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巨炮的誕生

公園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陷入了奧斯曼大軍的重重包圍,作為“東羅馬”的最後堡壘,這座坐落於歐亞大陸交界處的古城在“西羅馬帝國”覆滅的一千年裡,憑藉其天險地利和巍峨高聳的城牆一次又一次的抵擋住了各路強敵的入侵攻勢,為歐洲古典文明保留下里最後的火種,但這次敵人的武器庫中出現的新式武器裝備將徹底打破攻守之勢的平衡!

據稱奧斯曼為了此次的攻城戰,僱傭了一位叫做俄本的匈牙利工程師,建造的巨炮長約8米,直徑750毫米,可以將544公斤的炮彈發射到1一英里遠地方,儘管此時代火炮作為一顆新星閃亮登場但在基層作戰中,傳統的冷兵器依然是制式裝備,刀槍劍盾的鏗鏘於火炮的轟鳴,共同譜寫出一曲華麗的戰爭交響樂。要越過高聳的城牆殺傷敵人,弓箭的曲線射擊方式依然是一種可行之策,而此時簡陋的火炮卻沒有曲射功能想要發揮火力,必須佔用一線的寶貴空間,於是乎傳統的投石機仍然被攻守雙方大量使用。

此次奧斯曼人所使用的攻城巨炮雖然威力巨大,但是裝填速度極慢,需要三個小時的準備才能夠完成一次射擊,這給了拜占庭守軍以足夠的時間來修復受損的城牆,所以奧斯曼大軍的初次公式並沒有順利拿下這座堅固的城池。不依不然的奧斯曼人晝夜不休的發動新的攻勢,而頑強的拜占庭人憑藉其堅固的城牆一次又一次的挫敗了奧斯曼人的進攻。經過近兩個月的持續轟擊,曾經不可一世的堅城壁壘早已是千瘡百孔,5月29日,奧斯曼軍隊發動了圍城以來做大規模的一次攻勢,準備一舉奪下該城,經過一番慘烈的廝殺,千年古都君士坦丁堡終告失守,年僅21歲的奧斯曼蘇默罕默德二世,攜著新時代的武器擊碎了守護歐洲東大門千年之久的最強壁壘。

在此之後,歲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日益精進火炮的炮管可以做的越來越薄,重量也越來越輕,這使其能夠更加靈活的機動部署到野戰戰場,炮系出身的拿破崙大帝便異常的重視野戰火炮的運用,不管行軍到如何苛刻的地形都要帶上幾根大粗管子,儘管此時代的火炮對步兵的殺傷力並不高,但其巨大的射程能使其大範圍的控制戰場,在主力線列步兵接敵後,遠距離支援過來的幾輪炮火往往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此時代滑膛火炮的最華麗的演出無疑是在狂暴的大洋之上。由於每門火炮都需要人力於前膛裝填炮彈,為了保證其足夠的設計頻率和靈活性,木製風帆戰艦都是以中小型火炮的密集陣列配置來發揚火力的,隨著鐵甲蒸汽戰艦的出現,後膛裝彈的線膛炮全面取代了古老的滑膛炮,巨大即真理的時代開始統治海洋。

