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一、序言

校獵活動常見於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類似於近現代的軍事演練。一直以來,大家對漢朝大規模征討匈奴的一系列戰爭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但較少討論校獵在漢朝崛起,形成“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國家形象中所起的作用。因此,本文想從漢朝時期校獵活動的開展情況入手,以當時盛行的漢賦及其他史料入手,分析校獵活動對“強漢”的影響。

(全文共4250字,僅需8分鐘就能了解漢朝的“強漢”之路!)

二、漢朝開展校獵活動的必要性分析

在對必要性進行分析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當時的漢朝邊境局勢。在經歷了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爭霸後,漢朝建立後亟待休養生息,然而漢朝北境之外卻逡巡著一個強大的敵人——匈奴民族。在當時,匈奴恰巧誕生了一代雄主冒頓單于,迅速統一匈奴。冒頓及其之後的單于率領匈奴鐵騎大肆擴張,甚至屢次對漢、代之地進行侵掠。

匈奴

當時漢朝受制於軍力,無力抵抗匈奴。到漢武帝時期,得益於文景之治的積累,漢朝漸漸有了正面出擊匈奴的實力。從漢武帝敏銳認識到校獵活動的必要性到對外戰爭的屢戰屢勝,校獵活動逐漸興盛。那麼校獵活動究竟有什麼開展必要性呢?且看下文分解:

(一)基於現實原因的必要性

上文提及,漢朝時期,尤其是漢武帝之前,匈奴已然形成了統一大漠、西域臣服的民族勢力,無論從軍事上還是疆域上都是漢朝的勁敵。匈奴得益於其騎術精湛給漢朝邊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脅。當時的《史記·匈奴列傳》記載道:

《史記·匈奴列傳》: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強大, 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

漢武帝之前,漢朝統治者不是沒有過征討匈奴的念頭與行動,但白登之圍卻讓不少人心有餘悸。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親率30萬大軍正面迎擊匈奴,卻在戰役前期略有勝利的情況下不顧當時的探軍劉健諫言,率領先鋒追擊到白登山,卻被冒頓單于率領40萬大軍包圍。

所幸在陳平的計策和周勃、樊噲的馳援下,匈奴撤軍。

《樊酈滕灌列傳》:高帝使使厚遺閼氏,冒頓開圍一角。高帝出欲馳,嬰固徐行,弩皆持滿外向,卒得脫。

這次被圍困給漢朝統治者一個深刻的邊境憂患意識,比如劉邦在其《大風歌》中本來是吟唱自己的雄才偉略,卻依然帶著對邊境的擔憂:

《大風歌》: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從這之後的七十年裡,漢朝統治者一直採取以隱忍方式維護邊境和平,甚至於不惜主動和親交“保護費”,奈何匈奴壓根沒有“契約精神”,漢文帝時期,有一次甚至直接由單于帶著匈奴14萬人一起到長安遠郊“觀光旅遊”,親切“問候”漢文帝:

《史記·匈奴列傳》:漢孝文皇帝十四年, 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蕭關,……使奇兵入燒回中宮, 候騎至雍甘泉。

漢文帝及其後代皇帝實在是很煩匈奴這樣“不簽證就進來旅遊”的方式,於是開始不斷加強軍事力量的培育。漢朝統治者認識到,漢王朝作為農耕王朝與遊牧民族的匈奴在騎兵上有著巨大的差距,為此加強騎兵建設也就成為了迫切需要。

在這樣的現實原因上,漢朝又必須在全面與匈奴開戰前保持克制,這就對開展校獵活動提供了足夠的必要性。畢竟漢族本身不擅長騎射,必須通過練習才能逐步提高騎射技巧,校獵活動恰恰能很好提供這樣的途徑。校獵活動能夠以演練方式模擬作戰情況,在一段時間內將大量的將士集結起來,根據訓練目的安排訓練專案,組織將士持續練習騎馬、射箭和短兵相接下的搏鬥技巧,有利於持續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

(二)基於歷史原因的必要性

其實漢朝的校獵活動並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而是有豐富的歷史淵源的。早在商朝時期,當時的君王就多次開展了田獵活動。到了周朝,儘管農耕文明得到了發展,但是田獵活動依然在社會活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周朝時,甚至已經發展出了一套禮制來規定田獵活動:

