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朱翊鈞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他的祖父明世宗嘉靖帝 十分迷通道教,他曾發出口令:“諱言儲貳,有涉一字者死”,也就是說本朝禁忌二龍同在,誰敢說一個字就是死罪。因此,關於朱翊鈞降生以後,沒人敢報告嘉靖皇帝,更不敢為之起名字。直到隆慶元年(1567)正月初十日,明世宗駕崩一年多後,廷臣上疏請立皇太子,同月十八日明穆宗才為他賜名,叫朱翊鈞,此時朱翊鈞已年滿四周歲。明穆宗說:賜你名字,名為鈞,是說聖王制馭天下,猶如制器之轉鈞也,含義非常重大,你當念念不忘。

童年的秘密萬曆皇帝並不知道,對他的人生也沒有造成重大影響。九歲那年,他的父親隆慶皇帝去世,朱翊鈞登基,過早地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此時的明王朝已經極度虛弱,明廷上下對這個小皇帝寄予了太多的期望。

萬曆皇帝生當其時,他的父親做了近二十年皇太子,在反覆無常的嘉靖王朝中生活得戰戰兢兢,自己做皇帝不足一月,便撒手人寰。而萬曆帝輕鬆入住乾清宮,坐上了萬人敬仰的皇上寶座,則是一樁輕而易舉的事情。最令人羨慕的是,無論生活、學習、為君之道,還是童年遊玩、賞樂等方面,萬曆帝朱翊鈞周圍多是高手雲集,全都是滿滿的正能量。其中最關鍵的有三位:親生母親李太后,宮中最親密的“大伴”太監馮保,內閣首輔、明代最有名的改革家張居正,猶如三根擎天立柱,三足鼎立,足以支撐萬曆朝政繁榮昌盛,與前世正德皇帝、嘉靖皇帝以及後世崇禎皇帝所面臨的處境相比,萬曆皇帝可得天時、地利、人和,絕對是明代帝王的幸運兒。

李太后原名叫李彩琴,十五歲進入裕王府,十七歲時生下兒子朱翊鈞,後來裕王登基,母以子貴封為李貴妃,朱翊鈞登基後尊為李太后。天下母親無一不愛子心切,但李太后為人嚴厲,她愛子能做到不溺愛,對年幼的朱翊鈞十分嚴厲。朱翊鈞登基後,要常住乾清宮,於是李太后離開慈寧宮,搬到乾清宮與兒子住到一起,照顧監督兒子的日常生活。朱翊鈞不按時讀書,就長時間罰跪,每次萬曆皇帝在經筵聽儒臣講授完畢,李太后總是讓萬曆帝在她面前模仿講臣複述所講內容。遇到上朝的日子,李太后便早早來到皇帝住處,親自打門叫醒兒子,從不耽誤任何一次早朝。李太后是非觀念鮮明,原則性非常強,有一次萬曆帝在宮中喝酒以後,調戲一名宮女,要她唱曲聽,宮女害怕,說不會。萬曆帝一時性起,要抽刀砍殺宮女,幸虧太監勸阻,說割了宮女的頭髮也行,萬曆帝才作罷。李太后知道此事後,非常震驚,她不願看到兒子將來成為一個殘暴之君,於是就傳令張居正,要他在朝堂之上諫奏皇上,併為皇上草擬罪己御札,讓他當眾責罰自己。李太后仍不依不饒,朝堂之後叫來兒子朱翊鈞,當面一一列舉了他的種種頑劣表現,萬曆小皇帝真心悔過,哭著求情李太后才作罷。李太后深明大義,居後宮之中,還能關心朝廷大事。萬曆帝大婚成人後,她仍然囑託張居正,要他不放鬆對皇帝的教誨,堅持每天都要抓好學習教育。張居正改革,萬曆新政的功績,多半是在李太后的干預下,朝廷才能最後統一意見,形成決定,她是萬曆朝中堅強有力的後盾。

