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楔子

許多新事物,在最初出現的時候,誰也沒有留意到它能帶來的巨大影響力。

這暗合中國的一句古話:"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巨。"

馬戛爾尼訪華,就屬於這一類事件。

馬戛爾尼作為英國大使,於公元1793年來到中國覲見乾隆皇帝,被後世認為是一個先進擴張的西方世界和一個已經停滯不前的東方古國的首次碰撞。

這一次訪華,在當時只被當做是一場在尋常不過的外國使者覲見,但是等轉過身來,才發現歷史的滔天巨浪早就開始醞釀。

馬戛爾尼訪華時間表

1792年5月3日,英國國王喬治三世任命馬戛爾尼為出使中國的大使。

1792年5月5日,使團小分隊,提前出發。

1792年9月20日,小分隊到達廣州,拜見兩廣總督。

1792年9月26日,馬戛爾尼和56名使團成員乘坐"獅子"號軍艦從英國朴茨茅斯港出發。

1793年6月20日,馬戛爾尼和使團成員到達中國南部海岸。

1793年9月14日,乾隆在承德避暑山莊萬樹園接見馬戛爾尼。

1793年9月17日到19日,乾隆生日慶典。英國使團獲准參加各種宴會。

1793年9月24日,英國使團離開承德避暑山莊,返回北京。

1793年9月30日,乾隆回到圓明園,馬戛爾尼再次覲見乾隆,隨行大臣有和珅、福康安和福長安等。

1793年10月3日,英國大使被帶到紫禁城太和殿,見到乾隆。馬戛爾尼得到了乾隆皇帝回覆給喬治三世的國書。使團成員得到了清朝的贈禮清單,以及賞賜給使團成員個人的禮物。

1793年10月7日,英國使團離開北京。

1793年10月13日,英國使團到達天津。

1793年10月25日,馬戛爾尼在日記中開始設想中國和英國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

1793年11月09日,馬戛爾尼到達廣州。從11月9日到年底,馬戛爾尼和兩廣總督長麟見面頻繁。馬戛爾尼為出使目的在努力,長麟則是努力弄清英國人的目的,並且上報北京。

1794年1月15日,馬戛爾尼離開廣州,前往澳門。

1794年1月25日,軍機處正式宣佈英國賓禮過程結束。馬戛爾尼訪華落下帷幕。

通過梳理馬戛爾尼訪華的時間表,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次英國使團訪華的時間長達一年半,如果加上英國國內的準備時間的話,時間更長。

英國對這次訪華非常重視,認為這次訪華一定會不虛此行。

英國使團的超高目標

馬戛爾尼及其使團訪華的全部費用,沒有讓國王和議會掏腰包,而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支付。

由此可見,英國使團的目的,是能夠自由無阻地進入這個龐大的國度,獲得巨大的商業利益。

但是,在使團出發前,英國人對這次出使的目標,就有錯誤和過高的期待值。

這是思維慣性。從17世紀開始,英國就開始了四處建立殖民地的征服歷程。英國的海上力量業已建成。

當殖民地的統治者不能滿足英國人的要求時,英國人就會認為必須動用武力教會這些統治者恢復所謂的"理性"。

英國人所到之處,大部分被殖民地區最後都會奉英國人為上賓,因此英國人認為中國人也是這樣。

英國使團認為通過他們進行準備的禮物,中國皇帝能夠認識到英國的強大和優越之處,從而讓中國皇帝對英中國產生強烈的興趣。

這些禮物一開始的確引起了乾隆皇帝的興趣。在英國使團還未到達北京之前,乾隆皇帝已經數次命令官員,務必把英國使團的禮物儘快送到熱河行宮。他已經等不及了,不能等到回北京的時候,才能見識到這些禮物。