《禮記·王制》: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為乾豆, 二為賓客, 三為充君之庖。

這裡的“乾豆”,放在祭器中供祭祀用的乾肉,從意義上引申為獵殺野獸作極祭品。在當時祭祀為頭等大事,所以也就自然有重要意義。

到了漢朝時期,校獵制度在文化及目的上承襲了前代的田獵制度並將其演變為主要的軍事演習活動,這種演變趨勢下祭祀的意味其實已經很淡了。在漢朝時期,校獵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統籌的,由國家選派精兵強將進行特定軍事目的的軍事演練,用以提高軍隊的作戰水平。這在當時既有選拔全軍勇武之士、演練陣法的需要,同時也是傳承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

三、漢朝時期校獵活動的開展

(一)活動主體

前文提到,校獵活動的活動主體無外乎兩部分,一是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主持活動,二是軍隊將領士兵作為參與者參與校獵。從參與軍隊來看,其實是比較強的,包括了京師駐軍、宮廷禁軍和皇帝身邊的親密扈從等。比如漢賦中就對參與人員多有記載,比如:

《上林賦》:“孫叔奉乘, 衛公參乘,扈從橫行, 出乎四校之中。’文穎曰: ‘凡五校,

今言四者, 中一校隨天子乘輿也。

這裡面的五校,其實是北軍,是負責守衛京城的常駐軍隊,是京師地區最大和最重要的包圍力量。所謂五校,是指中壘、虎賁、射聲、步兵、屯騎,就軍隊的軍種看,其實是個複合兵種部隊。漢武帝時期,北軍規模大約有1萬人左右(擴大為八校)。北軍人數眾多,且多為精兵,漢朝歷代君主對其一直是比較重視的,因此極為重視北軍的軍事訓練。由於校獵活動能夠讓君主直觀感受訓練成果,因此自然北軍是主要參與者。

(二)校獵活動的舉行情況

1.時間安排

上文提及,早在周朝時期就對田獵有了一系列的禮儀制度,在當時由於考慮到動物多在其他季節繁衍,而冬季動物休憩居多。為了保護動物的正常繁衍需要,就大多將田獵的時間定在了冬季。漢朝時,基本承襲了這種時間安排,主要在冬季開展校獵活動。對此,《西京賦》中也有記載:

《上林賦》:於是孟冬作陰, 寒風肅殺。百卉具零,剛蟲搏摯……天子乃駕雕軫, 六駿駁……陳虎旅于飛廉, 正壘壁乎上林。

2.場所安排

從場所安排來看,漢朝時期多次將校獵活動選擇在了上林苑。比如《上林賦》中記載道:

《上林賦》:君未睹夫巨麗也, 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 …… 天子校獵。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到了東漢時期,皇帝大多就改為在洛陽的上林苑和廣成苑舉行,單這兩個地方的規模大小是顯然無法和司馬相如《上林賦》中的長安上林苑相提並論的。東漢史學家班固就曾經提及了長安上林苑的規模大小:

《西都賦》:西郊則有上囿禁苑, 林麓藪澤陂池,連乎蜀漢,繚以周牆,四百餘裡。

四百餘里的範圍按照一般的古代軍事列陣,就大約可以容納千乘之隊、萬騎之軍了。這作為校獵活動的場所完全綽綽有餘。此外,除了場地大之外,上林宛地形可謂多樣,包含了平原至丘陵、水澤等多種地型,適合古代模擬自然環境作戰的需要,能夠切實提高實際作戰能力。

四、校獵活動對漢朝“強漢”形成的具體影響

漢朝最為大家說熟知的並不是那些皇帝們,而是那句讓無數中華民族為之自豪的話,陳湯的這句話道出了漢王朝的驕傲與氣魄。

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我們之所以會對這句話感到自豪,不僅是因為這句話說得好,而是因為這句話背後漢朝對匈奴的一系列戰爭勝利,打出了中原王朝的風采。在這種“強漢”形象樹立的過程中,校獵活動可謂起到了比大家想象中更大的影響:

(一)以實戰的形式模擬真實戰鬥,提高軍隊的陣法運用能力和作戰技能

在漢朝未與匈奴正式開展大規模作戰前,兩漢的軍事活動主要是通過校獵來實現的。由於有君王在看臺上檢閱,士兵們或為軍人榮耀又或為出人頭地,大都奮力爭先,使得參與演練的漢朝軍隊在諸如騎馬、射箭和近戰搏鬥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這其中尤以射箭多為當時的作家和史官所記載,比如