宮廷內,馮保是一位很有政治眼光的太監,十歲的神宗皇帝朱翊鈞登基以後,馮保進一步受到重用,他由秉筆太監晉升為掌印太監,協理李太后負責小皇帝的教育。萬曆皇帝親切地稱馮保為“大伴”,同時又畏懼他的嚴厲和公正。萬曆新政,馮保也功不可沒,他立足朝廷,著眼社稷之重,幫助張居正改革做了大量的統一協調之舉,使朝廷能夠正氣凜然,壓制既得利益勢力的伺機反撲。為此,萬曆皇帝給了馮保極高的榮譽,給他贈予了許多圖章,刻著“光明正大”、“爾惟鹽梅”、“汝作舟楫”、“魚水相逢”、“風雲際會”等閃光之詞,雖是一名太監,馮保在朝廷擁有極高的聲望,有朝廷內部宰相之稱。馮保還是一個風雅之士,他精通音樂、旋律,詩詞繪畫、精品收藏,具有較高的學識水平,極具文人風骨。無論從哪一方面講,馮保都是一個品味很高的太監,遇上高人、才人,是萬曆皇帝之幸,也是大明王朝之幸。

張居正更不用說,翰林院就職二十多年,看遍了大明王朝起起落落的基本規律,對於怎樣振興明王朝基業,早已成竹在胸,躍躍欲試。於國家,張居正是一個務實的改革家,他勤於政務,敢於向不正之風開刀,積極推行新舉措,力主改革,使明朝政府逐步煥發活力。於萬曆帝,張居正是一名嚴師良友,既講為君之道的大道理,又以身作則努力培養他做人之道,成為儒家道德的模範。帶領小皇帝從一點一滴做起,大力克服朝綱之弊,使用和平手段處理好國防外交事務,推行“考成法”加強吏治,調動官員積極性,實行“一條鞭法”穩定經濟形勢,增加朝廷財力,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萬曆新政”。作為一名改革者,張居正具備天下觀,他處處能夠以國家社稷為重,制定改革的大政方針,觸及了貴族階層的利益,但保護了底層百姓的積極性,有利於釋放和刺激社會生產力。張居正改革,是大明王朝一次難得的自我完善的機會,持續發展下去,無疑會刺激明王朝的生機和活力。

這三人,對萬曆皇帝朱翊鈞而言,就像三根擎天立柱,依賴和發揮好他們的優勢力量,足以撐起大明江山立於不敗之地。然而事實上事與願違,萬曆皇帝根本沒有看透這三支力量的重要性和珍貴性,反倒將他們的教誨和鞭策,視作包袱和對自己的壓制,從內心感到厭惡和拒絕,分不清是非曲直,只在乎自己內心感受。所以在他剛剛成年,恰巧張居正病亡離世,萬曆帝沒有為朝廷感到些許遺憾,反而在他的內心有如釋重負的快感。張居正病故才幾天,就下令抄家,捉拿其家屬,更遺憾的是,他採納反對派的意見,全面停止了改革的各項政策,使朝廷統治恢復到以前的舊模式。張居正,一代名相的改革之功被抹殺殆盡。

張居正死後不久,馮保也被貶黜,離開朝廷。生母李太后也專心侍佛,大部分時間在廟宇誦經。沒有了這三人陪伴左右,萬曆帝一身自由,朝政在他眼裡可有可無,從二十歲開始,一個風華正茂的年紀,便沉湎於酒色,渾渾噩噩的日子過了十年,朝廷吸納不了人才,制度建設滯後,朝政毫無生氣。三十歲以後,對一個人來說,春秋鼎盛的年紀,萬曆帝卻把自己完全封閉起來,不上朝,不納諫 ,不見臣下,不過問朝政,行屍走肉一般,這樣的狀態維持了二十八年。更有甚者,由於不喜歡的兒子立了儲君,便厭惡不見,權力傳承出現斷裂,不培養子孫,他的直系孫子天啟皇帝,急速上位竟然是個半文盲,只會幹木工,不通為政之道。這樣一個君王,猶如一尊泥塑,一個稻草人,竟然佔據皇位四十八年,他死後二十四年,大明江山才轟然倒塌,這已經是奇蹟,還嘆息什麼!

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古代女子被俘後,為何不選擇逃跑或反抗?而是任人擺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