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明朝歷史有一定了解人,也都基本上知道其中的原因。這實際上就是關於明朝的兵制問題。
總的來說,明朝的兵制和唐朝的兵制相差不大,朱元璋在平定天下的時候,就曾定有“衛兵制度”,這其實也就相當於是唐朝時期的“府兵制”。那什麼又是府兵制呢?
我們知道,在唐朝以前,中國的兵役制度可以說是遍及全民眾,也就是呈現一種“兵農合一”的狀態。按照我們現在很多人的說法,這是一種社會經濟與國防武裝的緊密聯絡。但是到了唐代以後,這種兵役制度就改變了。
唐朝所實行的“府兵制”,實際上就是所謂的“兵農合一”的制度。但是這跟漢朝的“兵農合一”卻有著本質的區別。首先來說,漢代的兵農合一,是“寓兵於農”,也就是“全農皆兵”,簡單來說就是把國防武裝力量寄託於農民的生產集團,當然了,生產集團同時也是武裝集團。
而唐代的兵農合一,則是“寓農於兵”,也就是在武裝集團上寄託以生產,而不是在生產集團上寄託武裝。所以這也從漢代時候的“全農皆兵”變成了“全並皆農”的狀態。唐代的這種兵役制度在當時就叫做“府兵制”。
但是嚴格來說的話,這種兵役制度也存在著很大的弊端,首先來說就是它不能在國家危難,需要大批量的士兵打仗時做到及時輸出,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些士兵的軍事素質普遍都很低下,無法形成強大的戰鬥力。所以在玄宗之後,這種兵役制度就完全不行了,漸漸地也就轉變到了“募兵制”上來,也就是要給來當兵的人發放工資。
明朝的兵役制度跟唐朝的也是相差無幾,只是名稱上不同而已。所以在明朝時也存在著“兵區”,也就是今天的“軍區”。大的兵區叫做“衛”,小的兵區叫做“所”。而明代時期的衛所,實際上就相當於唐代的“府”。因為這種兵役制度幾乎不花錢,所以朱元璋才敢說:
“吾養兵百萬,要不費百姓一粒米。”
那麼,具體是怎樣表現的呢?實際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衛所制度”了。當時的每一個兵區,設在一個府裡的叫“所”,連著兩個府的叫“衛”。大約以五六千六百人左右為一衛,一千一百二十八人為一所。一百一十二人為百戶所,外統於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如果國家要出兵打仗,那麼便由從朝廷派出一個將軍,叫做“總兵官”,而他所帶的部隊就是“衛所”的軍隊。當仗打完以後,總兵官就得把兵權交出來,軍隊又迴歸原來所在的衛所。
平時這些衛所裡的士兵都是自己種田以自足,國家不要他們交稅。所以朱元璋才說,他養的百萬大軍不需要百姓的一粒米,但其實這種制度跟府兵制一樣。那為何到了後期的崇禎皇帝時期就不行了呢?
其實這也很容易解釋。對於朱元璋時期的這種兵役制度來說完全沒有問題,因為國家在和平的時候,是不需要軍隊的,軍隊充其量只是一個數字而已。既然都不需要軍隊去打仗了,那麼為何還要花錢養著他們?所以這種兵役制度才得以延續著。
但是我們也說了,這種兵役制度存在著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在國家有戰事的時候,需要兵源的輸出。當然我們也說了,這些兵平時都是務農幹活,軍事素質早就不行了,戰鬥力更不用說了。所以國家想要維持穩定和平,就必須改變其兵役制度,即募兵制,開始用軍餉來招募軍隊。
但這樣一來朝廷就得花錢,就得多出一份支出。而我們也知道,明朝中後期的時候,吏治腐敗,貪汙受賄的官員數不勝數,皇帝沒錢養兵馬也是正常的。萬曆時期都還捉襟見肘,更別說崇禎時期了。你們覺得呢?
資料參考:
《明史》《中國曆代政治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