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人口大國,在封建社會時期,經常發生大規模的戰爭,而在戰爭中糧草一直都是短板。古代的科學技術落後,糧食產量低,規模小,而人口眾多,常年戰亂使得土地荒蕪,導致對糧食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在中國古代,農民是沒有土地可種的,並且糧食的收成還需要被朝廷和地方徵收,除此之外還需要留種子。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每天能夠填飽肚子便是太平盛世,只可惜條件不允許,古代每天都有餓死的人,統治者也很無奈。若是遇到災荒,百姓走投無路,甚至會揭竿而起。

古人的生活水平偏低,在災荒年間不得不啃樹皮,吃“觀音土”等,但凡有點食物也不至於成這樣。古代科技水平整體較低,糧食的產量太低,並且受到病蟲災害的影響大,加上耕作效率低下,糧食收穫週期長的問題,經常發生糧食危機。中國的糧食問題延續上千年,直到明末清初年間才有所緩和,現代才得以解決。

相信很多人都吃過甘薯,甘薯在現代生活中是一件非常常見的食物,但把甘薯作為主食的人卻非常少。其實小小的甘薯在古代可是拯救了無數人的性命,甘薯於明朝末年傳入中國,後來開始大面積種植。在明朝萬曆年間,有一個人冒著生命危險從海外帶回一根藤,因此解決了無數人的糧食問題,時至今日,他的名字早已被許多人所忘記。此人就是“甘薯之父”陳振龍。

陳振龍是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青橋村人,他早年間一心讀書,渴望日後能夠進入仕途。可是陳振龍在鄉試中受挫,於是棄儒從商,跟隨一批商人到海外經商,最終達到呂宋島(現在的菲律賓)。根據《金薯傳習錄》記載,陳振龍在海外經商期間,發現呂宋遍地都種著一種農作物,其果實既可以生吃,也能夠烹煮,產量還特別高,他聽當地人介紹,此作物為朱薯,是西班牙帶到呂宋的。

後來,陳振龍想到自己家鄉的百姓每天食不果腹,遇到饑荒年時,一時間是餓殍遍野。西班牙政府嚴禁甘薯出口到周邊國家,若有發現私自攜帶甘薯處境的,一律處死。陳振龍在當地學習到種植法,並出資購買薯種,於1593年5月,祕密攜帶薯藤,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避過出境檢查,經過7個晝夜回到福州。

回到家鄉後,陳振龍立即在住宅附近試種薯藤,沒想到甘薯的生命力如此頑強,甘薯種植不久便存活,並且繁殖非常快。當時恰逢家鄉遭遇大旱,五穀幾乎絕收,福建巡撫金學曾急焦頭爛額,可又無可奈何。陳振龍此時讓自己的兒子陳經綸上書,申報呂宋的朱薯可以救荒,巡撫只能是死馬當成活馬醫,便讓陳振龍大規模試種,沒想到真的成功了,次年便解決了閩人缺糧的問題。當地人感激巡撫金學曾的推廣之德,便將朱薯改名為金薯,又因為是外國引進,所以也叫番薯。

陳振龍偷回的一根薯藤解決了無數人的糧食問題,後來甘薯傳至各地種植,後人為了紀念其功績,建立起“先薯祠”和“先薯亭”。為了讓後人都記住陳振龍,便稱其為“甘薯之父”。甘薯的引入改善了中國農作物的結構和食譜,成為舊時代度荒解飢的重要食物之一。根據史書記載,荒年時,“鄉民活於甘薯者十之七八”,乾隆年間,甘薯已經推廣至全國。

在災荒年間,雖然還是會有人餓死,但是相比甘薯引入前,情況要好得多。其實糧食問題直到近現代才得以解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解決了世界糧食問題。可時至今日,陳振龍這個名字早已經被世人所忘記,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於甘薯的需求也越來越小。百曉生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讓大家記住這位對人民有功的人,無數的英雄人物被忘記,實在是太悲哀。

參考史書:《採錄閩侯合志》、《種薯傳授法則》、《外新傳》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兒子婚前病逝,父親讓女兒“女扮男裝”成親,結果對方將計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