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國史浩瀚,公子拾遺”

本期概覽

為什麼戰國七雄,秦朝可以成為最後的贏家?

因為商鞅變法,我想這是大家會脫口而出的答案,可是,當時變法的國家不止秦國一個,商鞅入秦之前,也曾在衛國變法,為什麼秦國變法之後能如日中天,其他國家就不行呢?

我覺得,變法強國只是一種手段,而並非贏得最終勝利的根基,有一樣東西,是秦國和六國最不一樣的——地理。

赳赳老秦,復我河山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在丞相李斯等人的協助下開始執行“滅六國,成帝業”的戰略方針,同年進攻南韓,開始了大一統的程序。

公元前221年,在秦國“虎狼之師”的攻擊下,齊國覆滅,歷時10年,秦國完成了掃六合的壯舉,秦王嬴政也在同年登基稱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秦朝。

歷史從來都是給笑到最後的人以最大的褒獎。

縱觀整個春秋戰國,秦國一直都是“存在感”不高的國家,它既不像齊國那樣“貴族出身”,坐收漁鹽之利,也不像楚國那樣“沃野千里”,坐享農牧之宜。

上天留給秦國的除了貧瘠的土地以外,就只有風沙的侵襲和犬戎的劫掠了。

如果把戰國比作是一張棋盤,各個國家都拿出各自的籌碼來進行博弈,秦國一定是最拿不出手的那一個。

至少,在商鞅到來之前就是如此了。

看似毫無希望了!

但是,命運之神似乎並沒有拋棄這位“種子選手”,它留給了秦國兩樣東西——地勢和函谷關

獨特的地勢:西秦和六國

中國地勢圖

西秦

中國的地勢整體走向西高東低,中西部的地勢以高原為主,而秦國的勢力範圍大約在今天的陝西,甘肅一帶,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黃土高原。

韓、趙、魏

“三家分晉”

近鄰秦國的韓、趙、魏,這三個國家其實還有著一些“血緣關係”,早在春秋時期的晉國,就是這三個國家的祖宗,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後來趙把範、中行氏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

晉國的勢力範圍大約在今天的山西,河南等地,就今天的地勢圖而言,這塊地方雖然也不屬於平原,但是相比秦國而言,地勢要稍平坦一點,而且這塊土地的肥力也比秦國的土壤要強很多,所以,晉國一度是“五霸”之中最強大的國家,以此推斷,韓、趙、魏的地勢應該是較為平坦的。

楚國

下面來看看楚國,無論春秋還是戰國,楚國一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廣袤的領土和強大的軍隊讓楚國一度成為了秦國大一統道路上最為難纏的對手。

楚國的勢力範圍大約在今天的兩湖地區以及部分江浙滬,熟悉地理的人應該知道,這些地區都是妥妥的平原地帶,除了部分丘陵之外,其他地區可以說是一馬平川,非常適合發展國力,楚國作為“南方霸主”可謂當之無愧。

燕國、齊國

最後是燕、齊兩國,這兩個國家的勢力範圍就是今天的山東遼寧一帶,雖然沒有楚地的一馬平川,但是也是相對平坦的。

總結一下,從地勢上來看,除了秦國,其他六國地勢都相對緩和,以平原居多,而秦國以高原地形為主。

決勝的基礎——西有大秦,山有千仞

西高東低,有著近乎斷崖式的天然壁壘,這種獨特的地理佈局,真的給秦國扳回了一程,原因有二:

1.居高臨下帶來的戰略優勢

我們知道,在沒有機械化部隊的年代,地勢對於戰爭的影響是巨大的!

