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原題:失蹤的大明皇帝

華偉552 歷史的荷爾蒙

尋人

中國歷史,就是一個謎團連著另一個謎團。因為真相難辨,人們只好窮盡想象。

有人說楊貴妃沒死,她去日本生活了;有人說霸王項羽也沒死,他去眾籌P2P了。

甚至還有人說張國榮沒死,他去五臺山當和尚了。遊客當面叫一聲Leslie,他還抬起頭來,俊俏的臉龐上,淚水橫流。

……

那有誰知道,大明千秋萬代有限責任公司第二任董事長朱允炆去哪兒了?

這個選題來自上次的徵集,十多個讀者在問,朱允炆呢,朱允炆呢?吃瓜心態之急迫,即使遠隔光纖電纜,也能感覺到那種排山倒海。

這不是個簡單的問題。從明初到明末,始終有人在探求這個皇帝的下落。

如果為他寫一條尋人啟事,那應該是這樣的——

朱允炆,男,現年642歲,失蹤時25歲(公元1402年7月),長相英俊,性格溫和,生於南京,原籍安徽。外號建文帝,走失時,穿黃色袞服。有發現其蹤跡者,請與文物部門聯絡,重謝!

有爺爺朱元璋打下的江山,本來朱允炆可以穩坐龍椅,高枕無憂。但他硬生生被一場颶風掀下寶座。

成也爺爺,敗也爺爺,他都不知道找誰說理去。

保權

朱元璋做夢都沒想到,他的大明只傳到第二代,各地就重燃戰火。

這次不是朱家跟別人打,而是朱家自己人打自己人。

這要從歷代王朝最敏感、最難搞的接班人制度說起。

中國歷史上,從商周開始,就有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這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能保證政權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

大意是,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

這意味著,即使大兒子是白痴,按照制度,他也是第一繼承人。

在這件事上,朱元璋很傳統,他一直想讓長子朱標接班,故對其悉心培養,提前安排他管理朝政,甚至參與核心人事決斷。

天生C位的朱標同志,個性極其溫和,他的座右銘是“絕無公害”,對兄弟們那是沒得說,對大臣們也很有禮貌,人緣一級棒。

如果搞無記名投票,他應該也是排榜首。

很遺憾,這樣一個好人卻沒好命——1392年,當了24年太子的朱標視察陝西后回到南京,忽然染病,莫名其妙離開人世,享年僅37歲。

官方公佈的原因是,“因抑鬱而亡”。

皇太孫朱允炆成為繼承人。見他幼小和善,年老體弱的朱元璋很不放心。

這位窮和尚出身的傳奇皇帝,從小就很沒安全感,他都不敢想象自己死後,大明會面臨何種亂局。

想來想去,他決定對那班曾經的鐵哥們、現在的開國功臣們下狠手。

胡惟庸、劉伯溫、藍玉、徐達……殺戮逐漸擴大化,功臣十之八九被殺。

後來,大臣們上朝跟上墳一個心情,臨行前總要寫個遺囑,多愁善感的,會跟家人擁抱痛哭。

這樣大明和允炆就安全了?

非也。

朱元璋畫像

削藩

最大的危險其實來自朱家大院,皇室宗親各懷心思。

朱元璋同志對大臣們狠毒,對家人卻十分柔軟。

正因為他做得太絕,導致繼任者無人可用,天下隨之大亂。

朱元璋把所有的兒子分封到各地,享受榮華富貴,在版圖上實現“朱天下”。

這樣的情況在漢朝初年也出現過——劉邦建立漢朝後,立即分封同姓諸侯王,作為劉家天下的屏障。

出乎意料的是,那些同姓諸侯王野心勃勃,根本不給中央面子。漢景帝接受晁錯的“削藩”主張,引來了藩王的反叛——“七國之亂”爆發。

朱元璋雖然老謀深算,卻沒有吸取歷史教訓,漏算了子孫們的雄心壯志。

都是老朱的後代,憑什麼一家獨大?25個藩王心裡是不服氣的,他們躍躍欲試,日益膨脹。

其中跳得最高的,就是燕王朱棣。

他有這個資格,眾皇子中,他最像老爸朱元璋,只可惜排行靠後,與帝位無緣。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棣“自北平奔喪”,朱允炆稱太祖有遺詔,諸王不得來京奔喪。