巨炮交響樂

由於此時代海軍是巨型火炮的主要使用者,大部分只是巨炮都是為戰列艦量身定製的,所以陸上要塞的防禦炮臺有很多都是對老舊戰艦炮塔的“廢物利用”而對海軍火炮最出彩的一次改造當屬“巴黎巨炮”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的僵局使得作戰雙方要想打擊敵人縱深目標必須要使用一種射程超遠的武器。1918年3月,德軍首次使用的這門超級大炮,射程達到了131公里,從其巨大炮口裡發射出的炮彈,直接越過對峙的前線,落在了法國首都巴黎的市中心,這門巨炮口徑只有210毫米,但是卻有著36米長的身管,其實這跟長長的炮管是將210毫米的炮管插進380毫米的炮管內進行拼接而成的,為了支撐細長的炮管不知語音自身重量而彎曲,整段炮身都假裝了輔助支架,此炮使用195公斤發射藥可將98公斤的炮彈加速至1600米每秒的速度,炮彈飛行高度可達40公里,是第一種達到平流層的人造物體,高空稀薄的空氣也有利於減小阻力、提高射程,但是當然如此遠的射程就沒有什麼精度可言了,但對於一款“對城寶具”來說,這也不是什麼問題,而真正的問題在於,如此之長的身管對炮彈的極限加速對炮膛的磨損是十分巨大的,為了能夠充分利用資源,每當發射完50發炮彈過後磨損比較嚴重的炮管會送回軍工廠進行擴充內膛,從而改造成238毫米的炮管,然後送回前線繼續使用。據說最後有的炮管甚至被擴充到了260毫米,可謂是物盡其用到了極致,節儉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巴黎巨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陣地僵局的局面使得重炮轟擊成為了一種常態,而其對戰略要地的堅固軍事據點來說,威力巨大射程夠遠的巨炮更是成為了攻城掠池的最佳選擇。在1914年8月,德軍對比利時列日要塞的進攻中可算得上是一戰中“攻城級”巨炮最成功的演出了,烈日要塞的設計標準是承受210毫米榴彈炮的攻擊,而德軍動用了口徑高達420毫米的“大貝莎”巨炮,其每顆炮彈的重量就達到了驚人的820公斤,而其採用高角度的拋射模式更是直接砸穿了列日炮臺的鋼筋混凝土穹頂,此次戰役德軍一共動用了4門“大貝莎”巨炮,從8月12日起持續佇列日要塞的各個炮臺發動轟擊,直至8月16日列日要塞的12座大型炮臺全數淪陷,8月17日德軍越過列日要塞,按照施麗芬計劃繼續橫掃剩餘的比利時,8月20日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不戰而降。

介於一戰中巨炮應用的成功經驗,德國在二戰期間也十分重視此類“對城寶具”的研發與裝備,但新時代德國傘兵近似開掛一般的閃電奇襲使西歐一系列的要塞還未來得及及時反應便宣告失守,本來應該被巨炮重點照顧的法國馬其諾防線更是被德軍玩起了“防止play”這使得德軍裝備的攻城巨炮們直至東線蘇德戰爭爆發以後才有了用武之地。1941年6月27日,在“巴巴羅薩”第一波攻勢下負隅頑抗的蘇聯佈列斯特要塞收到了德軍的“重磅禮物”參與此次攻堅行動的“卡爾”型臼炮所發射的巨型炮彈直徑達到了600毫米重量2170公斤,可穿透450毫米鋼板或者3500毫米厚的水泥牆壁,這種火炮德國一共製造了6臺,其全部裝有自行地盤,可以依靠自身動力拖著124噸重的沉重身軀做緩慢的短距離移動,該炮每射擊完一次後就需要將炮管調回水平位置裝彈,標準裝彈時間在10分鐘左右,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可以一個小時發射出去6發,這對於此等級別的巨炮來說,已經算得上是相當可觀的射速了,唯一的缺憾就是其過於短粗的炮管使得炮口的初速只有220米每秒,射程僅僅只有4320米,為了儘量彌補此缺陷,德軍於1942年為“卡爾”研製了更為“細長”的540毫米炮管,新炮管的初速為380米每秒,射程則增加了將近一半以上達到了10000米左右。但此次攻擊佈列斯特要塞只能算得上是德軍的小試身手,而接下來對黑海之濱的重灌堡壘的圍攻才算是讓這些”對城寶具“真正的得到了大展拳腳的機會。

