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導語:鄭成功是明清之際的民族英雄,曾率軍趕走了荷蘭人,收復了臺灣。從1661年四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大軍進攻臺灣開始,到1661年十二月二十日荷蘭統帥揆一正式遞交投降書,一千多荷蘭人硬是在臺灣堅守了八個多月。面對十幾倍於自己的敵人,荷蘭人是依靠什麼力量堅守了八個月呢?

背景

鄭家是明朝末年在東南亞地區佔據壟斷地位的海盜商人家族,靠壟斷東南亞地區的海上貿易起家。明朝滅亡後,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投降了清朝,鄭成功率父親的舊部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鬥爭,成為了反清復明主要武裝力量的領袖。鄭成功勢力最大時曾統帥幾十萬軍隊,佔據東南沿海數個省份,勢力一直到達長江沿線。1659年,鄭成功組織北伐,遭遇清軍突襲,損失慘重,使鄭成功的反清復明鬥爭遭遇重大打擊。此後,鄭成功控制範圍逐漸縮小,最後能控制廈門、金門等幾個孤城,鄭成功開始考慮收復臺灣島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

1661年四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名士兵橫渡臺灣海峽,經過八個月的苦戰,一直到1661年12月20日,擁有兵力優勢的鄭成功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軍事力量對比

荷蘭人在臺灣的海軍力量只有四艘軍艦,分別是赫克託號、斯格拉弗蘭號、白鷺號和瑪利亞號,其他都是一些小船。但是荷蘭人的軍艦船隻高大,兩邊遮蓋堅固,而且在側翼都裝有幾十門大炮。荷蘭人的首艦赫克託號排水量達600多噸,裝載有9門銅炮和27門鐵炮。荷蘭人在陸地上則沿海岸修建了幾處威力巨大的炮臺,在離海岸不遠處修建了堅固的熱蘭遮城。

荷蘭人士兵的裝備已經進入了熱武器時代,普通荷蘭士兵則全部裝備有先進的步槍,有的甚至還有瞄準鏡。但是荷蘭人在臺灣只有一千五百多士兵,這些人中還有八百人是服役到期即將退役的,因為鄭成功的到來才又被拉回來。

鄭成功統帥的海軍擁有多達幾百艘軍艦,但是每條軍艦的排水量都比較小,而且一艘軍艦一般只能裝有兩門鐵炮,並無法裝設在側弦,所以難以對荷蘭軍艦造成實質性的打擊。鄭成功的船的優點是船小比較靈活,可以很方便的掉頭,在順風的情況下速度也比荷蘭軍艦快。

鄭成功的軍隊主要還是以冷兵器為主,主要依靠弓箭、馬刀等武器造成殺傷,少量裝備的火器也缺乏穩定性。鄭成功的精銳部隊是他的弓箭手,他們射術精湛,能遠距離射中荷蘭人,是能對荷蘭人造成的主要威脅。鄭成功的主要優勢就是他第一次進攻臺灣就率領了兩萬五千名士兵,大約是荷蘭人的十七倍,東南沿海還有十幾萬的援軍待命,在人數和綜合實力上佔據巨大優勢。

臺江海戰

鄭成功率軍來到臺灣,首先和荷蘭人的四艘軍艦在臺江遭遇。荷蘭人的四艘軍艦其實有戰鬥力的只有赫克託號和斯格拉弗蘭號,瑪利亞號是一艘快速帆船,速度比較快,但是戰鬥力不足,另一艘白鷺號則是一艘通訊船。所以兩軍開戰,瑪利亞號和白鷺號就先開到了遠海,只剩下赫克託號和斯格拉弗蘭號獨自面對數百艘鄭成功的軍艦。

荷蘭人的軍艦開始發揮了他們船堅炮利的優勢,上來就擊沉了三十多艘鄭成功的小船。而鄭成功的軍艦則對則對荷蘭人無能為力,那鄭成功又是如何取勝的呢?