為什麼宋朝相當富庶,但是面對遼金的進攻一直輸多勝少?最大的原因就在於石敬瑭割讓了幽雲十六州給契丹,使得後來的中原政權在戰略上一直處於被動地位。

物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勢能”,居高臨下的俯衝所帶來的能量是巨大的,這種勢能會給軍隊帶來很強的戰鬥力,如果無法理解,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開車上坡和下坡的感覺,就十分清楚了。

2.地勢高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從秦國成為諸侯國到秦朝建立,幾百年的時間裡,秦國遭受到的攻擊很少,除了周邊蠻夷犬戎會進行小規模活動外,中原六國幾乎不會去主動進攻秦國,最著名的一次還是在秦國變法完成後,蘇秦掛六國相印伐秦,結果還以失敗告終。

即便是秦國完成統一後,也不惜民力地把六國的長城連線在一起,其目的也是為了改變地形,用長城將地勢變高,阻止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

我們可以不妨來做一個假設,結局就會完全不一樣了:把變法後的秦國與楚國調換一個位置,六國聯合起來攻秦,處在南方的秦國不僅會受到北方聯軍的壓制,左側方的楚國也會牽制住秦國的軍隊,更要命的是秦軍根本無法對楚軍進行有效的反擊,只能被迫應戰,在北方聯軍和側翼楚軍的合圍下,即便是變法強國後的大秦,也會兩線作戰,長此以往,很有可能會被拖垮。

總結起來就是:秦國主動進攻,則可依託地勢,居高臨下;若六國主動進攻,秦國則可憑藉地勢,據險固守。

東出函谷,天下側目

說起據險固守,就不得不說起上天賜給秦國的第二個禮物:函谷關

要說函谷關是上天賜給秦國的禮物也並不恰當,因為函谷關原屬於晉國,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函谷關便劃分給了魏國,而魏國勢弱,在秦國“弱魏攻韓”的政策下,秦國硬生生地把函谷關納入了自己的版圖。

毫不誇張的說,函谷關落入秦國之手相當於幫助秦國打下了一半的天下,而在六國手中,函谷關的作用卻沒有這麼大,為什麼呢?

先來看看函谷關的位置

函谷關位於河南,古函谷關在秦國的西南方

注:現在函谷關有三處遺址分別是河南靈寶的“秦關”;河南新安的“漢關”;三國時期魏國重修的“魏關”。

這裡說的是指“秦關”。

函谷關所在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秦國的重要性!

秦國擁有傍山帶水的地理優勢,中原國家要想入秦,只有三路線:

1.從秦國北部進入:秦國北方是賀蘭山脈,是匈奴經常活動的地方,若六國從賀蘭山入秦,不僅要繞很多的山路,而且還需要擊敗匈奴,主力部隊經過這樣的舟車勞頓,等到了秦國境內,早已是人困馬乏,還談何戰鬥力?

2.從秦國南方經過:山路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秦國的南方是秦嶺,雖然秦嶺有水路可以入秦,但是在海軍並不發達的戰國時期,走水路進攻也是不明智的,並且從軍隊損耗來看其實並不比走北方要小多少。

3.正面進攻函谷關:既然南北兩條路都無法入秦,那麼剩下的就只有從函谷關突破了,函谷關南北均是山脈,只此一關,可謂是天險,真正意義上的“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

當然,函谷關並不是完全固若金湯,歷史上有三次函谷關被六國聯軍攻破,短短几天,聯軍分前鋒就直逼咸陽宮了,幸得秦王能顧全大局,給六國割地賠款,才讓秦國倖免於難。

函谷關大戰後,秦國對於函谷關更加重視,常年派重兵把守。

同樣的,我們還是從反面舉例:假如函谷關在六國手中,那麼秦國的正面就無險可守,都城咸陽就暴露在敵人面前,南北的山脈這個時候就變成了困住秦國的障礙,整個大秦就如同甕中之鱉,雖然有著天然的高地勢作為壁壘,但是在戰略佈局上,秦國始終會處於極其被動的地位。如果真是這種情況,即便有商鞅變法,有虎狼之師,也只能作困獸之鬥。

孝公治秦,商鞅變法其實都是秦國取得最終勝利的因素,但是,若無秦國得天獨厚的戰略優勢,即使有強大的國力,也會在亂世紛爭的戰國慢慢被弱化,齊國就是很好的例子。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世界上這些國家現在是世仇,但之前他們都是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