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開啟錢包時看到了一張之前特意為了暑假工辦的銀行卡,雖然裡面的工資早就已經揮霍一空,但筆者卻在想一張銀行卡連線了工資的發放和消費的支出過程,可以說是很大程度上為我們提供了便利,但是在沒有銀行轉賬沒有網路的古時候,皇帝手下的"員工"遍佈天南地北,隔著五湖四海的他們又是怎麼發工資的呢?
很顯然飛鴿飛鴻不可行,人力運輸又太勞師動眾,其實關於古代的工資發放問題在史書中很少有詳細的涉及,這也令許多歷史研究者感到頭疼。但是愛看古裝劇的朋友一定有注意到“國庫”一詞,這相當於現在公司的財務部,理所當然地官員薪水也該是去國庫領取的。以前年輕不懂事的筆者還以為國庫是舉國上下只有一個,但其實每個地方都設有自己的國庫來向地方管轄內的百姓收稅,自然官員也就不需要每個月千里迢迢跑去京城領工資啦。
另外呢,不同朝代以及不同體制下的官吏俸祿體制也是有所區別的,下面呢就由筆者來給大家揭開古代官員的薪水之謎吧!
在晉朝的時候呢,為了限制土地兼併而頒佈的佔田制使得晉朝的工資發放是以田地為主金錢為輔(也可以理解為因為薪水太低而發放土地作為補貼)。
被後世廣流傳的陶淵明的那句“不為五斗米折腰”除了表明他清高的氣節之外,也說明了晉朝發放的薪水是僅夠餬口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朝廷根據各官員官品的高低而發放大小不等的田地,當然那個時候還沒有發放金銀的慣例,田地上的收穫就相當於現代意義上的金錢了。當然這也並不是說官員需要自己下田種地,這裡又牽扯到地主制和奴隸制,有權利的人自然是通過剝削奴隸階級獲取利潤。
當然啦,作為薪水的補貼,土地上耕種出來的糧食以及糧食交換的財富都是不需要再向朝廷交稅的。其實這倒也是個不錯的發薪方式,對於朝廷而言省去了每個月的繁忙,對於官員而言,土地可比每個月的死工資要有更多的可能性。
到了漢朝,採取的是給谷制,不過這個“谷”不是現代狹義意義上的大米,漢朝以粟為主,同時還有牛肉、布匹等其他東西,後來漸漸出現了貨幣化,一直到了東漢改為半谷半錢。其實在漢朝的時候,不同官階之間的貧富差距還是挺大的,第一類高官每月俸祿350斛,而第三類小官就已經卑微到沒有定數了,在漢宣帝時期,曾有小官表示自己已經不足以養家餬口了希望朝廷能給漲個工資。
這主要是因為漢朝改革了俸祿制之後,管理俸祿的支出就開始增大,於是“中央財務部”便只負責中央一級官員了,至於一些小地方的不起眼小官就容易被忽視。
在唐朝的物資中,各種雜物類別豐富細緻到你生活的小細節,比如物資細緻到官員廚房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所有物資中以絹帛為潮流,想想也是,錦帛珠玉最是襯唐朝的貴氣。除了絹帛,唐朝俸祿發的錢也不少,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隨著國力的發展,官吏的工資到了唐朝是漢朝官吏的十倍之多,可謂是有了質的飛躍。
再除此之外,唐朝還會根據貴族階級的層次發放土地,送出的土地像潑出去的水不帶收回可世襲,這說明什麼?人家追求的就是這份不在乎錢的豪情,反正唐朝是真的富得流油,俸祿和詩意走的都是豪放派路線。再補一句,唐朝是還送庶僕的,簡直是豪華配置。
再到宋朝,做官更是人人羨慕的職業了,尤其是個閒官。為什麼這麼說呢?在宋朝的時候官員人數已經明顯超過了實際需求的數量,這就難免會導致一些尸位素餐的現象。但是如果說唐朝是個衣著華麗處處透著貴氣的富豪,那麼宋朝就是一個行事低調但其實更富有的富豪,所以宋朝不在乎這些,閒官照樣發工資,但是幹正事的工資更高。
除此之外,宋朝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兌換券,像極了現代公司年末發的超市兌金券。說到宋朝,繞不開的就是交子,畢竟是世界第一批紙錢,這也只能說什麼宋朝是真的有錢啊!
不過到了明清時期好像就差了點意思了,在雍正時期精簡官員改善了宋朝尸位素餐的情況,但是隨著後來朝廷的腐敗導致國力衰敗,官吏的日子就沒這麼好過了。明清時期的俸祿裡,紙幣已經完全取代了物資,但是隨著物價的上漲和紙幣的購買力越來越低,明清時期的官員大都貧窮。
大家還記得《鐵齒銅牙紀曉嵐》吧,劇中紀曉嵐和坤一直是這個著重刻畫拿來對比的兩個角色,在他們的品性上,更是在他們的生活物質上,當時社會情況也一如這般,清官一貧如洗,要想有點小錢就真的只能靠貪汙了。和唐宋時代比起來,清明政府的總體經濟呈下滑發展,主要還是因為統治者為了中央集權而實行的一系列不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閉關鎖國、重農抑商等等),整體經濟的衰弱導致了個體經濟的薄弱。
以上呢就是一些古代薪水發放中比較有特色的情況,但是大體上還是像現代公司的經驗情況,主公司和分公司給各自員工發工資,到了節日發點蘋果月餅,倒像是現代人效仿借鑑了古人的智慧。
參考文獻:
《晉書》
《漢書》
《漢官儀》
《通典》
《宋書》
《世界經濟千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