後來一位赫克託號的倖存者曾記載過,由於赫克託號在炮長的艙房內也裝設了一門大炮,而炮長的艙房又連通著火藥室,在戰爭期間,開炮的火花濺到了火藥室內,結果引爆了火藥室,造成了大爆炸,所以赫克託號就沉沒了。斯格拉弗蘭號見到赫克託號沉沒,自己孤掌難鳴,所以趕緊往外海開去,和另外兩艘船會和,去巴達維亞(現印度尼西亞)求援去了。

所以,其實鄭成功的部隊根本沒有擊沉任何一艘荷蘭軍艦,只是依靠“船海戰術”,才熬到了赫克託號忙中出錯,自己發生了爆炸,這才嚇跑了荷蘭人的艦隊,取得了臺江海戰的勝利。

熱蘭遮城之戰

剩餘的荷蘭人看到鄭成功人多勢眾,只能退縮到了堅固的熱蘭遮城之中。

這裡就不得不介紹一下這座熱蘭遮城堡了,熱蘭遮城堡才用了當時歐洲流行的“稜堡”設計理念。熱蘭遮城的城牆建設的像海星一樣,目的是城牆上的火力可以照顧到不同的方向,並消除了城牆角等火力盲區,同時迫使敵人進入城牆之間火力交叉的地區,這樣就要受到多個方向的火力輸出,躲無可躲。稜堡再搭配上荷蘭人步槍可靠、穩定、持續的火力輸出,鄭成功想要依靠士兵的勇敢和人數的優勢奪取這個城堡無異於痴人說夢。

鄭成功組織了幾次正面進攻,毫無疑問,只能是損失慘重,慘敗而歸。熱蘭遮城堡看起來堅不可摧,依靠正面戰場是無法強行奪取了。熱蘭遮城既然無法強行攻下,鄭成功就改變了戰略。他派出大部分軍隊在臺灣各地屯田種地,徵收錢糧,準備跟荷蘭人打持久戰。

荷蘭人被圍困在熱蘭遮城堡中,雖然敵人無法攻破城堡,但是他們卻面臨著補給不足的問題。畢竟熱蘭遮城堡面積就這麼大,飲水、食物等都供應不足,如果堅持下去,不用鄭成功主動進攻,他們就要主動投降了,他們現在堅守唯一希望的就是巴達維亞派來的援軍了。

上天眷顧,打敗援軍

1661年七月,圍困在熱蘭遮城中的荷蘭人真的等來了他們的援軍。巴達維亞總部派來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軍艦並攜帶了大量的補給、彈藥,向熱蘭遮城進發。而這個時候,鄭成功的部隊任分散在臺灣各地屯田,在熱蘭遮城附近只有三千多人。這個時候如果讓巴達維亞的援軍進入了熱蘭遮城,那麼鄭成功就真的危險了。

也許真的是上天的眷顧,荷蘭援軍抵達臺灣時,正趕上臺灣遭遇強颱風襲擊,荷蘭人的艦隊無法在熱蘭遮城附近登陸,只能到澎湖去躲雨,而且還有一艘軍艦在沿海擱淺了,人員都被鄭成功俘虜了。這樣,鄭成功得到訊息,趕緊組織軍隊集合,在八月份集合海軍主力以逸待勞和荷蘭援軍大戰一場,依靠著人數優勢,打退了荷蘭援軍。這樣,熱蘭遮城堡裡的荷蘭人徹底失去了希望。

十二月二十日,荷蘭在熱蘭遮城的指揮官揆一正式向鄭成功投降,宣告了荷蘭人的全面的失敗,荷蘭人從此退出了臺灣。

從1661年四月份鄭成功抵達臺灣開始進攻,到最後十二月二十日荷蘭人正式投降,用了足足八個月的時間。鄭成功開始就率兩萬五千大軍進攻臺灣,到後來又陸陸續續來了四五萬援軍,卻拿一個熱蘭遮城堡無能為力,最後只能靠圍困戰術,困了荷蘭人八個月彈盡糧絕才主動投降。可以說鄭成功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只能是一場慘勝。

