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有雙草鞋,擱在鞋櫃上,他常默默的盯著他望,彷彿,注視著茫茫大海的一艘船。 不覺,一顆淚滴到鞋上,映出這段故事, 好長,好長。
這是一首充滿憂傷的校園歌曲《爸爸的草鞋》的開頭獨白部分,這首歌曲於1981年發表,是作者是為了給那些不能歸鄉的老兵請命而創作的,後來傳唱到大陸。
這首歌通過一位老軍人的坎坷一生,折射出一段悲壯感人的歷史故事,即國民革命軍第52軍從長城抗戰到撤往臺灣的經歷,憂傷的歌曲寄託作者對故鄉的思念,讓我們開啟歷史的記憶,穿過時間的隧道,來回憶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
國民革命軍第52軍,素有“國軍第6大主力”之稱,成立於1937年,它的前身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所屬的6個教導團。1930年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所屬的6個教導團整編為教導第2師。同年5月,教導第2師改為教導第4師,師長徐庭瑤。1932年冬,教導第4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7軍,軍長徐庭瑤。下轄第2師、第4師、第25師。其中第25師師長關麟徵,該師轄兩個旅,旅長分別為杜聿明和張耀明。
1937年8月,第17軍以第25師為主擴編為第52軍,師長關麟徵原地提升為第52軍首任軍長,為什麼第25師直接擴編為軍呢?主要原因是該師在長城抗戰及冀東作戰表現出色,而這與關麟徵英勇善戰有直接關係。
關麟徵,原名叫關志道,於1905年4月7日出生於陝西鄠縣真花磑村一戶普通的農民家中,父親關樹銘,雖然關家世代務農,生活不算富裕但也還過得去,但是關樹銘是一個有遠見的人,他知道讀書的重要性,而且看人很準,在兄妹6人中,關樹銘對關麟徵的期望最高,認為他將來一定有出息。
所以說兄弟姐妹多的時候,互相之間也有一種競爭,能否得到父母的厚愛是人生起步的關鍵環節,無疑關志道是非常出色的,也是非常幸運的,他很小的時候就被父親送到本村私塾讀書,9歲轉到鄰村小學,不久被送到鄠縣高等小學讀書,而且畢業考試成績第一。
關志道與一般學習成績好,但是卻文文靜靜的人相比,完全不一樣,他不僅活潑好動,而且平時愛管閒事,遇到不對付的事愛打抱不平,如果一個學生偶爾打抱不平會被認為是英雄,如果經常愛打抱不平就會被認為是刺頭。
正是有了這個名聲,雖然畢業考試成績第一,但是卻被減了分,從而作為第二名進入進入陝西省立第三中學,校長對人說:“這孩子將來成器就是楊六郎,不成器就是賣麻糖。”當時老師問他的志願,他因見鄠縣城裡駐了一連兵,那位連長很是威風,故答:“希望將來當個連長。”
亂世從軍、盛世從商是一個非常樸實的道理,在亂世如果有兵權,就有地位就有一切,關麟徵簡單的回答反應了他過人的見識,所以他一直在尋求從軍的道路,雖然走了一些彎路,但是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
1924年初,關麟徵的一位朋友鄧毓玫悄悄告訴他,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開辦一所軍官學校祕密招生。他們弄到一張胡景翼處簽發的署名鄧毓玫和吳麟徵的介紹信,而吳麟徵嫌廣東太遠不想去,他問關麟徵想不想去廣州投考軍校,如果願去,只要將介紹信上的吳改成關就行了。這一訊息使他喜出望外,立即答應。他回家稟明情況,攜帶父親賣牲口的25塊銀元作為旅費,把介紹信上的“吳麟徵”改為“關麟徵”。從此,關志道就改名關麟徵了。
關麟徵如願考上了黃埔一期,被編為第三隊,參加了中國國民黨,之後更是在國民黨軍中以能征善戰聞名,但是實際上關麟徵是蔣介石既愛又恨的將領,愛是因為關麟徵能打仗,他是抗戰名將,在抗日戰爭中,日軍第五師團長板垣徵四郎評價說:“關麟徵的1個軍應視為普通支那軍10個軍。”
恨是因為關麟徵不太聽話,因為在土地革命時期,關麟徵曾經和紅軍交過手,知道共產黨的厲害,所以在抗戰結束後,他不主張打內戰,所以被蔣介石棄之不用,如此有戰略眼光的人被束之高閣,奠定了蔣介石失敗的基礎。
天擇:一個的出身決定了一個人發展的基礎平臺,父母的見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成就,關麟徵雖然出身在一個普通家庭,但是幸運的是有一個有眼光的父親,使他有了成功的基礎。另一方面也說明在國共兩黨的對壘中,蔣介石在識人用人方面存在缺陷,不能將很多悍將為我所用。
-
1 #
-
2 #
蔣介石識人用人藝術比主席差的太遠了,人不能盡其才!
-
3 #
鍋軍52軍還參加過若曼底登陸啊!強吧!
-
4 #
是否有個孫女叫關芝琳,演電影的。
蔣介石既愛又恨的將領,為考黃埔軍校改掉自己名字,後成抗戰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