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劇照
李承乾,是名副其實的唐朝“富二代”。
他的生父是唐太宗李世民,生母是母儀天下的長孫皇后。一出生就是嫡長子,雖然出生的時候李世民還是秦王,但是沒過幾年,李世民登基,他也名正言順成了當朝太子。
相比於他的兄弟們,從出生以來,很多人擁有的關於出身、家世、背景等煩惱,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他都沒有,甚至可以說是不知道“煩惱為何物”。
然而,人無完人。或許是上天看他過得太幸福了,也得讓他有一個不足之處。那就是,李承乾天生有“足疾”——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
即便如此,年少時期的李承乾還是相對比較優秀的。根據史料記載,除了他嫡長子的身份之外,李承乾整體的表現也非常能討李世民的喜愛。
比如在公元645年,李淵去世,李世民按照規定守喪,期間朝政事務由李承乾來悉心操持。那時的李承乾才16歲左右,雖然獨自面對繁雜政務,但卻處理得有模有樣,“庶政皆令聽斷,頗識大體”,確實讓李世民非常歡喜。
本以為這個年少聰慧、做事果斷“識大體”的少年太子,在英明的李世民和賢淑的長孫皇后培養下,將來也能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天子。可是卻不料,自長孫皇后因病去世後,李承乾就“性情大變”,行事表現越來越荒唐。
荒唐都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01 放縱又貪玩
如果說年少時期的李承乾,能夠幫著李世民處理朝廷政務是學業優秀的表現,那麼那段時間也是他學業的巔峰時期。
自從長孫皇后去世後,李承乾日益變得荒唐。不僅把學業逐漸荒廢掉,而且把興趣和精力都轉移到聲色犬馬的事物上,喜歡打獵出遊,生活上也逐漸從簡樸往奢侈的風格轉變。
史料記載李承乾“喜聲色及畋獵,所為奢靡”,雖然說當初的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貌似都酷愛打獵、出巡,但事情的好壞關鍵在於把握好一個“度”,而那時的李承乾,卻並沒有掌握全域性和控制自己的能力,沒有把握好這個“度”。
除了喜愛聲色犬馬,李承乾還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喜歡扮演突厥人。他常常在東宮和下人一起扮演突厥人打仗的場面,各種學習和模仿突厥的習俗,像突厥人一樣宰牛吃肉,很是樂得自在。甚至還在東宮安置了大爐子,帶領一群逃犯去民間偷盜牛馬,然後回來烹煮,和眾人一起品嚐食用。
長孫皇后在世時,對李承乾沒少“嚴加管教”,礙於父母的面子,李承乾不好放縱自己,但母親去世,父親又忙於朝廷政務,作為東宮太子的李承乾得到了更大限度的自由,再加上自我管束的意識不強,一旦嚐到放縱貪玩的甜頭,就一發不可收拾。
02 聰慧卻虛偽
李承乾確實是很聰明的。對察言觀色、捕捉人心這一塊,他一開始拿捏得很到位。
因為知道父親李世民很看重忠孝二字,為了讓父親對自己另眼相看,於是就在東宮,常常和身邊的人談論禮義廉恥、忠孝悌義,以忠孝的“大道理”來表明自己的立場和衷心。甚至講到動情處,還涕淚縱橫,表現得大為感動。
然而,當身邊人散去之後,他就立即恢復原來的模樣,和一群“小人們”戲耍。
李世民向來以“從諫如流”聞名,即便是面對批評的諫言,也總是願意虛心接納。但李承乾卻演得一手好戲,面對朝臣的諫言,李承乾總是裝出一副主動認錯的樣子,先自我批評一頓,然後假意表明自己如何悔改。但轉眼就變了另一副模樣,恨不得將這些朝臣都殺個乾淨。久而久之,他裝也懶得裝了,甚至還放言:“今後我當了天子,勸諫者一律誅殺!”
這不禁讓人懷疑,年少時期的“頗識大體”,是否也是他假裝出來的?