荷蘭人僅僅只有一千多人,面對於鄭成功的數萬大軍,面對於幾十倍於自己的敵人,卻能夠死守熱蘭遮城八個月,堅持抵抗不投降,其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第一、技術領先,留有後路

荷蘭人在熱蘭遮城堡採用領先的“稜堡”設計理念,易守難攻,荷蘭人的軍隊又都裝備有步槍大炮,裝備精良,能夠保證對鄭成功攻不下熱蘭遮城堡。技術和裝備的領先給荷蘭人靈活的選擇,進可以選擇棄城逃跑,退可以選擇死守熱蘭遮城。

這一條非常重要,因為熱蘭遮城給了他們一個穩定的後方,給了他們一個退路。他們知道,如果一旦在海上打不過鄭成功,他們還能夠退入熱蘭遮城堡,而不至於被鄭成功的部隊擊潰活捉。而鄭成功進攻熱蘭遮城堡損失慘重更給了他們信心,他們覺得自己性命無虞,自然不願意投降了。

第二、長期經營,心理優勢

荷蘭人經營臺灣三十多年,依靠數千的荷蘭人就能夠統治幾十萬的漢人和當地土著,在心理上其實有著巨大的優勢,不到迫不得已是不會向鄭成功投降的。

荷蘭人統治臺灣島時,曾向臺灣島的幾十萬漢人和土著居民徵稅。那些早早就在臺灣定居的漢人卻很少進行過抵抗,這給荷蘭人造成了中國人懦弱不敢抵抗的形象,所以即使鄭成功幾萬大軍來襲,荷蘭人也敢於進行正面抵抗。

對於荷蘭人對當時中國人的印象,曾在中國沿海搶掠過得荷蘭人威廉.龐德古就曾說過。他說中國人很少聽到過槍聲,一聽到槍響就怕的要命,所以在以往中國沿海搶掠時,他們很少遇到有效的抵抗,當他們以少打多的時候根本不用害怕,只要放一排槍,打中幾個人,剩下的人就會驚慌失措的逃命了。

當然,這一次他們面對的是東南沿海第一海上集團鄭成功的精銳部隊,但是長期以往中國人給他們的印象,給了他們足夠的信心,讓他們面對幾十倍於自己的軍隊,也能堅決抵抗。

期待援軍,留有希望

一千多荷蘭人能夠堅守八個月,支撐著他們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就是巴達維亞總部的援軍了,這個才是能支撐他們堅持下去最重要的精神動力。

這裡的關鍵還在於鄭成功和荷蘭人的臺江海戰,鄭成功雖然佔據數量優勢,卻無法正面擊敗荷蘭人的軍艦,讓荷蘭人逃出了三艘軍艦到印度尼西亞的荷蘭人總部求援。而這三艘軍艦則寄託著一千多名荷蘭人所有的希望。

他們堅守在熱蘭遮城堡裡,一直缺少水源和食物補給,正是逃跑求援的三艘軍艦給了他們希望,他們每天忍飢挨餓,盼望著援軍能夠早日到來。後來援軍也被鄭成功擊敗了之後,他們就再也沒有了精神的寄託,所以最後只能棄城投降。

鄭成功雖然收復了臺灣,但是從鄭成功和荷蘭人的戰鬥中,我們可以發現,明朝末期,中西方的軍事差距已經很大了,當荷蘭人已經全面進入熱兵器時代的時候,中國人打仗還主要依靠弓箭騎兵,最後只能靠著人數優勢慢慢把敵人磨死。可悲的是這個時候中國人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清王朝甚至還做著天朝上國,閉關鎖國的美夢,所以只能是越來越落後,一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時,就只能落後就要捱打了。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古代導引術“交股”與現代“4字試驗”竟然驚人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