王爺們受不了,對這個侄子一肚子氣。

說句公道話,朱允炆這樣做,確實太不近情理。

帝國的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

誤國

對朱棣的野心,很多高階幹部是有預感的。

比如齊泰,他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顧命大臣,是大明核心高管。

但此人個性急躁,朱元璋剛死,戰術戰略上完全沒有準備,他就鼓動朱允炆削藩。

再比如黃子澄,作為首席軍師,他犯了方向性錯誤。朱棣應該感謝他,正是他建議“先易後難”,給了燕王喘息備戰的機會。

緊急削藩也是大將李景隆極力贊成的,建文帝對這個人極其信任,幾乎毫無保留地讓他掌握軍權,指揮最精銳力量。

但李景隆是個軟骨頭,在政治上極不忠誠。後來最壞事的就是他——戰鬥關鍵時刻,他秒變檸檬精,居然偷偷開啟城門,為朱棣打CALL。

朱允炆真是個苦命皇帝。在位僅四年,就有一年在削藩,三年在打仗。

儘管上臺後做了不少實事——

他廣施仁政,大量平反冤假錯案,囚犯較之洪武年間減少2/3;

他還免除各地拖欠租稅,為奴者贖身。

跟父親朱標一樣,他在幹部群眾中的口碑甚佳。

即使最後下臺,他內心估計也是極為感動的吧?!

因為,600多個大臣裡,僅有25人投降。

這對於276年的明朝而言,是一個被忽視的、特別感人的細節。

造反

新生牛犢不怕虎。

不到一年時間,建文帝來勢洶洶,連續削奪了5個親王的權力。

一時諸王人人自危。

野心勃勃的朱棣不想坐以待斃,以“恢復祖宗舊制”為旗,起兵反叛,史稱“靖難之役”。

其實朱允炆有很多機會除掉朱棣,但“慈君多誤國”。

戶部侍郎卓敬是個有遠見的人,他給皇帝寫信說,“燕王智慮絕倫,雄才大略,宜遷往南昌,萬一有變,亦易控制。”

但朱允炆回覆說,“燕王,朕骨肉至親,卿何得及此!”拒絕採納其建議。

朱允炆還警告眾將士,不得傷害這位叔父,以免使自己背上罵名。

他親手給篡位者送出了一道護身符。

這樣在戰鬥中出現了許多離奇的現象——儘管朱棣在多次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卻毫髮無損(明軍諸將“莫敢加刃”)。

滹沱河之戰中,朱棣竟然在朝廷軍隊陣地核心區睡了一覺,做了個美夢,被發現後又大搖大擺,穿營而過。

……

只能說,朱允炆是個好侄兒,卻不是一個稱職的皇帝。

自古以來,君王們都是殺伐果斷、恩威並重。朱允炆是個例外。

遙想漢景帝時,七個諸侯國聯手,也不敵朝廷軍隊,而朱棣一個人就改寫了歷史。

1402年7月,朱棣的軍隊攻入南京,找了三天,最終也沒發現建文帝的蹤影。

從此,朱棣的睡眠就不太好了。

謎團

朱棣登基後,不斷地追尋建文帝下落,未果。

有人說,建文帝被宮中大火燒死;有人說他從地道逃出,削髮為僧,從此不理世事。

朱棣專門指派心腹、戶科都給事中胡濙,以尋訪仙人張邋遢(張三丰)為名,四處尋找。

歷時14年,未有訊息。

後來他聽說建文帝坐船逃亡,去了南洋。

他又以“揚國威”的名義,派太監鄭和遠赴東南亞各國尋人。

從1405年第一次到1422年第六次航海結束,鄭和與他的同事都未找到朱允炆。

慢慢地,朱棣相信侄兒已死。

在他的授意下,當時的史書上是這樣寫的:

“1402年,南京城破,建文君嘆曰,我何面目相見耶!遂自殺”。

朱棣則高風亮節,成了正面典型。

他派最好的太醫為侄兒施救,最終迴天無力。

燕王聞訊痛哭,幾乎不能站穩——

“555,傻侄兒,我是來幫你做個好皇帝的,為什麼你要走上絕路?”

>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歷史上的清流概述及清德宗光緒時期的清流興衰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