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基本上每個國家都存在著三種類型的將軍,一種是能幹的,一種是平庸的,還有一種則是無能的。
在德軍中,既有像曼施坦因、海因裡希這種極為能打的將領,也有許多碌碌無為之輩。
今天我們要說的威廉·凱特爾元帥就屬於後者。
對於這位元帥,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他拉高了德軍元帥的平均年齡,但卻拉低了德軍元帥的平均智商水平。”
他的同僚曼施坦因就評價凱特爾並不具備擔任元帥一職的能力。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凱特爾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劇人物——他所有的成就、榮譽都來自於希特勒和那個動盪的時代,而他所有的失敗、悲劇也都來自希特勒和那個動盪的年代。
(一)、兢兢業業的軍官
單從履歷來看,凱特爾和隆美爾、曼施坦因、博克這種以能打出名的德國元帥有很大的不同。
1882年9月22日,凱特爾出生於德國不倫瑞克西部的海姆謝洛德,他的父親是一個農場主,而非軍事貴族,不過在一戰前德國“尚武”的社會風氣影響下,他的父親還是希望凱特爾能進入軍隊服役。
所以,等到凱特爾長大以後,便順從自己父親的意願進入了德國軍隊服役。
進入軍隊以後,凱特爾兢兢業業地完成上級交給他的所有任務,並由於這種勤懇工作的態度得到了晉升,於1902年被晉升為少尉,不久之後又晉升為團部副官。
在這一時期內,他的同僚對位年輕軍官是這麼評價的:“忠於職守、精力充沛,但並不突出。”
從這裡就不難看出凱特爾的性格,和隆美爾、莫德爾這種性格獨特的人相比,凱特爾根本更像是那種喜歡順從別人想法的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凱特爾跟隨自己的部隊前往前線作戰,由於在那慕爾與馬恩河兩次作戰中有傑出表現,他得到了二級鐵十字和一級鐵十字勳章,並且被提拔為炮兵連長,並調到第十預備軍軍部任職,成為了一名參謀。
在擔任參謀一職時,凱特爾也一直保持這種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於是非常受上級喜歡,畢竟對上級來說,一個順從的凱特爾總比隆美爾那種刺頭更容易指揮。
到了一戰結束的時候,凱特爾已經在佛蘭德擔任海軍陸戰隊的參謀官了,所以沒有因此得到很高的讚譽,但只要凱特爾這麼堅持做下去,他的未來還是很光明的。
(二)、莫名其妙的晉升
果然,由於凱特爾的軍事素質很不錯,而且平時也一直在兢兢業業地努力工作,當塞克特將軍挑選“十萬國防軍”時,也把凱特爾選中了。
凱特爾因此得以進入“十萬國防軍”中,繼續自己的軍旅生涯,並和其他人一樣,因為在某一次訓練或者任務中表現出色而得到晉升。
如果沒有希特勒上臺這件事,凱特爾或許會一直沿著這種正常的晉升通道結束自己的軍旅生涯,並在最後以中將或者上將的軍銜榮歸故里。
可是,隨著希特勒的納粹黨上臺執政,凱特爾的命運就此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
由於自己妻子的原因,凱特爾早在納粹還沒上臺之前就結識了希特勒,而且對納粹主義饒有興趣。
希特勒上臺以後,急需一個聽話的人來幫他掌管軍隊,同時希特勒又對那些貴族出身的德國軍官抱有極大的不信任,一番思索之下,覺得地主家庭出生、性格習慣順從的凱特爾最適合這個角色,而凱特爾也樂於讓自己開始晉升。
於是在1935年,希特勒便直接任命凱特爾為陸軍部局長,兩年以後又提拔他為國防軍參謀長,凱特爾一躍成為德軍地位最高的將領之一。
凱特爾如此迅速地晉升,自然引起了其他將領的不滿。
因為在他們,凱特爾的這個地位並不是他依靠戰功晉升上來的,而是靠希特勒的寵愛才得以快速晉升的,這對向來崇拜榮譽和實幹精神的德國軍官團來說簡直難以接受。
相當於,我倆同時參軍,我甚至在戰鬥中表現還比你更出色,結果上級因為你更會說好話就把你提拔成了我的上級,雖然大家都知道會說好話也是一種實力,但誰會因為這種實力而服你?