最後乾隆皇帝眼中,英國使團的禮物,包括當時英國生產出來的最先進的鐘表,藝術性和奢侈性都不及清朝宮廷的皇家御用之物,不過是新鮮而已。他並沒有看到英國生產製造業所包含的技術含量。對此,乾隆還挺失望的。

對於英國人要求的進一步開放市場的要求,在乾隆看來無此必要。廣州現有的公行在處理對洋通商上,已經夠用,而且收入所得,大部分進入皇室內務府。

馬戛爾尼和使團成員對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狀態,以及朝廷拒絕按照英國人的要求,與之進行合作的結果,感到失望。

在之前歐洲人的認知中,他們認為中國是一個富足、文明、開放,有著仁慈君王的國家。因此,在使團出發前,他們認為此舉最大的障礙可能是皇帝的官員。這些官員礙於眼界和權責,不能認識到"通商這等好事"。

只有仁慈睿智的君王,才能接納他們的建議。

可惜,乾隆沒有做出他們意料中的反應。

英國使團出師不利,還在於"欲速則不達"。

對於一個古老的龐大帝國來說,一次出訪能夠達到雙方了解的目的,也許就是成功。英國人期待中國人像美洲、印度人那樣,迅速接受英國人,認識到英國人的強大,並不現實。

1793年10月3日,乾隆皇帝在太和殿召見馬戛爾尼之後,朝廷就開始催促使團起程返回。10月4日,馬戛爾尼和阿米奧神父見面。阿米奧神父告訴馬戛爾尼,使團的目的之一就是加深中國對英國的印象,已經達到,下一步英國應該強化和中國的交流,不要急於一時。

但在馬戛爾尼眼中,自己的出使目的並沒有達到,心情沮喪居多,喜悅較少。

磕不磕頭的問題

當時的中國,在文化和經濟上都空前自信,但是並不意味著這個自古就有內化力和包容力的古國,不能接受任何西方事物。

康熙本人就是一個十足的西方科技迷。康熙跟著傳教士,學過外語、幾何和地理知識,而且還鼓勵皇子學習這些內容。

但康熙對西方的宗教和文化,保持一種非常戒備的心理。當教廷禁止中國教徒祭祀孔子和祖先時,康熙立即下令驅逐不能接受中國禮儀的傳教士。

這是因為,禁止祭祀孔子和祖先,已經觸及到中國古代封建倫理中的核心問題——禮。

禮,不是我們現代人所理解的禮儀、禮節那麼簡單,它背後有著深刻的政治意義。

就拿馬戛爾尼使團來說,接待他們的禮儀依據是賓禮。賓禮是清朝五種禮儀之一。這五種禮儀分別是:

(1)吉禮。用來祭祀天地,這是帝王才能主持的禮儀。康熙生病期間,命令雍親王代為主持。這被後人認為是想要傳位給雍正的訊號之一。

(2)佳禮。這和君王日常上朝聽政的禮儀有關。

(3)軍禮。指的是軍隊有關的禮儀。

(4)賓禮。皇帝如何處理和其他屬國、君主關係的禮儀。

(5)凶禮。和國家的喪葬制度相關的禮儀。

皇帝的日常之一就是完成各種禮儀活動。在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中,就曾經描述過無窮無盡的宮廷禮儀帶給年輕萬曆皇帝的折磨和痛苦。但這又屬於皇帝不能不做的事情。因為,中國的禮儀早已將統治秩序涵蓋在其中。

不遵守禮儀,就意味著否定和反抗。這在中國人看來是危險的訊號。

禮儀背後的問題,可能用一本書都無法說完。這裡就說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其中微妙之處。

