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發生在19世紀80年代的中法戰爭,是一場起因、過程和結局都有些撲朔迷離的戰爭。用一句話說,這是中國與法國在越南北部及中國西南、東南沿海等地展開的一場海陸大戰。

剛從普法戰爭慘敗中恢復過來的法蘭西共和國,將目光投向遠東,企圖完全控制越南為中心的印度支那殖民地。

經歷了“同治中興”的清帝國,通過“洋務運動”恢復了一點天朝上國的信心,力圖維護中越傳統藩屬關係,想讓法人知難而退。

越南王國不甘心被法國吞併,多次向清廷求援並利用黑旗軍抗法,但自身抵抗意志並不堅決。中法就在這種複雜態勢下一步步走向戰爭。

法軍侵越,戰爭爆發

儘管在歐洲完敗於德國,但法國全球殖民擴張的勢頭不減。19世紀下半葉,以探險隊開路,以傳教為手段侵入越南,逐步擴張商業殖民利益。

1862 年,法軍大舉入侵越南,佔領西貢(今胡志明市)及其附近大片地區。1873 年,法軍海軍上尉、探險家安鄴以百餘法軍擊潰越軍數千人,侵佔河內等地,越南國王請求黑旗軍幫助抗法。

黑旗軍統領劉永福是中國廣西欽州人,出身草莽,先後投奔廣西太平軍、天地會起義軍,自己拉了一支名為“黑旗軍”隊伍,在清軍進剿下被迫跑到了越南保勝(今老街),並打出“助越平叛”的旗號,接受越南官職。

12 月 21日,劉永福率黑旗軍在河內近郊紙橋打死法軍頭目安鄴,把法國人趕出了河內。這場小規模戰鬥讓劉永福和黑旗軍聲名鵲起。

1882 年,法軍再次入侵越南北圻,先後佔領河內、南定等地。戰力薄弱的越南只好再次求助劉永福。

1883年 5 月 19 日,黑旗軍將數百法軍誘出河內,在紙橋一舉擊斃北圻法軍司令、海軍上校李維業等數十人。法軍兩敗於黑旗軍,被徹底激怒。

8 月,法軍攻佔越南都城順化,強迫越南政府簽訂《順化條約》,變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清廷對此不予承認,並應越南要求出動廣西邊軍進駐北圻。

12 月中旬,法國為戰爭撥款並大舉增兵,以為李維業復仇為藉口,向北圻清軍發動進攻,戰爭爆發。

中法開戰于越北

戰爭爆發前,清政府內部戰和不定。李鴻章掌握外交實權,一意主和,左宗棠、曾紀澤、張之洞等力促朝廷採取抗法方針。

清政府雖然應越南要求增強了駐北圻清軍兵力,並派人聯合劉永福抗法;但又自縛手腳,再三訓令清軍不得主動向法軍出擊。

法軍則採取積極進攻的戰略。1883 年 12 月 14 日,由河內出發的法軍 6 000 餘人在孤拔海軍少將率領下,分水陸兩路,向紅河中游戰略要地山西發動進攻。

駐守該城的黑旗軍和清軍共約5 000人抵抗了三天,傷亡慘重,被迫撤退。1884 年3 月 8 日起,法軍約 1.2 萬餘人,水陸協同大舉進攻北寧城。

這是清軍 40 餘營及黑旗軍重點守備的要地。在法軍進攻下,清軍諸將不和,指揮不靈,北寧很快失守。法軍又接連攻下諒江、太原等地,迅速控制了整個紅河三角洲。

戰事不利,慈禧太后震怒,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

1884 年 5 月 11 日,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代表福祿諾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款》,承認法國完全佔領越南,同意撤回全部駐越清軍。