《羽獵賦》: 弓不妄彎, 弩不虛舉。

這種從不無功而返的射箭技術充分反映了漢朝軍隊的射箭技術已然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而且這種射箭已經不是僅僅侷限於靜態的步兵型別的弓箭手,還擴充套件到騎乘狀態下的射箭中:

《子虛賦》:乘遺風, 射遊騏, ……弓不虛發, 中必決眥。

從客觀情況看,那個年代的漢朝儘管極力加強了騎兵建設,但是從軍種構成上,步兵的數量依然為數不少。步兵對於焦灼的短兵相接戰況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步兵的戰鬥力依然應該得到重視,為此漢朝不遺餘力的開展了大量的格鬥訓練。在當時,這種格鬥技能的訓練是步兵對戰野生動物來實現的。如果從當時漢賦的內容來看,居然有和虎狼之類的動物進行搏鬥,而且看錶述居然還是赤手空拳。不過我想這應該是文學的藝術誇張手法所致:

《羽獵賦》:扡蒼豨,跋犀犛,蹶浮麋。斮巨狿,搏玄媛。

儘管如此,我們仍然應當看到當時校獵活動的荷槍實彈,極大的提高了步兵的近身搏鬥能力。

此外,我們還不難通過漢賦看出當時校獵活動的其他內容——戰術配合能力。漢賦中提到:

《西狩獵》:千乘長羅,萬表星陳。雙翼伉旌,八校祖分。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形容騎兵以類似於長蛇的陣勢前進,最後以翼陣的方式左右包抄,以圍殺獵物的方式。也就是說一個獵殺野獸的活動被擴充套件為多種陣勢演練,成功地提高了軍隊的整體軍陣水平。

(二)以合適的場地實戰訓練士兵,提高皇帝對軍隊的掌控和了解

以上林苑為依託的校獵行動為士兵提供了合適的場地,通過多變的地形能夠模擬行軍時可能遇到的各種狀況,而地域寬廣又能夠使得漢朝的騎兵可以有效衝鋒,練習騎術。此外,上林苑中飛禽走獸頗多,這就使得騎兵能夠模仿在真實戰鬥中的場景,練就高速移動下命中敵人的本領。

此外,由於飛禽走獸蹤跡難測,這就使得能夠極好判斷士兵們的作戰身手差異,只要皇帝們認真觀看狩獵活動,自然就不難發現其中的用武之士、各部隊之間的實力水平和將領的指揮水平。這樣皇帝就能夠更好的把握軍隊的整體情況,制定有效的軍事部署,以更好地為後續的軍事行動做準備。比如:

《上林賦》:睨部曲之進退,覽將帥之變態。

另外,校獵之後,皇帝往往會對閱兵情況進行總結,而後以獵殺的野獸作為標準獎勵在這過程中表現優秀的將士:

《西都賦》:然後收禽會眾,論功賜胙。

由於當時賞賜往往頗為貴重,所以幾乎不需要皇帝、將Elantra員,全軍將士自然是奮勇爭先,爭相提高騎射搏鬥能力。同時皇帝也能借此來籠絡士兵,使得士兵們更加拼命為漢王朝立下軍功。

正是因為校獵活動的多次舉行,強有力的提高了漢朝軍隊的作戰能力,使得漢朝在後續與匈奴的戰爭中得以連戰連捷,最終使得民族驕傲不斷提升,整個“強漢”形象中從此塑造起來了。

五、結語

王朝的強盛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漢王朝從一個屢屢被匈奴侵擾的境地發展到敢和匈奴打全面戰爭,再到樹立起“強漢”形象是漢朝幾代人的積累。在這個積累的過程中,校獵活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有效的提高了軍隊水平與單兵作戰能力,為漢匈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人員保障,這也印證了“忘戰必危”的道理。(全文4250字)

#青雲計劃#

參考文獻:

1.《史記·匈奴列傳》;

2.《樊酈滕灌列傳》;

3.《大風歌》;

4.《禮記·王制》;

5.《上林賦》;

6.《西都賦》;

7.《子虛賦》;

8.《羽獵賦》等。

#今日份的青雲計劃獎#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戰爭時期的美國命根子:藏在洞穴裡的7億桶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