滿蒙大臣主張把接待地點,放在蒙古境內。

漢族大臣激烈反對,要求把接待地點放在北京。

理由是,如果去蒙古,就是天子移駕,前去見一個宗教領袖,這就挑戰了皇帝作為上天之子的權威。

如果放在北京,則是宗教領袖前來覲見帝王,那麼帝王的權威才能置於達賴喇嘛之上。

最後,順治皇帝決定聽從漢族大臣的意見,在北京接見五世達賴喇嘛。

在接待屬國或者外國使團,如果對方拒絕下跪,就是拒絕中國皇帝作為最高君主在世俗世界至高無上的權位。

這就構成了古代中國對外關係在理念上和實際執行過程中的特殊性。

外來的屬國和君王代表,要用下跪和朝貢表示他們的認同。作為回報,古代王朝交換給使團的財物,比"貢品"的價值高得多。

對外的朝貢,是把外交和貿易結合在一起。但貿易次之,以表示臣服的外交關係為主。

當馬戛爾尼的使團來到北京時,乾隆已經八十二歲。當時的清朝,通過戰爭、聯姻等多種方式,已經成為東亞當之無愧的王者。乾隆志得意滿,覺得自己作為帝王的一生,委實無憾,自封為十全老人。

這樣的一個人,不管過去如何英明睿智,是沒有辦法透過古老的文化體系,去看待一個從來沒有出現在朝貢名單上的新興國家。

畢竟在此之前,在歐洲諸國中,能夠進入大清《賓禮》名單上的國家,只有荷蘭一個國家。

巨浪滔天

當時的中國人,並不是完全排斥和英國人的通商。

乾隆和大臣們對於英國使團的意圖,始終處於猜測和不解中。

畢竟,古老的朝貢體系,並沒有告訴他們,如何處理這種新冒出來的"藩國關係"。

馬戛爾尼在日記中提到,當他們的使團走到港口時,有機會見到使團的百姓,對他們充滿了強烈的好奇,並且不少有見識的中國商人對通商持觀望甚至是支援的態度。

中國人常常對英國人的技術實力感到驚奇。

1793年11月09日到年底,馬戛爾尼滯留在廣州,時常和當時的兩廣總督長麟碰面。長麟當時的任務之一,是搞清楚使團的真正目的,隨時向乾隆報告。

有一次,長麟的煙筒熄滅了,馬戛爾尼掏出隨身攜帶的"裝有火種的瓶子",幫長麟重新點燃煙筒。

長麟對此表示非常好奇,似乎有遺憾,有驚醒。

但在這場交流過程中,中國人和英國人一樣自負。

在磕不磕頭的問題上,馬戛爾尼曾經提出,中國同等地位的官員,也需要叩拜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畫像。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馬戛爾尼覺得受到了侮辱,故意針鋒相對。

少為人知的是,1814年英國再次派遣阿美士德訪華,還是因為磕不磕頭的問題,中方和英方僵持不下。最後,阿美士德連嘉慶帝的面都沒有見到。

據傳,阿美士德回到歐洲後,曾經和拿破崙提起過這個問題,拿破崙則表示,還不如入鄉隨俗,解決問題才是正道。這些都是不太相關的後話了。

直到1901年,清廷才完全接受西方在外交上的禮儀方式。清朝滅亡後,這個問題就成為歷史過去式,大家關注的核心問題則是實力了。

如果是第一次馬戛爾尼訪華,乾隆的自傲自大還有治理業績和文華障礙在其中,那麼乾隆之後,清廷的表現,不禁讓人感嘆,這種了解和學習的成本,漫長而又代價高昂。

馬戛爾尼訪華失敗,不能僅僅歸咎於乾隆自傲自大,令他缺乏遠見卓識,這裡面還有文化誤解、王朝體制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英國人自詡帶著先進的技術和友好的願望而來,卻也不能抹殺他們在全球入侵的實質。在17世紀開始,英國就在北美、西印度和東印度等地方,開始了血腥的殖民統治。

對於中國人來說,滔天巨浪開始了。

英國人選擇以武力作為最後的手段,來保證自己的利益,維持在華有利於英國的秩序。從1840年算起,近代中國切切實實捱打的恥辱史,長達一個世紀。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從未被殖民過的非洲國家,現在卻是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