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上,三國屬於非常特別的一個時期,戰亂紛紛民不聊生,卻又是人才輩出的年代,英雄雲集豪傑並起,其中曹操是綜合型人才之中的代表人物。曹操文武雙全,文學功底過硬,名副其實的詩人、文學家和書法家,同時也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三國演義》裡的曹操,被描述成篡漢之奸臣,而劉備則是漢室正統,對於曹操來說,簡直比竇娥還怨。正史上的曹操,雄才大略智勇雙全,始終以漢臣自居,雖然把漢獻帝架空,擁有稱帝的實力,卻至死都沒這麼做。即使不能稱他對漢室有一顆赤膽忠心,至少不曾篡位。
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或許是對曹操最客觀評價。曹操行刺董卓的計劃失敗之後,連夜逃出京城,回鄉後變賣家產,招募許多士兵,舉起討伐董卓的大旗。董卓死後,曹操的實力不可同日而語,兵多將廣名氣大增,但他與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相比,還是有不小差距。
開弓沒有回頭箭,想要在亂世中生存,必須勇往直前,成王敗寇的道理亙古不變。此後數年間,曹操接連滅掉袁紹、呂布、劉表等勁敵,統一了中國北方,匈奴、烏桓也俯首稱臣,可以說笑傲群雄。回顧曹操成功之路,他具備兩個突出優點,一是自身才能卓越,二是知人善用。
俗話說,做大事者不拘小節,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事,曹操就是如此。當年賈詡獻計,趁著夜色對曹營發動突襲,曹操的長子曹昂,以及愛將典韋皆戰死。殺子之仇,不共戴天,曹操恨不得把張繡與賈詡千刀萬剮。但是,後來張繡帶著賈詡投降,曹操並沒有為難二人,並且對賈詡予以重用,聽從賈詡的諫言,傳位於曹丕。
由此可見,曹操絕非小肚雞腸之人,容人之量令世人佩服。雖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曹操的疑心很重,害怕有人對他不利。在曹操身邊,有兩個智商極高的人,分別是楊修和司馬懿。楊修出身官宦之家,史書記載:“為人好學, 有俊才,負責內外之事,均合太祖(曹操)心意,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
顯赫的出身,過人的才學,百官爭著與楊修交往,甚至連曹丕都對楊修恭敬有加。前面提到,曹操在文學方面也很厲害,但曹操極為欣賞楊修,曾表示自愧不如,可見楊修的智商有多高。
再說司馬懿,父親司馬防官居京兆尹,家世也不簡單。曹操活著時,看出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對兒子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所以曹操一直提防著他,不讓他掌握實權。客觀來說,與楊修相比,司馬懿更具威脅,曹操為何殺了楊修,反而放過司馬懿呢?筆者認為,有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點,楊修做事高調,從不收斂;司馬懿懂得隱忍,耐心等待
聰明的最高境界,不是讓別人都看出你聰明,而是大智若愚,否則容易惹禍上身。古人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才智超群的楊修,至死也沒領悟這個道理。曹操命人修建一個大門,完工之後,曹操親自過來驗收,只在門上寫個“活”字,然後頭也不回地離開。
群臣皆不知何意,面面相覷,唯有楊修猜透曹操的心思,讓人把門拆了重建。他笑著對眾人解釋,“門”字裡加個“活”,正是“闊”字,曹操是告訴他們,門太大了。像這樣的事情不止一件,可見楊修擅長揣摩曹操的心思,而生性多疑的曹操,肯定不希望自己的想法被人看透。
司馬懿完全不同,他富有韜略,卻不善言辭,時刻提醒自己言多必失,尤其在曹操眼皮子底下做事,是龍得盤著,是虎得臥著,最正確的選擇,是不引起旁人的注意。曹操時刻盯著司馬懿,司馬懿小心翼翼,把賭注壓在曹丕身上,逐漸打消曹操的疑慮,況且他確實有才,多次獻計獻策,愛惜人才的曹操,不忍心殺掉賢才。
第二點,楊修犯了大忌,參與曹丕與曹植的奪嫡之爭
自古以來,帝王最忌諱之事,莫過於大臣參與皇子之間的明爭暗鬥。皇子可以鬥得你死我活,對於帝王來說,只不過是家事,外人不可摻和。曹操雖不是皇帝,卻勝似皇帝,他被封為魏王,掌握朝廷大權,忌諱大臣跟兒子走得太近。曹丕和曹植都籠絡楊修,畢竟楊修當時深得曹操信任,算是其心腹大臣,能得到他的幫助,距離王位更進一步。
楊修權衡利弊,選擇了跟他志趣相投的曹植,因曹植也是個大才子。反觀曹丕,文學水平比不上曹植,不佔據任何優勢。司馬懿真的沒有參與奪嫡之爭嗎?非也,他為曹丕出謀劃策,做出對曹丕最有利的對策。但是,司馬懿只是在背後支援曹丕,從不正面出手,其手法非常高明,甚至騙過了曹操。
另外,楊修還有一個身份,他是袁術的外甥,且政見與曹操相悖。司馬懿不同,他跟曹操的步伐一致,即使有反對意見,也藏著不說。所以,曹操處死了耍小聰明,且與自己政見不同的楊修,而放過了具有大智慧,隱藏極深的司馬懿。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