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中國古代最輝煌時代之一,特別是漢武帝時期,文韜武略的漢武帝,三次擊敗匈奴,使得匈奴不敢來進犯中原,安定邊疆,進一步奠定中國的版圖。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文化高度繁榮。安定的社會環境、發達的商品經濟,使得西漢人民的生活水平較之前朝有了大大的提高。
生活富足的西漢人民物質條件得到滿足了,追求生活品質的人也越來越多,所謂"民以食為天",這一時期的飲食文化也空前繁榮。
一:西漢時期中原的飲食文化在秦朝的官僚體系中,"三公九卿"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中央官僚體系。其中"九卿"專門為皇室所服務,負責皇室一切事宜。"漢承秦制",這一套官僚體系在漢朝被傳承下來。"九卿"當中的"少府"負責皇帝的日常事務,少府所屬的官職中,負責御膳房的官員有"太官、湯官、導官"。這三者分別負責"膳食、餅餌、擇米",即皇帝的即皇帝的私人廚師,三者分工細緻。
三官之下仍然設有大大小小官職人員,比如說:太官令下設七丞,其中就包括:掌管各地進獻的糧食的太官獻丞,專門掌管皇帝日常飲食的大官丞等等,另外還有掌管後宮嬪妃飲食的大小管理,僕人數多達上千人。
皇室所食之物,極致奢靡。西漢禮制就有規定:"天子飲食之餚,必有八珍之味。"
由此可見,皇室飲食,其規模之壯大,所耗之巨資,皆非常人所能承擔得起的。當然,除了皇室飲食文化豐富,民間的市民之飲食也是豐富多彩。
西漢豐富的飲食文化首先表現在菜品上,其菜系按照品種分類,可以分為四大體系:穀物體系、動物體系、蔬菜體系以及水果體系。
四大菜系彼此之間相互聯絡、相輔相成
缺少任何一個都會使得西漢飲食文化索然無味。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文明比較發達的國度,由採集狩獵時代進入到農耕文明社會,到西漢時期,中國已經形成非常完整的農耕體系。
《漢書·貨殖列傳》就曾經有記載:"上下序而民志定。教民種樹畜養;五穀六畜及至魚鱉、鳥獸、雚蒲、材幹、器械之資。"
穀物體系主要有:稻穀、粟(小米)、小麥、黍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到西漢時期,更加豐富了穀物系統,這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主食。關於動物體系,遠古時期,由於生產條件極其惡劣,先民們過著只能狩獵以維持生計,後來逐漸發現有一些動物可以養做家禽,成為人們的食物,於是這一傳統就被流傳下來。
直至漢代,用作食物的品種就更多了。《漢書·貨殖列傳》記載:"通邑大都酤一歲千釀,醯醬,漿,屠牛、羊、彘,谷糴;馬蹄,櫱曲鹽豉,鮐鮆,鮑,棗,慄,狐貂,羔羊,旃席,果採千種。"以上羅列之食物皆千數以上。史籍記載多種食物,以下將各類食物大致羅列。諸如獸類有:牛、羊、豬、狗、兔等,活禽類也有:雞、鴨、雁、鷓鴣、鵪鶉等,生鮮有:鯉、鯽、蝦、蟹等。除此之外,每一個種類又衍生其他系列,比如說,雞,除了土雞,還有野生雞,還有竹雞、火斑雞等。至於蔬菜系列,則有:芥菜、葵菜、芋頭、竹筍、蓮藕、菱角等。水果系列,也有楊梅、雪梨、柿子、大棗、橙子、栗子等等。
豐富的食材,造就了西漢輝煌的中原飲食文化。除了食材豐富,還有技藝高超的烹飪技術,當然還有能讓食物板變得色香味俱全的佐料,至今仍然常見的佐料:食用油、鹽、醬油、糖、蜜、醋,豆豉等佐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就已經非常盛行了。
二:張騫"鑿空"西域,西域美食傳入中原張騫,長安人士,家境優渥,但是卻富有一顆探索世界的心。是一個"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瀟灑人,亦是中國古代通西域第一人。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使命就是聯合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然而路途坎坷,歷經波折。途中被匈奴抓住囚禁了十年。在匈奴娶妻生子,無奈,張騫一邊放羊,一邊摸清楚匈奴的地形圖,閒暇之餘,"吃貨"張騫把匈奴美食搜刮了個遍。十年後,"活地圖"外加"美食博主"張騫尋了個機會逃走了,帶走了老婆孩子和一袋匈奴特產的種子。
繼續往西,到達大宛,大宛國主熱情款待了他,大宛素有與漢朝交往之心,苦於匈奴從中阻隔不得。這回見到漢朝使臣,頓時起了交好之心。贈送了很多大宛土特產以及大宛特有的"汗血BMW",這就有如神助了。等張騫翻山越嶺到達大月氏,張騫發揮其三寸不爛之舌,極力遊說大月氏王與漢室結盟共同對付匈奴,然而已經遠離匈奴的大月氏在塞外生活得很愜意,不想再跟可怕的匈奴槓上。張騫煽乎了一年多,大月氏王仍然無動無衷。
