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長期的官職是直隸總督,直隸總督是地方,疆臣之首,但是直隸總督的兼職就有意思了。
1、兵部尚書、督察員右都御史,這倆都是中央。
2、北洋大臣隸屬總理衙門,屬於中央。
而北洋大臣的後期權力之大遠在一般軍機大臣之上,為什麼這麼說呢?
總理衙門是奕新以軍機大臣兼領總理大臣,所以和洋務相關的諸多中樞決策權就劃給了總理衙門,而北洋大臣、南洋大臣某種程度上算是總理衙門的平行機構而非下屬。
最初北洋大臣只負責隸、山東、奉天【當時還不算省】的通商、洋務。雖然負責的範圍慢慢擴大。從三口變成了北洋,雖然也有一定的中樞決策權,但相比於南洋大臣而言,其實只是佔了個位置便宜。
隨著奕訢失勢,總理衙門的許多權力慢慢被剝奪【最終只剩下外交,以至於後來改成了外交部】和洋務相關的諸多決策權就被劃給了北洋大臣,這導致北洋大臣的權力迅速擴大,除對外交涉、通商、海防事務、訓練北洋海陸軍,招商、電報、煤礦、鐵路、統轄海關關稅等事務都歸北洋大臣……
這時候的辦洋務,就不只是南洋大臣那樣的督辦洋務了,還要承擔著洋務的中樞決策……這也是為什麼李鴻章80年代開始對待洋務越發保守的原因之一吧,在地方上只管大幹快上沒問題,朝廷總得算算總賬,只不過李鴻章算總賬似乎算過了頭……
這就奇葩了,這不是李鴻章要不要進軍機處,而是軍機大臣兼領忌理人臣在忌理衙門築權刀被下放到了北洋大臣這裡,比如僅海關關稅一項就到佔中央財政收入三分之一以上……
如果把他視為疆臣,勢力範圍可以一直延伸到長江流域,水師佔全國海軍一半以上,陸軍佔大致四分之一……
舉個簡單的例子,湖廣總督張之洞和直隸總督李鴻章關係再擰巴、和慈禧關係再好,開礦都不能直接給慈禧遞摺子,而是得讓北洋大臣李鴻章先審批。
這李鴻章要只是個疆臣,那這疆臣是要上天了?
洋務的中樞決策不在軍機處,而在總理衙門,乃至於後來落到北詳大臣李鴻章手裡。
在我們今天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但如果你回到洋務運動本身,你會發現這很正常:
1、這是個小事
2、這是個壞事
為什麼是小事呢?
我們今天一提到洋務運動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其實這是錯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提法差不多得到1895年
這個時候曰午戰爭都打完了,洋務運動宣告都破產啦……
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本西輔”、“中本西末”,就是說辦洋務這事兒,還是個小事,它的中樞決策權並不重要。
當然啦,中樞大臣們也不懂什麼洋務,就不瞎指揮了……
為什麼是壞事呢?
總理衙門開張的時候,咸豐皇帝還在。
中英戰爭之後,幾乎所有和洋人打交道籤童程的官員最後都被革職。很多官員甚至是被翻道光皇帝時期的舊賬,罪名八竿子打不著,只不過因為他們在道光時期簽訂的章程咸豐不喜歡,先帝的章程又不能明目張膽翻舊賬,咸豐就故意整治這些大臣。
簡單點說,跟洋人打交道啥的,甭管有理沒理,都沒有好下場。
何況這還是洋人催著辦的玩意兒-------洋人希望和中央而不是地方政府建立外交關係。
軍機處根本不想趟這渾水,這時奕訢上了《統籌洋務全域性酌擬章程六條》,要辦總理衙門,從最開始就是總攬外交以及與各國相關的財政、軍事、教育、礦務等多方面的內容。咸豐和肅順甚至專門討論過這個問題,擔心這個部門權力過大,想限制在通商和外交兩個領域,在奕訢的堅持下才作罷。
這就是為什麼軍機處是朝廷中樞機構,但是洋務相關的中樞決策權,一不始就在總理衙門手裡的原因。其實這不是總理衙門一開始只負責外交,而是總理衙門負責的第一件洋務就是外交……
後來奕訢倒了之後,總理衙門不斷被削,但是軍機處還是不想趟這趟渾水-----奕訢雖然一直在被削權,但沒人動他的洋務,最後倒臺是洋務沒辦好、對外交涉不利,中法戰爭結果不讓人滿意。
好吧,奕訢領導下都在同治中興了,換而言之,是朝囚公認的能臣,都架不住洋鬼子的外部衝擊。
洋人這種外部不可抗力,軍機大臣著實不想扛,就把皮球踢到了北洋大臣李鴻章那兒……
這就是為什麼後來總理衙門的外交重心和洋務的中樞決策權逐漸落到李鴻章手裡的原因。
洋務運動是失敗的,我希望大家不要人云亦云地貶低前人的努力。
比如有朋友提到“馬拉火車”----很多人用這個來嘲笑中國古人的愚昧。
其實說這種話的人,恰怡是自己很愚昧的;世界上是先有鐵路,還是先有火車?
是不是每個搞火車發明的人都是有錢人,在十九世紀初沒事先圈塊地、再花100+兩銀子/噸買鋼鐵、然後找個鐵匠鋪按50+公斤/米的標準打造成鋼軌,再鋪個幾百上千米的鐵路?
沒有火車的時候,鐵路上跑的都是什麼?
很不幸,且不論各國考古發現的各種木質軌道,僅鐵軌而言,十八世紀的歐洲隨著鋼鐵工業進步,為了把礦產運出山,就開始鋪設鐵路。
這些軌道上跑的車,除了“貽笑大方”的馬拉火車,還有更“可笑”的人拉火車……
事實上,唐胥鐵路設計之初,就是參考了基隆煤礦的騾馬鐵軌,馬拉火車,一點也不可笑。
因為直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的馬拉火車裡程差不多也得有4000多公里,中國作為一個後發工業國,在1879年批准的不到10公里的鐵路.使用馬拉火車,有什麼可笑的。人云亦云,才是貽笑大方。
永遠不要貶低古人,哪怕是看似黑暗不見天日的晚清時代,他們會結合自己的情境,做出了適合他們當時的選擇,儘管有些選擇未必正確,但這不意味著他們的智力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