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雖然火繩槍(Musket)一詞後來成了幾乎所有前裝火槍的統稱,但是在它於1421年初次出現在義大利戰場上時,卻是令人驚訝的龐然大物。Musket這個詞第一次出現,是在1499年的那不勒斯市兵器庫清單中。按現有實物看,那種槍的槍身長550毫米,口徑30毫米,全長1430毫米,槍管為八稜型。Musket一詞源出拉丁文musca,蒼蠅,同時也是拉丁文的一種投擲箭的名字,而在16世紀,經過西班牙人改進的Musket則是口徑23毫米,全重11公斤,彈重50克,最大射程250米,有效射程100米的一種槍械,儘管比起明火槍來有了很大的改進,但它還是過於笨重,只能架在另一名士兵的肩膀上,要麼就用一根短矛或專門的Y字型支架支撐。由於過於笨重,裝填也成了累人的活;當時這種火槍的裝填僅僅需要10秒,但是定位、安裝、瞄準和射擊卻需要20多秒。不用說,移動也很困難,發射時的後坐力——發射的彈丸約比明火槍重一倍——也是不可忽視的事情。這些火繩槍的射手都是經過遴選的、有力氣的彪形大漢,軍餉拿得更多,在戰場上還往往有隨從跟著給搬裝備;但在Musket所發射的彈丸面前,鱗甲和鎖子甲確實是第一次成了軟弱無能的東西。和早期火槍的發展同步,從14世紀末到16世紀初,也同時是全身鎧甲出現、發展的時期,直到16世紀晚期整體金屬鎧甲出現為止。

火繩槍的射擊[資料圖片]

儘管如此,但是和長矛兵混編的火槍部隊卻終於將重灌騎兵揍下了馬。那個時代,正是瑞士僱傭兵以其長戟聞名歐洲的時候。但瑞士的僱傭兵團中,除了使用長戟的重灌步兵之外,弩手、後來是火槍手也一直保持著一定的比例;那種極端大型化的火槍可以保證在100米左右的距離上擊破早期的胸甲。在歷史性的諾瓦拉會戰(1513年)中,瑞士步兵把法國騎士完全擊敗,而僅僅到了十幾年之後,在1522年的比克卡會戰及1525年的帕維亞會戰中,火槍手第一次表現出了不可忽視的價值。當時的記載說,這種大型火繩槍常常是開一槍就打死好幾個人或好幾匹馬;但是很明顯地,它們只能在長矛兵和塹壕的掩護下組成固定的陣地來對抗敵軍,仍不能代替弩為步兵們提供充足靈活的火力。

於是,人們不得不犧牲破壞力。到16世紀末,火槍已經成了輕裝步兵和騎兵人手一支的武器,口徑降到了15毫米以下,尺寸也和現代步槍相差無幾。雖然威力是大不如前了,但火槍也因此而普及起來,並在整個16世紀中徹底扭轉了軍隊中火槍兵和長矛兵的比例,到了16世紀末,長矛兵就完全變成為火槍手提供對騎兵衝鋒掩護的存在了。弩和長弓最後退出軍隊序列,正是在16世紀;雖然早期火槍在一些效能上要比弓弩差些,然而和弩手、尤其是長弓手比起來,火槍手的訓練相當快捷,此外,火槍、尤其是彈丸的製造也很方便。要做一把長弓得好幾個月,做一把弩得一週,而做一把火槍一天就夠了;做一根弩箭要半個小時,彈丸卻可以大批鑄造,《悲慘世界》裡描寫起義者熔化金屬器皿造彈丸,這在使用弓弩的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16世紀,騎兵首先在沿用千年的長矛之外,第一次裝備上了手槍和軍刀(Saber);而龍騎兵(Dragoon)的產生,也是在這個時代。雖則他們可以同時勝任步騎兩種戰鬥,但多半還是被作為騎兵使用;使用火槍的時候,騎兵通常是進行三段衝鋒。首先是步槍,然後手槍,到30米左右再準備近戰,這種衝鋒樣式比以前純粹使用騎槍的衝鋒多了兩次打擊。不過,騎兵們也越來越多地開始依賴火力,他們更多是採用前排騎兵射擊後利用速度優勢撤到騎兵佇列後方裝彈、後排騎兵再射擊再撤的戰法,這種戰法很象三段擊,而且,隨著火槍的普及,較便宜的、使用手槍和軍刀的騎兵就逐漸把大部分長矛重騎兵從騎兵序列中排擠出去了。到了17世紀初,古斯塔夫的瑞典軍隊已經能夠抵擋波蘭長矛重騎兵的突擊了,別忘了FQ的波蘭人一向可稱是歐洲最好的重騎兵……(同時也是最蠢的。他們的後代甚至能創造出用馬刀砍坦克的奇蹟,足以證明他們與乃祖相比,實在毫不遜色。)

重騎兵的昂貴,以及火槍興起之後造成它的價效比不斷下降的確是不爭的事實:裝備一名重灌騎士的費用相當於四名長矛兵或火槍兵的費用。對火槍兵來說,只要在戰鬥中能射倒哪怕一名重騎兵,他就算完成任務了,因為說白了,他自己的命遠不及對方值錢。不過,重騎兵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尤其是在正面突擊方面;在採用了較廉價的胸甲之後,他們就以胸甲騎兵(Cuirassier)的身份繼續存在著,直到19世紀中葉。

16世紀初,隨著鐘錶等機械工藝的發展,一些異想天開的發明家試圖將這些機械也用在火器上,轉輪發火手槍就此誕生了。所謂的轉輪發火手槍,就是將一般火繩手槍的火繩夾替換成一個蝸牛形發條和一個大型的金屬轉輪,用右手拇指扳動擊錘,發條擰緊,扣動扳機時發條帶動轉輪高速旋轉,摩擦火門上的彈簧片或其他金屬片發出火花點火。這種機構複雜、昂貴、難以修理——價格是火繩槍機的2-3倍——,但是華美且使用簡便。雖然難以作為大量裝備的武器,但是對於騎兵來說這種槍卻讓他們避免了高速騎馬戰鬥中火繩突然熄火的麻煩。著名的德國僱傭騎士團黑色騎兵(Der Scharzritter)就往往每人都攜帶數把這種轉輪發火槍。但是隨著有著類似優點的燧發槍的出現,轉輪發火槍就慢慢淡出了戰場;因為它的昂貴和複雜,使得步兵從來都不願意採用,而且轉輪發火槍的技術一直也只是在手槍上運用。

在這裡順便提一下。當火繩槍的技術從歐洲的商人那裡傳到日本去之後,日本人可說是把火繩槍(“鐵炮”)給玩絕了。包括眾所皆知的三段擊在內,火槍的戰術及槍械技術在戰國時代的要求下,短期內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及至關原會戰(1600年)那時,甚至出現了長2.5米,重量超過40公斤、由兩個人抬著的大型火繩槍。無數以戰國為背景的動漫中從來就沒有缺少過火繩槍;《花之慶次》裡中國的、日本的、西洋的火槍都有出現。惡魔城月下夜想曲裡還有3人一組的骷髏火繩槍兵,3個骷髏,3把火繩槍,玩三段射;不過因為本文著重介紹歐洲的火槍,而且已經有許多專門論述鐵炮的優秀文章存在,所以就不多說什麼了。日本的鐵炮和歐洲的同類相比,製作更為精良,但就運用的本質而言並沒有變化。真正的區別,要等到16世紀後半,燧發槍發明之後了。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古代生物成油說,一個油田上億噸,古代有那麼多生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