03 好色又偏激
李承乾還有一個不可撕掉的標籤,好色。
在他的東宮裡,有一個很好看的小宮女俳兒,長得姿色出眾,擅長歌舞,李承乾很是喜歡,因此而沉迷女色,每天沉浸在溫柔鄉里。唐太宗知道這件事情後,把俳兒抓住一頓暴打,痛斥她蠱惑太子。對於這個弱女子來說,哪裡受得住這樣的酷刑和驚嚇,沒過多久,她就香消玉殞了,李承乾很傷心。
然而,除了好女色之外,李承乾還好男色,有戀童癖。
後來,李承乾的叔叔李元昌知道他好色,就精挑細選,選中了一個10歲大的樂童,送到東宮裡來,取名稱心。李承乾尤其愛不釋手,史料記載,“私幸太常樂童稱心,與同臥起”,更是與他形影不離。得知這件事的李世民又暴怒,將樂童稱心抓起來殺掉,李承乾傷心欲絕,甚至在東宮給樂童稱心設立了衣冠冢,想起他的時候就來祭拜。
稱心被唐太宗處死後,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李承乾懷疑是他的老師于志寧跟老爹“打小報告”,所以才會間接害死稱心的。因此他懷恨在心,居然起了殺心,在某一天心血來潮時機剛好,派了兩個手下去刺殺自己的老師于志寧。然而兩位殺手到了于志寧家裡,發現他家中樸素簡陋,在視窗藉著月光讀書,大為感動,就手下留情,回去謊稱暴露了,沒有刺殺成功,此事才作罷。
04 剛愎又兇殘
一直以來,唐太宗都非常喜歡魏王李泰,不止因為這個兒子討人喜歡,而且他還特別出息。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由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唐太宗非常高興,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中,還屢次大幅賞賜李泰,甚至數量都超過了太子的規格。
太子李承乾看在眼裡,難受在心裡,他多疑又害怕,擔心李世民會有改立太子的打算,並且將弟弟李泰視為自己的眼中釘。果然,沒過多久他決定派人去殺掉魏王李泰。然而,因為計劃有漏洞,刺殺沒有成功,唐太宗知道後非常生氣。
然而這件事還沒完,李承乾又開始作事,因為本身就害怕事情敗露而惶惶不安,現下如果不做點什麼,更是坐立難安。他的叔叔李元昌又出來“搞事情”,誠心說服他造反,效仿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直接造反登基,也能消除掉那些後顧之憂。
在李元昌的“規勸”下,李承乾絕對孤注一擲,密謀起兵造反。然而,計劃還沒開始呢,就又被別人告發,以失敗告終。原則上上,造反謀逆是大罪,最低都是死罪。然而,唐太宗還是愛這個倒黴兒子的,愣是頂住了滿朝文武的壓力,將其貶為庶人,留了一命。
05 究其原因
其實整個過程,李承乾都不像是當初那個“頗識大體”的太子了,他更像是行走在絕望與偏激的邊緣,很多事情賭氣一樣得去做,也不計後果,不考慮得失。
從最初的“頗識大體”變成日益荒唐的模樣,究其原因,離不開李承乾他自身的因素。八歲成為當朝太子,小小年紀就能享受到許多人努力一輩子都不會有的權勢和榮譽,是大家都知道的“未來儲君”。但是他卻有“足疾”,一個孩子面對外界有意無意的嘲笑,自尊心受傷害,安全感父母給的也不夠,也沒有人足夠關懷他,他感受到的更多是阿諛奉承,久而久之難免變得自卑、極端和偏激。
另外,外在因素也是潛在的催化劑。由於出身的緣故,八歲成為太子,雖然享受了眾人享受不到的榮光,但也遭到了更多人的羨慕和忌恨,正如同某電視劇的一句名言:“都說皇宮是最危險的地方,其實東宮才是最危險的地方。”這句話多少也有一定的道理。
再者,父母的教育尤其重要,尤其是對於有“足疾”的太子李承乾來說,越是聰慧,越是敏感,越需要更多的愛與關懷。李承乾雖然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所生的嫡長子,但在他下面還是弟弟李泰和李治,據說李泰反而是父母更加寵愛的,心理落差下的自卑和要強,也決定了他以後的性格發展走向偏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