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意思是說,射箭不一定都射穿箭靶子,因為每個人的力量大小不同,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啊。
孔子這些話都於古代的文人是有借鑑意義的。雖然在古代的時候,中國的文人們講究文武雙全,然而卻是越距離到近代之時,文武雙全的人就愈來愈少,加上重文輕武。文人去舞刀弄棒,真不是那麼遊刃有餘,反而大多數會力不從心,所以“射不主皮”就很重要了。
到了後來射箭的比賽演變的一個分支是投壺遊戲:連箭靶子也不用了,男女老少都可以參與,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女主明蘭和男主顧廷燁的初次相識所比拼的投壺遊戲,在當時是一項舉國皆可享其樂的風雅技藝。大名鼎鼎的司馬光除了砸缸之外,投壺也是技藝精湛,並且依靠投壺小小地贏了一場爭論。
話說司馬光和範鎮是好朋友,但他們關於“雅樂”有著非常大的爭議,雅樂就是國家大典的時候演奏的樂曲,比如我們現在重要的會議活動等要演奏國歌,七十週年建國閱兵慷慨激昂的音樂給人深刻的印象,特別是《鋼鐵洪流進行曲》,可見雅樂的重要性。他們倆人爭論起來雅樂,那友誼的小船可是真的說翻就翻。
司馬光和範鎮兩人剛開始的時候覺得,要讓對方明白“我讀書多,你騙不了我”,於是各自洋洋灑灑寫了幾萬字的信給對方,引經據典,證明真理掌握在自己手裡。可是,然而,但是,都奈何不了彼此,於是就請同事們來評判。
作為同僚,大家的求生欲都很強,什麼“難分伯仲”啊,什麼“難兄難弟”啊,總之是兩個人都有道理。這樣就搞得兩人沒辦法,總不能扔硬幣猜正反面來決定勝負吧?斯文人士怎麼能做這沒有水平而又無聊的事情呢?
這時候論語中的話,又有指導意義了。孔子也說過這樣的話: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就是說整天吃得飽飽的,什麼心思也不用,這就難辦了呀!不是有擲骰子、下圍棋之類的遊戲嗎?乾乾這些,也比什麼都不幹好些。
作為儒門子弟,司馬光和範鎮就下棋來決定誰輸誰贏、誰對誰錯,畢竟下棋是聖人讓做的。這場比賽的結果是範鎮棋高一著,司馬光雖敗,但不服氣。後來司馬光退居洛陽的日子裡,範鎮去看望他,兩人繼續爭辯,還是“安能辨我是雌雄”。兩個人決定換種方式定勝負——比賽投壺,這回司馬光贏了,範鎮鬱悶非常,躲在家裡苦練了好幾天,終究沒有鹹魚翻身。
投壺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意思是說君子沒有什麼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賽時,相互作揖謙讓後上場。射完後,登堂喝酒。這是一種君子之爭。
孔子這樣教育人去處理爭鬥和爭論,算是為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只要我們想想戰鬥民族的悲劇,就知道孔子的功勞了。俄羅斯的著名詩人普希金是因為和別人決鬥,年紀輕輕就被打死了。萊蒙托夫也是和別人決鬥,英年早逝。最可怕的是托爾斯泰年輕氣盛的時候,差點和屠格涅夫決鬥,還好後來決鬥沒有舉行成功,不然,無論他們兩個誰掛掉,都會導致許多偉大的作品我們看不見。
曾國藩像
中國文化人之間的爭鬥,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國藩和左宗棠了,兩個人相愛相殺了一輩子,左宗棠因為“既生瑜何生亮”的情節,晚年未嘗一飯忘曾國藩,動不動就狂罵。但總體上算是君子之爭,曾國藩死後,左宗棠寫了輓聯: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想說就說,想罵就罵,想誇就誇,胸中坦蕩蕩,不去背地裡放冷槍,左宗棠可算是個喜歡鬥爭的可愛的人物。
▲參考資料:
1、《宋史》
2、《論語》
3、《涑水記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