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六百多年前,明成祖朱棣統治下的大明帝國,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當時在政治、軍事、和科技方面都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永樂三年(1405年)起,朱棣命太監鄭和作為正使太監率領帝國船隊向西洋進發,開啟了世界航海史重要的一頁。

鄭和所率領的船隊於永樂三年起至宣德八年(1433年)止,前後總共七次遠赴重洋,那麼,他這七次都去過哪裡?為什麼第七次卻成為了鄭和的不歸之旅?

鄭和(1371年- 1433年),回族,本姓馬,年輕時從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習戰。後在“靖難之役”中有功,被升任為內官監太監。並被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領船隊第一次啟程下西洋。船隊順風南下,到達爪哇島(今屬馬來西亞),瓜哇島地處南洋要衝,這裡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商業發達。

當時,正值時西爪哇與東爪哇打內戰,西爪哇欲滅東爪哇。鄭和船隊的人員登陸到集市進行貿易時,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誤以為是東王的軍隊,而誤殺了170人。

當事件發生後,西王十分懼怕,他派使者謝罪,欲賠償6萬兩黃金以謝罪。鄭和得知這是一場誤殺,鑑於西王誠恐,於是化干戈為玉帛,不僅沒有興兵報復,也放棄了西王的賠償,此舉讓西王十分感動,兩國遂和睦相處。

鄭和船隊之後又到過蘇門答臘(今屬印度尼西亞)、滿刺加(今馬六甲)、錫蘭(今斯里蘭卡)、古裡(今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第三大城市卡利卡特)等地。

在本次航行的終點古裡, 鄭和賜其王國王誥命銀印,並起建碑亭,樹立石碑,碑文稱古裡國“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鹹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1407年)10月13日,鄭和回國後,立即進行了第二次遠航的準備,這次主要是送外國使節回國。

此次出訪所到的國家有占城 (今越南南部)、爪哇、暹羅(今泰國)、滿剌加、南巫裡(今屬印度尼西亞)、加異勒(今印度南端)、錫蘭、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欽一帶)、古裡等國。

永樂七年(1409年)夏,鄭和船隊回國。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1409年)十月,鄭和在回國後不久再次出發,船隊從太倉劉家港起航,11月到達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12月從福建五虎門出洋,經過10晝夜到達占城,後派出一支船隊從占城從發直接駛向暹羅。

鄭和的主船隊離開占城又到達真臘(今高棉境內),然後又順風到達了瓜哇、淡馬錫(今新加坡)、滿刺加。

鄭和還在滿刺加建造倉庫,下西洋所需的錢糧貨物,都存放在倉庫裡以備使用。鄭和船隊去各國的船隻,返航時也都在這裡聚集。

回程時,鄭和船隊再次訪問錫蘭山國,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誘騙鄭和到國中,併發兵五萬圍攻鄭和船隊,又伐木阻斷鄭和歸路。

鄭和發現歸路被截斷後,對屬下說:“賊寇主力已經出動,國都內一定空虛,並且他們會以為我們遠道而來,力孤膽怯,不能有所作為。若是出其不意進攻他們的國都,則勝利可期。”

於是,鄭和趁敵軍傾巢而出,國中空虛,帶領隨從二千官兵,趁夜突襲亞烈苦奈兒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亞烈苦奈兒及其家屬。

永樂九年(1411年)7月6日,鄭和船隊回國。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年(1412年)12月18日,明成祖朱棣命令鄭和進行了一場規模更大的遠航。這次鄭和船隊首先到達占城,然後率大船隊駛往瓜哇、滿剌加、蘇門答臘。又從蘇門答臘派出分隊到達溜山(今馬爾地夫群島)。

鄭和所率的大船隊則從蘇門答臘駛往錫蘭。在錫蘭,鄭和再次分派船隊到加異勒(今印度半島南端東岸),而大船隊駛向古裡,再由古裡直航波斯灣最大的島嶼——忽魯謨斯的格什姆島(今屬伊朗)。格什姆島是當時東西方之間進行商業往來的重要都會。