當然張騫也不可能天天去叨擾大月氏王,倒是利用空閒時間把大月氏及其周邊國家逛了個遍,熟悉西域各地的風土人情。來都來了,怎麼可能空手而歸,於是"吃貨"張騫搜刮了大量的西域土特產的種子。一年後,自知"鐵石心腸"的大月氏王不會答應結盟請求,沒有完成任務的張騫只能帶著老婆孩子以及懷裡揣著滿滿一包種子踏上回家之路。
自帶"倒黴"體質的張騫歸途中,又再次被匈奴抓住了,又在匈奴放了兩年羊。"越獄"高手,再次尋機會逃走了。終於回到了闊別十三載的家鄉。沒有完成任務的張騫,但是也跟漢武帝一一彙報西域所見所聞,畫出了西域各國的地圖,還進獻了一大包糧食種子。漢武帝心動不已,特別是張騫帶回來的"汗血BMW",更是心馳神往。雖然沒有完成任務,但是也帶回了漢武帝想要的東西。歷經千辛萬苦的張騫回去之後,一一跟漢武帝彙報西域見聞錄。
張騫出使西域所帶回來的西域美食有:黃瓜、胡椒、大蒜、葡萄等。既有瓜果蔬菜,又有食物佐料,上至皇宮貴族,下至市井百姓,都愛上了這種從西域傳進來的獨具異域風情的美食。這種西域美食流傳千年,至今仍然擺在人們的餐桌上。而且還詳細描繪了很多中原沒有的動物。
某一天,漢武帝吃了張騫帶回來的黃瓜,想到不識好歹的大月氏,頓時意難平。當即招來張騫,讓他再次出使西域,聯合烏孫國打擊匈奴。張騫這回是順利到達了烏孫國,然而豪橫的烏孫國貪戀張騫帶來的財產,把張騫帶來的禮物全部扣下了,並且沒有表明合作態度。張騫氣得跳腳,只能多蒐集糧食種子回去種。這回雖然沒有促成與烏孫國的合作,但是卻帶回了更多西域糧食的種子,諸如:波斯的地毯、孜然、琵琶等,經過漢武帝大手一揮,全國推廣了這些食物。
張騫帶回來的種子
三:西域美食傳入與中原美食相碰撞,會有怎樣的火花?中國"吃貨"本質從古至今幾乎沒有多大的改變,因此西域美食的傳入對於西漢中原人士來說,可是一大"福音"。中原人士不認識西域土特產不要緊,會吃就行了,張騫在西域生活多年,對於西域的食譜造就爛熟於心,因此他除了帶回了糧食種子,還帶回了一份份精美的西域食譜。
張騫去過的地方
中原人士在原有的基礎上,用上自己高超的烹飪技術,分分鐘整出一份美味。例如:把孜然用於中國傳統的燒烤上,使得燒烤更加飄香四溢,美味無窮;再者,把葡萄釀成葡萄酒,增加酒類的品種,美容養顏;再諸如,醫術高超的藥師把琵琶作為藥引、入藥可以清痰止咳。胡椒等佐料的傳入,更是讓"吃貨"造就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火鍋,隨著西漢海昏侯墓的發掘,在海昏侯墓各具特色的陪葬物品當中,就發現有煮火鍋的器具。由此可見,西域美食的傳入,中原地區人民用自己的技術,改良原有菜系,更加豐富了原有美食體系。
西漢時期,特別是漢武帝時期,國力空前強大,人口不斷增長,西域美食的傳入,大大提高了糧食的產量,養活了更多的人口。漢武帝差使張騫通西域,並且在西域設定校尉,將中原農耕文明拓展到西域。
當時的搜粟都尉桑弘羊就曾經上奏武帝:"西域地廣人稀,土地肥沃,可以開墾荒地,種植糧食。"
可見,隨著西域美食的傳入,中原人士也意識到西域地廣人稀,土膏肥沃,既可以種植西域美食,同時也可以種植中原的食物,這就大大地擴大了中原農耕文明。
在西域美食傳入中原的同時,中原的美食也大大地傳入西域。中國原有的粟,就傳入西域,大大豐富了西域的飲食結構,西域人將粟碾成粉末,做成胡餅,成為西域人喜愛的主食之一。西域盛產葡萄,中原先進的釀酒技術通過絲綢之路傳入西域,西域加以改造運用,釀出來的葡萄美酒更是醇正香甜,成為西域人的心頭好。中國的燒烤技術也隨之傳入西域,西域本身就盛產畜類,喜食肉類,中原燒烤技術的傳入,加上當地的調料,孜然、胡椒等地方特色調料,更是令西域人民迷醉。
在西漢時期,隨著西域美食的傳入,與中原原來的美食體系的碰撞,更加豐富華夏的飲食文化體系。增加了西域與中原人民的心裡認同感,漢武帝時期,國祚昌隆,已經具備反擊匈奴,開疆拓土的良好條件。如果單單是武力征服,那不是真正的征服,而隨著中原和西域民族的友好交往,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西域人民更容易與中原融為一體。這對於民族文化統一,民族融合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而西漢,也因此繼秦以後,將中國領土再拓展,進一步奠定中國版圖。
小結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但是中國從來都不是固步自封。在西漢時期,更是以自己開放包容的姿態,走向世界。
張騫通西域,開闢了"陸上絲綢之路",把中原文化傳播出去,讓其他國家領略到獨具魅力的華夏文明。同時也吸收著其他國家優秀的文化知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於外來文化加以吸收利用,逐漸轉化為自己獨特的華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