這時候,漢武帝已經看出李廣“難堪重用”,這也是導致李廣失敗自殺的原因。那麼,李廣為何總是失敗呢?我們總結下,可能有以下四點原因:
第三,李廣不懂推陳出新,創新戰術。漢文帝、漢景帝對匈奴採取的是“和親政策”,因此,在以和為貴的時代,漢朝在與匈奴的對抗中主要採取防禦策略。匈奴來進攻,就打擊一下,反擊一下,匈奴走了,就嚴陣以待,等待匈奴下一輪的進攻。而到了漢武帝時期就不一樣了,此時的漢軍採取的是主動出擊的軍事策略,要深入匈奴腹地去作戰,與防守反擊的戰術有天壤之別。李廣在防守反擊戰中可以做得很好,但在陣地進攻戰中卻做得不好。這跟他的作戰思維、策略等都有關。數次出征非但徒勞無功,而且連遭重創,除了他運氣差倒黴外,更多的是他缺乏創新能力,沒有打破思想上的束縛、行動上的籬牆,不懂得像衛青、霍去病那樣創新、創新、再創新。第四,李廣在漢武帝時沒有政治背景。衛青、霍去病的發跡固然靠自己的真實本領,但同時更多的是靠漢武帝的提攜之恩。如果漢武帝不給他們上戰場的機會,如果漢武帝不給他們當主帥的機會,他們能立下如此赫赫戰功,揚名立萬嗎?相比而言,李廣的政治背景就相差十萬八千里了。他雖然是名將之後,但在朝中幾乎沒有人能替他說話,更別說助他一臂之力了。這四點緣由,前三點是李廣個人方面的原因,是主觀原因,最後一點是當時漢武帝時期大漢政治上的客觀原因。
結語我們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事實上,過去的失敗經歷,對你未來的成功,可能一點幫助都沒有。一個一直失敗的人,將來最大的可能性也許是習慣性地再次失敗,還不如新人。
從李廣的經驗來看,失敗可能並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怎麼就不能從失敗的經歷中吸取教訓呢?難道說為了保持不敗,乾脆就不應該輕易嘗試嗎?
圖 | 每個人都害怕失敗
我們先來想象一下,人在什麼情況下,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比如說你學開車,一開始上路的時候會犯很多錯誤,教練在旁邊立即指出你的錯誤,糾正你的動作,你馬上改過來,慢慢就學會了。你在路上犯的每一個錯誤都是一次“失敗”,教練甚至可以罵你,但是你的確能從這些錯誤中吸取教訓。這其實就是所謂“刻意練習”中的“反饋”。
但那都是訓練中的“小失敗”。你是一個新手,本來就應該犯錯,而且你犯的這些錯誤不會帶來什麼嚴重後果!
生活中真正意義上的失敗根本就不是這樣的。我們以李廣與霍去病為例:
李廣從第一次主動出擊匈奴的戰鬥失敗後,他的後續戰鬥都在一直失敗;但是霍去病第一次出兵就勝利,之後一直是大勝。
如果李廣失敗,他同事衛青、霍去病的成功率會提高,因為他們從他的失敗上吸取了教訓!但是,如果衛青、霍去病成功,則對他同事李廣沒有任何影響。
也就是說,我的失敗不是我的成功之母,但是別人的失敗則可能是我的成功之母。
為什麼會這樣?有人提出一個理論,說我們對成敗的解釋,總是往“自我感覺良好”的方向進行。也就是說,如果成功了,我們的解釋就是這是因為我厲害;如果失敗了,我們的解釋就是這是因為遇到了不利的外部條件!也許是天氣不好,也許是皇帝分配資源不公平,也許是戰爭中遇到了完全意想不到的情況,反正不是我不行。
這樣一來,成功了我們可以找找自身原因總結一下經驗,失敗了我們根本就不會總結什麼真正的教訓。
其實在實戰中,大失敗其實不會提供什麼有效的反饋。我們現在都知道反饋是個好東西,有理想的人尤其重視別人對自己的錯誤給的反饋,但在歷史上,人們對“反饋到底有沒有用”,是有爭議的。有很多研究曾經認為給藝術家反饋並不會讓他們變得更好。
反饋其實有兩種:
如果是針對你個人的反饋,直接指責你本人不行,你會非常緊張,你就搞不好,這種反饋其實只有壞作用;有效的反饋一定不能針對個人,而必須是針對技術動作。
實際上,李廣就是在面對衛青的問責時,臉上掛不住自殺的。
圖 | 我們害怕失敗後被人指責
想獲得有效的反饋,我們那“好的失敗”,應該滿足三個條件:
必須及時。一旦有錯誤,馬上就有人給你指出來。對事不對人。你錯了,下次改正過來就是,沒有必要上升到“你這個人行不行”的層面。犯得錯誤的代價很小,如果是帶兵全軍覆沒這種錯誤,那就不會獲得什麼有效反饋了。李廣的失敗在於,他不能從自身的角度對失敗進行反思。然而,李廣一生難以封侯的背後,也暴露了我們每個人都有的人性祕密:那就是真正做到“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
-
1 #
-
2 #
墨菲定律在李廣身上應驗了
-
3 #
帥才與將才的差別在於,帥察勢,將較力。
-
4 #
平定七國之亂時劉武為拉擾李廣,私自封賞李廣了,李廣競然也受了,所以皇帝不滿也不封賞了
-
5 #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失敗接受的是打擊,並非成功之母,現實是,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
6 #
一直覺得李廣自負,匹夫之勇
-
7 #
我的失敗不是我的成功之母,但是別人的失敗則可能是我的成功之母。
文章很好能全面客觀地觀察分析歷史,令人佩服,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