戰火燒至中國東南沿海

中、法對條約中的撤軍時間有不同解讀。6 月下旬,法軍向諒山推進,炮擊不肯撤退的駐觀音橋清軍,遭到還擊死傷百餘人。

法國以“觀音橋事件”為藉口,要求清政府立即撤軍,並賠款 2.5 億法郎。

清廷同意撤軍,但拒絕賠款,下令將清軍撤退到中越邊界。中法於上海舉行談判。

與此同時,孤拔率遠東艦隊駛入中國東南沿海,威脅中國本土。清廷啟用賦閒在家的淮軍名將劉銘傳督辦臺灣軍務。

法國遠東艦隊進犯臺灣基隆被擊退,駛入福州馬尾軍港,與福建水師軍艦陷入奇怪的對峙。

會辦福建海防大臣張佩綸(後為李鴻章女婿,作家張愛玲的祖父)只知空談不知兵,面對危機一籌莫展。8 月23日,遠東艦隊對福建水師發起突襲。

福建水師倉促應戰,經過半個多小時的近距離火炮對射,被法海軍擊沉軍艦 9 艘,陣亡 700 餘人,幾乎全軍覆沒,馬尾船廠也被摧毀。

馬江慘敗,中國朝野震驚,於 8 月26 日正式對法宣戰。清廷自知海上不敵法國,制定了沿海防禦,陸上反攻的方針。

中法海、陸大戰

10 月初,法國遠東艦隊撲向臺灣北部的基隆、滬尾,劉銘傳從基隆撤退,在滬尾設伏擊敗登陸法軍,此後臺灣戰事膠著,雙方都無大的進展。

1885 年 1 月,為打破法艦隊對臺灣海峽的封鎖,南洋海軍派出“開濟”等 5 艦援臺,孤拔親率 7 艦進行攔擊。

2 月底 3 月初,法艦為追殲中國援臺艦隻,侵入鎮海。守軍防禦嚴密,利用炮臺頑強抗擊,擊退入侵之敵。孤拔隨後佔據澎湖。

越南北圻戰場方面,東線清軍再次出關,一度打下郎甲,很快遭到法軍反攻,連戰失利,只得退入廣西境內。

1884 年 12 月,再度入越的西線清軍以主力圍攻宣光,久戰不下,法援軍又至,不得已撤圍。這是整個戰爭中最為慘烈的一戰,黑旗軍於此役損失慘重。

與此同時,清廷決定啟用原廣西提督馮子材幫辦廣西關外軍務。馮子材是出身天地會的老將,熟悉邊務,尤善守城。他到任後指揮東線清軍,在鎮南關附近利用地形修築長牆。

3月 23 日,法軍大舉來犯,清軍憑險拒守。激戰中,馮子材不顧七旬高齡,親自持矛衝鋒,擊退法軍,取得扭轉陸上戰局的鎮南關大捷。

同日,滇軍和黑旗軍也於臨洮附近擊敗法軍。之後,東線清軍乘勝克復諒山,並向南挺進。

眾說紛紜的戰爭結局

法軍在鎮南關敗退並丟失諒山,直接導致法國茹費理內閣倒臺。清軍雖在陸上略佔上風,但法軍掌握在海上的自由行動權,北韓又發生甲申政變,清政府採納李鴻章等人“乘勝即收”的主張,與法國停戰。

6 月 9 日,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德諾於天津簽訂《中法新約》,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法軍撤出臺、澎,戰爭結束。

此戰通常被稱為“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事實上中法互有攻守,誰都不可能擊敗對方,停戰是最好的選擇。

此前清廷對外戰爭全部完敗,對法一役能夠不賠款不割地,雖有缺憾,實屬不易。戰後清廷在臺灣設省,大治水師,似乎在吸取教訓。

中國在家門口對勞師遠征的法國未能取勝,究竟是何原因?是器不如人,還是技不如人?從具體過程看,這二者都有。

但主因終歸是制不如人。從政治到軍事,以落後對先進,腐朽對新興,僵化被動對隨機應變,焉有勝算?

這一切,都應驗到十年後的甲午慘敗,大清朝的國運,也終於走到了盡頭。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中國歷史唯一沒有差評的皇帝,可惜短命,多活二十年,歷史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