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曾說過,越國和吳國,分別是楚國和晉國的小弟,所以正常情況下,它們之間是誰也滅不了誰,問題是,後來夫差不甘心永遠當小弟,所以就跑去和齊國、晉國爭霸,在這種背景下,晉國和齊國自然都不希望夫差繼續領導吳國。
當然,基於這兩個國家的利益,顯然也不願意越國這個楚國的小弟,直接滅掉吳國,因為這樣會對晉國的霸權造成威脅,同時因為吳國和齊國的領土緊挨著,如果越國滅掉吳國,就意味著越國和齊國的領土挨著了,而現在的越國是楚國的小弟,這也就意味著楚國隨時可以入侵齊國邊境,這樣齊國顯然就沒有安全感。
因為類似的原因,基於晉國和齊國的利益,它們雖然希望夫差倒臺,但並不希望越國滅掉吳國,所以如果可能的話,在夫差倒臺之後,它們其實還可以扶持其他人來領導吳國復國,如果是這樣的話,越國其實是很難滅掉吳國的。
在這種背景下,越國想要滅掉吳國,必須要拿出一個讓晉國和齊國都滿意的方案,換而言之,越王勾踐必須要向晉國、齊國證明,他滅掉吳國之後,會盡力平衡齊國、晉國和楚國之間的關係,保障這三個國家的共同給利益,不會只當楚國的一條狗!
基於勾踐的利益,他顯然也不希望永遠當楚國的小弟,他更希望自己的國家能自己做主,所以現在有齊國和晉國在旁邊幫助他,他自然願意清除國家內部的楚國勢力。
基於楚國的利益,自然希望越國永遠當自己的小弟,永遠受自己驅使,問題是,如果楚國堅持這樣,晉國和齊國顯然不可能讓越國滅掉吳國,這樣楚國就永遠無法與晉國爭霸,更無法威脅齊國。
所以,楚國還不如選擇退一步,給予越國一定的自主權,讓越國有機會滅掉吳國,自己也可以趁此獲取更大利益,反正越國和自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它不可能一下子就逃脫自己的五指山。
因為類似的原因,勾踐最終成功滅掉了吳國,接下來,勾踐不管是為了向晉國和齊國表明自己的態度,還是為了自己的國家自己做主,都需要清理國家內部的楚國勢力。
在這種背景下,作為楚國勢力代表人物的范蠡、文種,甚至包括勾踐的王后(楚國貴族出身),自然都逃不出被清理掉的命運。
范蠡之所以選擇功成身退,就是因為看清楚了這個局勢,知道勾踐不管是被迫也好,還是自願也好,都需要削弱國內的楚國勢力,這是他必然要做的事情;至於勾踐的王后,顯然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她直接選擇自殺了。
文種呢,以他的聰明才智,顯然也能看清楚這個局勢,問題是,文種也很清楚,勾踐再怎麼清理國內的楚國勢力,他也不可能徹底和楚國斷交,他在某種程度上,仍然需要和楚國保持好的關係,所以現如今范蠡走了,王后自殺了,剩下的文種,未必就不能留下。
另一方面,文種為越國的付出實在太多太多,甚至要遠高於范蠡,要知道他為了勾踐可是親自到吳國為人質多年,甚至多次拒絕夫差的拉攏,所以他有理由相信,勾踐應該能明白他的忠心;在這種背景下,讓他主動放棄這一切,實在太困難。
從某種意義上說,文種的選擇並沒有什麼錯誤,這就好像咱們在一個公司上班,為公司勤勤懇懇、嘔心瀝血奮鬥了十年,終於將公司做大最強,當然自己也如願以償的爬上了總經理的位置;可接下來,老闆把公司交給自己留學歸來的兒子來打理。
基於正常的邏輯,誰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年輕的兒子上來,自然要用他自己的親信,所以接下來這個總經理的下場,肯定不會太好,至少會一步步被架空和邊緣化。
問題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會立馬就選擇辭職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讓一個人就因為這種可能的猜測,就主動放棄這好不容易的來的這一切,實在太困難了。更何況,基於總經理的考慮,自己這麼能幹,又為公司付出這麼多,公司怎麼都還是要依靠自己的,老闆應該不會趕盡殺絕;而且自己也可以及時向老闆的兒子表忠心,所以憑什麼就因為一個可能的猜測,就放棄一切拍拍屁股走人,這是有病嗎?
問題是,最後老闆的兒子上來,就是鐵了心的要把總經理幹掉,你說總經理能怎麼辦?你能因此就說總經理很愚蠢、很傻嗎?
同樣對於文種來說,他的考慮並沒有什麼錯誤,誰能想到勾踐會這樣絕情和狠;同時他也低估了勾踐的野心;後來的勾踐,還想著要和楚國、晉國爭奪第一霸權,對此文種自然強烈反對,因此勾踐更加認為文種心繫楚國,是一條養不熟的狗,所以只能殺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