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大秦帝國》第一集中,秦魏兩軍鏖戰數日,死傷無數,勝負未分。對於即將爆發的新一輪大戰,秦魏雙方內部都爭議頻頻,魏軍大營裡,衛鞅提出他有一策,可解紛憂,先是大將龍賈一臉不屑:“你,明得大事,有得謀劃?”

隨後衛鞅說此戰要害只在不戰,主張‘秋守春戰’,公子卬雖然之前從未打仗,但卻自視甚高,現在正想從公叔痤手中爭兵權,要獨立大功,這時候聽衛鞅說什麼“‘秋守春戰’”,大加譏諷,先說他是瘋子,又說,你真是個草包啊,最後竟說,你個小小的中庶子,我連罰你的心情都沒有了。

那麼,這個中庶子,是個什麼職位?,怎麼這麼讓人看不起呢?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時候才有這個官職呢?其實就是戰國時國君、太子、相國的侍從,最早有記載的是西周時,設定有“庶子官”,大家都知道古時候一個人的出身分為嫡出和庶出,所以就有嫡子和庶子,那時候諸侯、卿大夫之類的庶子自然不少,這“庶子官”就是專門教育這些“庶子”的一個職位。

春秋戰國時,魏、秦等國也設定有"中庶子",漢代以後就成了太子侍從官。

據《後漢書·百官志四》:"太子中庶子,六百石。"

之後各朝各代中,也只有元朝還有這個官職。再往後就沒有了。

此時的衛鞅就是這麼一個官職,也許還不能稱之為官,稱侍從、家臣或者親信也許更準確一些。辦公地點多在公叔痤的丞相府。有人也許會較真兒,說不應該叫丞相府,因為這時的魏國國君還沒稱王,還是魏侯,沒有王那有丞相?您要這麼說也對,可是劇中就是叫公叔痤丞相,國君是魏惠王,並且《大秦帝國》原著中也是這麼稱呼的,我們也暫且也叫丞相吧。

戰國時代丞相的權力很大的。獨立開府行使日常的行政權力。所謂開府,是指丞相的府邸就是獨立的國府官署,丞相有權在自己的府邸召集官員議事併發布指令。就是說可以在家裡辦公,而其他官員就沒有這個待遇了,除了國君特許外,都必須在自己的官署辦公,府邸只是單純意義上的住所。

公叔痤是魏國老丞相,而魏國又是當時最強大富庶又文明的大國,丞相府更是非同一般。所謂學在官府,那時候各類藏書和政令典籍等大都在官府儲存,且都是竹簡,量是很大的,日常要做大量的整理、修繕和書簡事務。自然少不了要專人負責,中庶子衛鞅就是幹這個的,專門掌管書房,跟現在的祕書長差不多。

那麼衛鞅是怎麼到公叔痤這兒當這個中庶子的呢?流浪過來的!這還得從衛鞅的出身說起。

殷周血統,父周母商。

這是後來公叔痤向魏惠王舉薦衛鞅時是說的。

衛鞅的祖上,父系是周王族遠支公子,姬姓,歷代母系卻多有殷商女子。隨著衛國公族漸漸衰落,衛鞅一族也慢慢地淪為平民了:開始以公族之“姬”為姓,再以“公孫”為姓,再以國號“衛”為姓,從王族血統漸漸地步入了平民。

通常,公的兒子叫做公子,公的孫子叫做公孫。公孫的兒子,如果有封地就以地名為氏或以祖父的字為氏。如果沒有封地,就沒有氏。以公孫二字作為自己的氏,在戰國時代才有,那是一個“有名無實”的氏。

衛鞋就是這樣的例子,也以也叫公孫鞅,雖然還頂著“公孫”之名,儘管血管中有或多或少有那麼幾分或幾十分之一的貴族的血,但實際然已經是完完全全的“國人”了。衛鞅的父親,年輕時也頂著“公子”名號,與一個商旅人家的女子結合了。這個女子是殷商後裔,由於商人之女的身份,不能做一個具有王族血統的“公子”的正妻,只有做了妾。她便是衛鞅的母親。衛鞅的父親給他起了個比較怪異的名字——鞅。什麼是鞅?馬脖子下的皮革!可能父親希望兒子像馬頸革一樣堅韌吧。

但是,按非常看重禮制尊卑的周人的說法,妾生子是庶出,是卑賤的,所以稱之為“庶孽之子”。

“庶孽之子”就是一個窮書生,資格還不如商人,只有到處流浪,找工作。後來,衛鞅流浪到魏國,蒙魏國丞相公叔痤收留,作為家臣給他一份薪水,稱他為“中庶子”。

“庶孽之子”就這樣做幾年“中庶子”。

參考資料:《後漢書·百官志四》

《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第八》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雍正王朝》中的一處歷史錯誤,和八大鐵帽子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