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公元前247年即位,22歲親理朝政,39歲時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他認為自己功高過三皇五帝,便自稱“始皇帝”也是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政治上實行三公九卿,地方上廢除分封制,改用郡縣制,為今後2000年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礎。
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完成國家統一的君王子嗣眾多,根據史書記載皇子23位、公主10位,但是記錄下名字可以考證的卻只有4位,我們熟知的分別是長公子扶蘇、秦二世胡亥、公子高和將閭,這麼多的子嗣為何卻只有這4位在史書上記錄下名字?首先從客觀角度去分析,秦始皇南巡中途駕崩,皇子胡亥隨行,在秦始皇南巡駕崩的時候,扶蘇當時正在北方與蒙恬一起鎮守北方,因為距離的因素扶蘇沒有第一時間得到訊息,再加上當時通訊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導致了秦始皇留下遺詔被篡改的可能性,胡亥串通趙高賜死扶蘇之後又在趙高的幫助下順利登基成為了秦二世。
胡亥登基之後因為怕兄弟的報復從而影響到自己帝位,就聯合趙高把自己的手足分別賜死、誅殺!公子高因答應給秦始皇殉葬而僥倖免得一死。在我們印象中皇子地位都是非常尊貴的,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即使沒有三公九卿的權力,憑藉皇子身份可以得到很多特權,那為何就這般容易就被誅殺?首先要從秦國制度說起,秦國從戰國中崛起,從戰爭中脫穎而出。在戰國紛爭的年代,商鞅變法之後所有秦國百姓、貴族想要封賞皆要在軍中立得軍功皆可受封,若是犯法皇子與庶民同罪。當時就有兩個很典型的例子:第一件,從商鞅列傳參考,秦孝公時期,在秦惠文王嬴駟還是太子的時候,因為封地的糧食被人蔘雜砂石作假,一怒之下便動用私刑處死了一個繳糧的封地百姓,當時商鞅變法國法初立,為了維護秦法,便處罰了太子,同時受牽連的還有身為太子首傅的公子虔,也就是秦孝公的兄長,依法論罪被處劓刑也就是割鼻。第二件,秦昭襄王時期秦國攻打趙國借道魏國,為了把魏國綁上攻打趙國的戰車,秦昭襄王就把太子作為人質送到了魏國,趙國為了破壞秦魏聯盟,便派人到魏國刺殺了秦國太子,由此可見秦國即使是太子也有隨時為國捐軀的時候,所以更不要說氏族子弟。從這些方面推斷,秦始皇的皇子們因受秦法的影響不會把他們像溫室裡的花朵那樣呵護著,從戰爭中走出來的國家對待氏族子弟肯定也是相當嚴厲,不讓皇子享有太多的特權,沒有特權的皇子自然也就成了別人手中待宰的羔羊,同時在歷史上也就失去了活躍度,沒了活躍度歷史便很難記載下他們的名字,這是客觀上的理解。 還有另一個方面那就是制度上,秦始皇廢除分封改設郡縣制,改設郡縣制之後這些皇子就失去了做藩王的機會,失去了做藩王的機會也就失去了對抗別人的能力,所以這些皇子被刺死、誅殺的時候沒有還手之力,最後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