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晚期,宦官與外戚輪流坐莊的局面,引發了清流士大夫的憤慨,也因此發生了一場場政治鬥爭。而這些清流士大夫之間的友誼,也成為後世津津樂道的美談,比較典型的,就是東漢晚期名士徐稚與名士陳蕃之間的往來。豐城名士徐稚自青年起,就以見識高遠、學問淵博著稱。時任豫章太守的陳蕃非常欽佩他的才學,經常邀請他來府邸暢談。徐稚每次來的時候,陳蕃都專門為他設立專座,兩人縱論古今,時常談到深夜。
清流士大夫
徐稚走後,陳蕃就會命人把徐稚的專座高懸起來,美其名曰“懸榻”,表達禮敬愛賢之意。這則典故,後來化成了初唐文學家王勃名篇《滕王閣序》中的經典段落:人傑地靈,徐孺(徐稚)下陳蕃之榻。徐稚之所以被看做名士,除了他的學問外,還有他的人品。在人際交往之中,他始終恪守著“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則。曾經對他有舉薦之恩的太尉黃瓊過世時,徐稚自己帶著乾糧,走爛了數雙鞋,徒步到達黃瓊的家鄉江夏。
江夏
在當地郊外痛哭一場後返回,卻不讓事主知道。與徐稚交好的另一名士郭泰母親病故,郭家弔客雲集,徐稚到來後,只是將一把青草放在郭母墳頭,未等郭泰前來相見,就一言不發地離去了。聞聽此事的郭泰也大為感慨,對朋友說:“我常聽《春秋》裡講,送逝者一束青草,就等於把逝者看做美玉一樣的人物。我何等何能,能擔當得起徐稚這麼隆重的讚譽啊!”徐稚的才能不只在於學問,更在於眼光。無論是陳蕃還是郭泰,都多次向此時在位的漢桓帝舉薦他。
漢桓帝
漢桓帝還曾經派遣隆重的車馬前來,以盛大的儀式邀請徐稚做官,卻全被徐稚拒絕。終其一生,他只是在家中推廣學問,甘於清貧。而對於此時東漢帝國的走向,他的看法也比別人清醒得多。他曾經與郭泰縱論時事,對郭泰說:“您的才華就像一根繩子,可現在的國家,就像是一座腐爛的建築,僅憑您一個人的力量又能挽救得了什麼呢?”在徐稚的勸說下,郭泰回家閉門謝客,教書為生。
馬車
就在郭泰回家僅一年後,東漢歷史上第二次“黨錮之禍”爆發,大批清流文士被捕,郭泰卻因抽身較早,得以倖免。與徐稚交好的郭泰,也曾經是一個著名的憤青。他出身貧苦,從小飽受飢。年輕的時候,他的母親求爺爺告奶奶,才為他在縣衙找了一份差事。但他卻放棄了這個成為“公務員”的機會,反投在大儒屈伯彥門下,做了一名窮學生。經過三年苦學,他成為當時著名的青年儒生。
黨錮之禍繪圖
後來他遊學京城,在屈伯彥好友彼時名臣李膺、杜密等人的力捧下,很快名滿京城。有了名氣的他,同樣以淡泊名利著稱,不但多次拒絕東漢政府的邀請,相反還遊學太學,參加當時清流士大夫舉行的清議,多次在演說中抨擊宦官亂政,甚至把外戚、宦官的醜事編成民謠,四處散佈傳唱。當時越是位高權重的名臣做了錯事,他就越編歌謠罵得厲害。以至於到後來,那些高官們竟然不敢去太學,生怕會捱罵。
東漢京城繪圖
在第二次“黨錮之禍”中,郭泰雖然得免,但他的許多好友都在這場浩劫中殉難。悲憤萬分的郭泰疾病交加,於169年去世。在他去世的碑文上,有一個當時的文學家,寫下了這樣一句至高無上的評價:“我為很多人寫過墓誌銘,大多數都是出於禮節和客套,而虛偽地稱讚。唯獨郭泰,是我由衷敬佩的人,為他寫下多麼華麗的稱讚,我都毫無愧色。”說這句話的人,就是東漢末期另一位文化名人,才女蔡文姬的父親蔡邕。
參考資料:
·《滕王閣序》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