此次航行中,鄭和船隊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到達東非麻林國(一說今肯亞的馬林迪;一說今索馬利亞)。而且,麻林國因鄭和使團的來訪,遣使來中國貢獻了一隻長頸鹿,這隻神奇的動物立即震驚了朝野內外,人們甚至認為這就是傳說中的“麒麟”。

永樂十三年(1415年)8月12日,鄭和船隊回到國內。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1417年)6月,鄭和受命第五次下西洋,這次是奉朝廷之命送來華朝賀的19國使臣回國。

鄭和船隊首先到達占城,然後相繼到達瓜哇、彭亨(今屬馬來西亞)、錫蘭、沙裡灣尼、柯枝、古裡。船隊到達錫蘭後,鄭和派出一支船隊駛向溜山,然後由溜山西行到達木骨都束(今非洲東岸索馬利亞的摩加迪沙一帶)、麻林國。

鄭和的大船隊到古裡又分成兩支,一支船隊駛向阿拉伯半島的祖法兒(今阿曼佐法爾一帶)、阿丹和剌撒(今葉門),一支船隊直達忽魯謨斯。

永樂十七年(1419年)8月8日,鄭和船隊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1421年)3月3日,鄭和受命送還忽魯謨斯等十六國使者。這次航行中,鄭和船隊正式到達祖法兒。

這次鄭和船隊先後到達的國家何地區有占城、暹羅、古裡、錫蘭山、溜山、蘇門答臘、滿剌加、甘巴里(印度西南部)、幔八薩(今肯亞蒙巴薩)等地。

永樂二十年(1422年)9月3日,鄭和船隊回國,隨船還有暹羅、蘇門答臘、哈丹等國派來的使者朝貢。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第七次下西洋。

鄭和船隊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出水,前往福建長樂。侯風期間,鄭和等人鐫刻《天妃靈應之記碑》(此前,於太倉已有《通番事蹟碑》)並鑄造銅鐘一口,為後世研究鄭和下西洋留下重要史料。這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船隊經占城、瓜哇、蘇門答臘、古裡,向南到達非洲南端莫三鼻克海峽,然後返航。

令人遺憾的是,當鄭和船隊航行至古裡附近時,鄭和因勞累過度而一病不起,於宣德八年(1433年)初春病逝。

同年7月22日,鄭和船隊回到南京,船隊是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

鄭和七下西洋,是當時明王朝國力強盛的一種展示,鄭和所率的船隊縱橫於大洋之間,與西洋諸國實行和平互訪,實現了萬國朝貢,但是,這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盛舉!

明宣德十年(1435年),明朝頒佈了一系列的海禁政策,五年後,浙江的船隻數量下降了一半多。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明朝再次下令:“軍民人等擅造大船者”或者“帶違禁貨物下海入藩國買賣者”,將被處以極刑,並舉家發邊充軍。

這個政策使中國傳承了幾百年的造大船先進技術隨著工匠的老去而永久地失傳了。

就這樣,明清兩朝不僅實施海禁,還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使中國在全球大航海時代失去了先機,甚至發展到清末變成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本文參考自:《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最新評論
  • 1 #

    為什麼明朝傾國之力七下西洋而後突然一百八十度轉向改為海禁閉關鎖國?這不符合常理啊。

  • 2 #

    在上學的時候我就納悶,語言是怎麼溝通的呢?各位大神科普一下吧,謝謝!

  • 3 #

    如果明朝開始到海外進行開疆拓土,是不是就會改寫歷史了?

  • 4 #

    那時候要是殖民他們

  • 5 #

    鄭和下西洋沒有進行海外擴張,純粹是勞民傷財

  • 6 #

    我有那三張郵票,現在升值了沒有?

  • 7 #

    這麼好的題材為什麼不拍成電影電視劇

  • 8 #

    把技術全都交給別人了,到了自己這兒,不知道改進了,最後讓人家拿著打懵逼了

  • 9 #

    怕事的國皇只是廢柴一條無什麼用

  • 10 #

    主要是沒有產生經濟價值

  • 11 #

    明朝也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 12 #

    今天才知道鄭和是位太監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一戰尖兵,二戰老兵,戰爭為何總是離不開熱氣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