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都是稱霸一時的大國。宋國和鄭國都是間於晉國和楚國之間的小國,必須依附於大國在夾縫中求生存,在晉楚之間的三大戰役中,導火索一次因為宋國,兩次因為鄭國,背後是晉、楚間的爭霸。在三大戰役中,第一次戰役——城濮之戰,晉國大勝,晉文公成功登上春秋二霸;第二次戰役——邲之戰,楚國勝,楚莊王成功問鼎春秋霸主;第三次戰役——鄢陵之戰,楚國完敗,公子筏被俘虜,楚共王也被射成“一隻眼”。
城濮之戰,晉文公成功登上春秋二霸
晉文公時期,晉國逐漸強盛起來。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領楚、鄭、陳等國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宋國派公孫固向晉國求救。晉國大夫先軫說:“陛下報答宋國的恩情和成就霸業的時刻到了!”
晉文公卻陷入兩難的境地:要救宋國就必須攻打楚國,而楚國當年對晉文公重耳在驪姬之亂時有恩;要扔下宋國不管,宋國也曾對流亡中的晉文公有收留之恩。
楚國(楚人叫宰相為令尹)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晉文公為了實現在楚國流亡時的諾言,果斷退軍90裡,駐紮在城濮(今山東省鄄城縣)。
這時候,晉軍中有一人說“晉國一國之君要避讓楚國的一國之臣,太丟臉了!”
楚令尹子玉依仗楚國兵強馬壯,堅決要和晉決戰。要不要最後迎戰,晉文公還有些猶豫。有人勸晉文公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能總陷在楚國的舊情中,再說已經兌現了當時答應楚成王的“如果晉楚在戰場上相遇,晉國主動退避三舍(90裡)”的承諾了!晉文公覺得有理,決定就在城濮迎戰楚軍。
城濮之戰,晉勝楚敗
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兩軍開始在城濮決戰。城濮離晉國較近,補給極其方便,晉軍主動撤退,誘敵深入;楚軍以為晉軍害怕楚軍一退再退,馬上追擊,楚國遠離後方作戰,結果很快就被晉軍包了餃子,最後被晉軍全殲。
晉文公“城濮之戰”一戰成名,成功登上了繼齊桓公後的春秋第二霸。
邲之戰,楚莊王成功成為春秋霸主
邲之戰,是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PK。
邲之戰,楚勝晉敗
公元前598年,鄭國拋棄楚國和晉國結盟,楚莊王很生氣;第二年,楚莊王親率楚軍再次圍攻鄭國,鄭國向晉國告急。
小弟有難,大哥義不容辭,晉國派主帥荀林父率三軍救鄭。
楚莊王很快到了鄭國新鄭城下,日夜攻城,鄭襄公見晉國的援軍遲遲未到,只好開啟城門投降楚國。楚莊王從鄭國皇門入城,鄭襄公袒露著身體,牽著羊出來投降,請求楚莊王可憐鄭國,不要滅掉他們,以便更好地服侍楚國。
楚莊王親自率軍伐鄭
楚莊王因此後退了三十里,然後安營紮寨。楚國將領很不理解。楚莊王說:“我們之所以討伐他,是因為他不臣服我們;現在他既然臣服,我們還哪有理由討伐他呢?”
晉軍將帥之間一直糾結於打與不打,行軍速度非常慢,等他們到了黃河邊,楚國的軍隊已經離開鄭國。主帥荀林父準備班師回朝。副將先軫卻提出不同意見:“我們的目的是救鄭,非達目的不可,如果我們就這樣回去了,將帥們將離心離德!”
於是晉軍渡過黃河,雙方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北)展開爭奪,在作戰中,晉軍內部分歧不斷;再加上,剛剛依附於楚國的鄭軍,反而幫助楚軍攻打晉軍。
結果晉軍大敗,楚莊王也由於此役一舉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鄢陵之戰,晉楚爭霸的休止符
鄢陵之戰是晉楚爭霸的第三次大決戰。
公元前575年,楚共王派公子成赴鄭,割汝陽給鄭國以求楚鄭友好,鄭國立即背棄了鄭晉同盟,和楚國結盟。
鄭國作為楚國和晉國間的小國,時而向晉,時而向楚,晉厲公對鄭國叛離自己的行為感到憤怒,決定教育一下這個不聽話的小弟。
晉國發師攻打鄭國,鄭國立即向新的老大楚國求救,楚共王決定出兵救鄭,與晉軍在鄭國的鄢陵(今河南鄢陵縣)決一雌雄。
鄢陵之戰,晉勝楚敗
鄢陵之戰從早晨打到黃昏,楚軍受挫,公子筏被俘虜,楚共王也被晉軍射中了眼睛,成了“一隻眼”。
鄢陵之戰是晉楚爭霸戰中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兩國主力決戰,楚國在鄢陵之戰中吃了敗仗後,楚國問鼎中原的爭奪走向頹勢。
宋國組織14國和平會議“弭兵會盟”,晉楚平分霸權
所謂“弭兵”,簡單地講,就是平息戰事,停止戰爭。
晉楚為了爭霸,連年廝殺,導致民不聊生。經過幾十年戰爭,晉楚兩國也疲憊不堪,需要休養生息,各諸侯間反對戰爭、倡導和平的呼聲日益高漲,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宋國的華元先生不辭辛苦,多方外交斡旋,促進晉楚兩國和平共處。
由於華元和楚國將領子重友好,又與晉國將領欒書友好,先後兩次促成晉楚兩國簽訂盟約。
公元前546年,第二次弭兵之會在宋國舉行。晉、楚、齊、秦、宋、魯、鄭、衛、陳、許、曹、邾、騰、蔡等14國參加。
弭兵會盟
會議決定,晉國和楚國共為盟主,各國共定盟約不再戰爭,倡導和平;除齊、秦外,各國都向晉楚同時朝貢;弭兵之會的結果就是晉楚平分霸權。
弭兵會盟使中原戰爭大大減少,尤其是晉、楚兩大國之間,在其後的40 年內沒有發生過直接的軍事衝突,介於兩大國間的中原各國,有了一個短暫的和平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