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894年甲午戰爭是近代史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爭之後,日本也隨西方列強一起侵略中國,這場戰爭以我們戰敗為結束,但對於西方各國侵略而言,才剛剛剛開始。

這場戰役給持續幾十年的洋務運動,畫上了一個休止符。在這次戰爭中,清朝大臣在戰報裡反覆強調,清軍是因為“子彈用盡”以及“軍糧不繼”等原因輸掉戰爭,回顧那段屈辱的歷史,甲午戰爭中清朝軍隊真的因為打到彈盡糧絕才投降?難道就不會有其他原因存在?

這段歷史的真相可能有些殘酷,但恰恰因為能夠觸動我們的傷痛,才值得我們警示。

缺彈少糧都是藉口

很多研究近代史的學者,在研究日本留下的史料時發現,清軍在戰役中,沒有一次是因為“子彈用盡,軍糧不繼”而導致失敗的。在每次戰役結束後,日軍繳獲的物資都堆積如山。固然,清軍在多次會戰中兵力上確實處於劣勢,但日軍的兵力優勢也不明顯。

如果再考慮到日軍是進攻方,又喜歡分兵前行,假如清軍能夠集中兵力於一處,完全可以形成區域性優勢。清軍不是沒有機會,是自己把握不住。

日軍與清軍不同,存在資源緊張的問題,日軍並沒有明顯的兵力優勢,甚至很多時候在區域性陷入劣勢;其次日軍勞師遠征,後勤機關又比較原始,結果導致日軍經常陷入子彈、軍糧兩缺的境地。

最典型的是平壤之戰。

平壤之戰打到最激烈的時候,南路日軍子彈全部打完,只好集體上刺刀,準備和清軍進行大規模的白刃戰。其他幾路日軍雖然子彈沒有用完,但軍糧已吃盡或已接近吃盡。這種情況下,清軍只要再拖上幾天,在野外宿營的日軍即已陷入極大的後勤災難之中。

類似的情況在鴨綠江、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多次出現。所以,日軍才是真正的在彈藥不濟、軍糧不濟、沒有明顯兵力優勢的情況下進行艱苦的作戰。在此情況之下,日軍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取得了勝利。

裝備不差,人問題?

如果認為清軍的裝備比日本差,也是不符合史實的。北洋海軍的裝備不比日本差,日本是有幾艘新式巡洋艦,但一艘主力艦都沒有,而清軍有兩艘七千多噸的鐵甲艦。此外,清軍還大量裝備了當時的尖端武器一魚雷艇。

在19世紀,魚雷和魚雷艇是價格昂貴的高精尖武器,和今天陸軍的武裝直升機相當。李鴻章意識到了這種武器的威力,所以不惜工本投入大量資金,引進西方的技術、技師和生產線。事實上,在甲午戰爭開始階段,清軍已經可以生產出世界上一流的魚雷,而且組建了規模龐大的魚雷艇部隊。戰前李鴻章對魚雷艇可以說高度重視,戰爭爆發後對於防範日本的魚雷艇也是一再強調。

糧草充足裝備精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戰敗,究竟是何種原因?兵家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難道清軍就沒有決勝的勇氣?還是問題出現在人的身上?

首先看海戰部分,縱觀整場甲午戰爭,我們找不到清軍魚雷艇部隊的戰果。這樣一個耗費了國家大量的資源,而且得到了李鴻章高度重視的新軍種,竟然沒有人知道應該發揮什麼作用,清軍對新式武器的使用可謂是一張白紙。

當時魚雷雖然威力巨大,但是技術很不成熟,只有在一百米以內的距離上發射,才能取得較佳的命中效果。事實上,清軍在僅有的幾次發射機會中,都是在三四百米的距離上盲目發射,不能擊中日本軍艦是理所當然的,這也造成士兵對武器因為認識不足,而得不到重用的原因所在。

到威海之戰時,整個北洋艦隊的殘部被日軍堵在威海軍港之中,前面是聯合艦隊,背面是日本陸軍,可以說已經成了甕中之鱉。直到這時候,北洋水師才決定使用它的魚雷艇部隊,對日軍發動進攻。

但如何進攻成為北洋艦隊的痛點,在大白天排成密集隊形,大搖大擺地發動進攻。這種進攻在兵書中看成自殺性進攻都不為過,在沒有任何屏障的前提下,想要穿過漫長的海平面對日軍發動進攻,這種想法無異於痴人說夢,錯誤的指揮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

自我麻痺導致失敗

還有一點是清軍在整個對戰過程中,沒有必勝的決心,從上而下都瀰漫著一種腐朽的氣息。在日軍攻陷旅順後,除了徐邦道帶領少數官兵在抵抗外,其餘之人都在為一己私利而忙碌。

開啟倉庫私分物資,將炮彈中的火藥拆卸倒賣,甚至連電線中的銅都不放過,在這種風氣下,兵不在意戰爭的結局,官不看重國家的尊嚴,戰爭如何能勝?

從《點石齋畫報》可看出,作為當時清朝所創立的畫報,本著能夠將前線事件真實反饋給百姓,奈何每一次戰敗都會描繪成勝利,以至於在甲午戰爭半年之久,很多朝廷內部官員都不知有此戰役發生,在文人和眾大臣自我麻痺之下,前線將領學會了謊報,朝廷學會了愚弄,百姓變得渾渾噩噩,這種失敗在那個時期,成為了一種常有的狀態。

2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民國大師辜鴻銘,用英文罵英國人,用德文罵德國人,洋人還崇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