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平定雲南後,繼承元代的行省制度和土司制度,在政府能直接控制、漢族人口較多且軍戶、民戶較集中的地方設定府、州、縣,而在邊境地區、少數民族聚居的邊遠山區則設定宣慰司、宣撫司、招討司、安撫司、長官司。
《明史·雲南土司傳》及《明史·地理志》載,明代自洪武至永樂朝先後在雲南極邊地區設定:
麓川宣慰使司,轄境在今德巨集州及邊外若干地區,1382年設。
明初疆域
木邦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治所在今緬甸興威,1404年設。
孟養宣慰使司,轄境相當今緬甸八莫、開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脈以東地區,治所在今緬甸孟養,1404年設。
緬甸宣慰司,其地在木邦以西,孟養以南,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1403 年設。
底兀剌宣慰司,在緬甸宣慰之南,舊蒲甘伊洛瓦底江以東即洞吾之地,1424年設。
大古剌宣慰司,在伊洛瓦底江入海三角洲之白古,即馬革為得稜子地,1406年設。
底馬撒宣慰司,在薩爾溫江入海,丹那悉林地帶,南至土瓦,1406年設。
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緬甸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1404年設。
寮國宣慰使司,其地在今寮國境內,1403年設。
車裡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中國雲南西雙版納,1384年設,等十宣慰司。
孟艮,在今緬甸南撣邦景棟一帶,1405年設,孟定在南定河流域及以南地區,1382年設,二御夷府。其統治範圍包括今雲南德巨集、西雙版納及寮國、緬甸大部,以及泰國的一部分。
明代初期,統治者尚能通過剿撫並用、恩威並施的策略震懾當地土司,對諸土司進行有效的控制與管理。
明朝中後期以後,一方面腐敗日漸突出,朝廷上宦官專權,黨爭不斷,賄賂公行;地方上紀綱不振,荒淫怠政,玩忽職守,已經不能對邊境上的土司進行強有力的震懾和控制。
另一方面,經過一段時間的養精蓄銳,各地土司實力都有所提升,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內部紛爭越演越烈。以麓川宣慰司思氏土司為代表的地方民族勢力不斷紛爭,對明朝中央政府對民族地區的統治構成了新的威脅。
為加強對邊境土司的控制,沐昂上奏朝廷,以思任發連年累侵孟定、南甸、幹崖、騰衝、潞江、金齒等處,自立頭目刀珍罕、土官早亨等相助為暴,叛形已著。近又侵及金齒,勢甚猖獗。
為由,請求進討思任發。自正統四年(1439年)至正統十四年(1449年) ,明廷在太監王振、兵部尚書王驥等人的倡導下“三徵麓川”,將麓川思氏的勢力趕到了伊洛瓦底江以西,將思任發的孫子思命發發配“沿海登州衛安置,月給米二石”,摧毀了麓川割據稱雄的野心。
雲南中部
在邊境土司的紛爭和明廷對麓川思氏的征伐過程中,緬甸宣慰司逐漸強大起來。
緬甸土司莽瑞體不僅建立了洞吾王朝,還趁古喇兄弟爭立之機“舉眾絕古喇糧道,殺其兄弟,盡奪其地”,後又借孟密土舍兄弟爭立之機,納其弟為女婿,“攻孟養及迤西諸蠻”。
從此,緬甸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與木邦、孟養、孟密等土司相爭奪,造成了中國西南邊疆更大的動盪和危機。
在緬甸洞吾王朝頻繁的武力擴張面前,雲南巡撫陳用賓為防止丟失西南邊境更多的土地,便於萬曆二十二年(1594 年)在騰衝衛設立神護關、萬仞關、巨石關、銅壁關、鐵壁關、虎距關、天馬關、漢龍關等八關。
八關的設定,意味著明朝主觀上放棄了設定在八關以外的蠻莫、猛密、孟養、木邦、寮國、八百等地統治。
明代初年在西南邊疆所設的十宣慰司及二御夷府到了明朝中後期,在緬甸洞吾王朝的擴張及當地土司的紛爭中逐漸脫離明朝的統治而為緬甸所有。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所載:
雲南所統,自府、州、縣外,被聲教者凡有九宣慰司、七宣撫司,其底馬撒與大古剌、靖安三慰,久為緬所奪,滇中可以調遣者,惟車裡等五夷,並緬甸為六慰,與南甸等三撫而已。迨至今日,三宣六慰盡入緬輿圖中。今雲南之邊界,惟有麓川、車裡二。今雲南之邊界,惟有麓川、車裡二。
明代中緬邊疆的變遷,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今天中緬邊疆的基本雛形。
晚明(萬曆時)雲南中部
長期的戰亂,對當地經濟社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並使包括百夷、峨昌、蒲人等在內的部分邊疆民族成為緬甸控制下的居民,逐漸演化成今天意義上的跨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