凱特爾也明白這一點,所以為了保住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權力,他只能全心全意地去迎合希特勒,因此,他便成為了希特勒的“應聲蟲”,絲毫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有時即便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但只有希特勒反對,凱特爾馬上就會放棄自己原來的想法。
而凱特爾的順從,更加加深了希特勒對他的信任和寵愛,凱特爾隨後得到了更高的晉升。
1936年1月,凱特爾晉升為中將,兩年之後又晉升為炮兵上將,這種升遷速度放在和平時代堪稱坐火箭。
(三)、和軍官團的分裂
1938年2月,希特勒任命凱特爾為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凱特爾正式進入國防軍在二戰中的決策層。
可是正如上文所說,凱特爾是由希特勒一手提拔起來的,所以即便凱特爾已經是最高統帥部的參謀長了,可他根本不敢對希特勒的任何主張提出反對意見。
於是便發生了後來出現的情況。
即便明眼人都看出來了希特勒的一些決策明顯是錯誤的,可凱特爾就是無能為力,他不敢去反對元首的意見,只能充當中間人,去調和元首本人和下面將領之間的摩擦,讓下面的將領去執行元首的決策。
最直觀的例子就是在1941年基輔戰役期間,面對德軍將領關於是否分兵南下基輔的爭議,凱特爾的軟弱暴露無遺。
在當時,陸軍參謀長哈爾德直接質問最高統帥部凱特爾和約德爾兩人,說:“我們的目的到底是要擊潰敵人,還是奪取經濟目標”。
考慮到哈爾德當時的氣憤心理,這句話你也可以理解成哈爾德在質問凱特爾和約德爾兩人:“元首叫我們到東線來打仗,到底是為了征服蘇聯,還是陪蘇聯政府玩烏拉爾山大開發?”
一般情況下,作為最高統帥部的參謀長,凱特爾不說直接支援將領們否決希特勒的提議,最起碼也要安撫下面官兵的情緒,讓官兵們明白希特勒這麼做到底是為了什麼。
可凱特爾和約德爾的回答卻是:“元首大概認為兩者可以兼得!”
這種模稜兩可地回答,讓凱特爾在一眾國防軍將領中更加不得信賴。
同為陸軍元帥的曼施坦因就在回憶錄中諷刺過:“其中除了打了兩次卓越戰役的總司令以外,還包括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部的那個主管,他既不是指揮官也不是陸軍總部的參謀長,他的功績與元帥相差甚遠。”
而凱特爾不願意反抗希特勒的指令,帶來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當希特勒在前線微操部隊的時候,凱特爾沒有提出任何反對意見,使得德軍在戰場上遭遇了極大的損失,先是第6集團軍因為沒有及時撤退在斯大林格勒被蘇軍圍殲,之後又是中央集團軍群在1944年的全線潰敗。
可以說,凱特爾的存在,簡直就是拉低了德國元帥們在二戰中的平均智商,但凡龍德施泰特、曼施坦因、博克中有任何一人站在他那個位置上,都不會容忍希特勒發出這麼多影響前線戰局的錯誤指令。
不過凱特爾卻並不把這當成恥辱,他曾為自己辯解:“為什麼那些稱我為應聲蟲和不稱職的唯唯諾諾者的將軍們,未能使我下臺呢?是因為很難嗎?不是,真實的情況是,誰也不願取代我,因他們知道不這樣的話會遇到和我一樣的下場。”
這就顯得很可笑了,因為任命他當最高統帥部參謀長是希特勒本人的決定,而不是哪個德國將領可以靠申請得來的,而至於希特勒為什麼選擇你當最高統帥部參謀長,你心裡還沒點數嗎?
(四)、戰爭罪責
二戰結束以後,出於制衡蘇聯的需要,很多在戰場上給盟軍造成巨大損失的德軍將領都得到了寬赦,大多數人都是坐了幾年牢就被放出來了。
但凱特爾不同,他是少數被盟軍判處絞刑而死的德國元帥。
至於為什麼會是這樣,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凱特爾親自參與了納粹黨組織的大屠殺行動。
早在1938年4月,為了迎合希特勒的種族主義路線,以凱特爾為中心的國防軍最高指揮部發布了名為“作為結構性問題的戰爭執行”的備忘錄,在備忘錄的附錄中特別強調:“戰爭將透過所有可行手段進行,不僅要透過武器,還要透過宣傳和經濟。它要針對的是敵人的武裝力量、物資來源,以及人民的心理強度。執行未來戰爭的首要原則,就是在必要時刻無視法律。”
這份備忘錄的附錄其實已經從法律的層面上,試著為德軍在佔領區執行大屠殺政策做掩蓋了。
1939年9月,在德軍佔領波蘭以後,為了響應希特勒的主張,凱特爾親自簽署指令,命令國防軍協助黨衛軍和蓋世太保消滅波蘭的猶太人、知識分子、神父和貴族,大量的波蘭人和猶太人因此被殺害。
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夕,在凱特爾的主持之下,德軍領導層又先後通過了《裁定行使戰爭司法權》、《駐蘇聯部隊行為準則》、《政治委員會待遇指南》等檔案,為德軍從意識形態、法律對蘇聯人民進行慘無人道的大屠殺打下了基礎。
從1941-1945年,德軍針對蘇聯軍民的所有暴行基本上都是來自於這些檔案,而作為這些檔案的起草者,凱特爾自然要為德軍的暴行承擔責任。
在凱特爾試圖辯解自己的行為都是聽從了希特勒的指示時,紐倫堡國際法庭是這麼審判的:“令人觸目驚心的廣泛的罪行是沒有意識地、殘忍地犯下的。執行上級的命令,即便是對一個士兵來說,也不能成為減輕其罪行的理由。”
1946年10月16日,凱特爾在紐倫堡被執行絞刑,結束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