卡爾臼炮開火

位於黑海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塞瓦斯托波爾千年以來一直都是周圍民族的兵家必爭之地,沙俄時代便已經成為了一座高度軍事化的要塞港口城市,蘇聯時代更是進行了大量的現代化改造,從克里米亞機場起飛的蘇聯轟炸機,時刻都威脅著德軍的生命線——羅馬尼亞的普羅耶什蒂油田,所以德軍拿下克里米亞半島勢在必行,而塞瓦斯托波爾正是此處最後也是最硬的一塊骨頭。1942年6月,德軍所有重炮集結完畢,開始向塞瓦蘇託波爾發出最後的審判,此次參與攻堅戰的除了卡爾臼炮以外還出動了人類歷史上投入實戰最大尺寸的火炮系統“古斯塔夫”列車炮,此炮的口徑達到了800毫米,射程48公里,而想要操作此炮則需要一支500人的炮兵營才能夠完成操作,這支獨立的專項部隊分工細緻,其中包括指揮、運輸、偽裝、以及炊事,另外還專門為這門巨炮鋪設了專用的鐵軌以及防空警戒等各項專用設施,而這些更是需要一支多達2500人的保障部隊來進行保障,該炮於1942年3月被打包進25節車廂運往克里米亞,巨炮的射擊陣地被選在了塞瓦斯托波爾東北方向的貝克奇撒萊附近,隨後德軍工兵一遍將巨炮解除安裝裝配,一邊鋪設用於轉向和瞄準的專用弧形鐵軌,由於此次的攻擊目標塞瓦斯托波爾在陸地方面已成為甕中之鱉所以德軍擁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從容的完成巨炮的部署準備。6月5日,“古斯塔夫”巨炮在兩臺柴油機車的推動下緩緩駛出掩體,進入發射陣地,巨炮後部的升降機將重大7.1噸的複合穿甲彈抬升至炮架上層,通過特製的運輸車將炮彈運送至炮尾的裝填位置,當炮彈被頂入炮膛後分為多組的發射藥包也在金屬藥筒的兜罩下一起被頂入炮膛,裝填完畢後“大多拉”終於能驕傲的將它那32米長的雄偉炮管高高揚起了,隨著第一發炮彈的發射,這聲震天動地的巨吼也拉開了德軍對塞瓦斯托波爾最後攻勢的序幕。隨後德軍其它各型巨炮也爭先恐後的將炮彈傾瀉於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之上,至6於17日古斯塔夫列車炮共向塞瓦斯托波爾區域發射了48枚炮彈,摧毀目標包括“斯大林”、“莫洛托夫”、“西伯利亞”堡壘以及“馬克沁高爾基一號”炮臺,其中最出彩的一次戰果是對白崖據點的攻擊“大多拉”一共向其發射了9枚炮彈,最後一枚直接穿透了10米厚的混凝土牆壁,將位於地下30米處的彈藥庫引爆,巨大的連鎖爆炸甚至擊沉了附近港灣內停泊的一艘艦船,直至7月4日蘇聯守軍投降為止,整個塞瓦斯托波爾幾乎被完全摧毀,德國人在這塊86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共傾瀉了3萬噸的彈藥,曼施坦因也因此此戰功被晉升為陸軍元帥,並得到了“塞瓦斯托波爾征服者”的美譽!這次戰役震撼登場的800毫米巨型列車炮德軍一共製造了兩臺,圍攻塞瓦斯托波爾的這臺是一號機“古斯塔夫”廣為流長的“大多拉”其實是二號機的官方稱號,不過既然叫的人多了,老大索性也就跟老二姓了。當“大多拉”轟擊完塞瓦斯托波爾以後,炮管裡的膛線也基本磨得差不多了,於是便被打包運回德國,更換炮管復刻膛線,但戰事不等人,生死角逐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於7月17日爆發,“二多拉”於8月中旬被運抵斯大林格勒以西15公里處,至9月13日巨炮終於完成戰備部署,不過很快蘇軍醞釀的合圍攻勢就令這門1350噸的笨重巨炮處於被俘虜的危險境地,為了避免此等王牌寶具落入敵人之手,“二多拉”也只能三十六計走為上。終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陸地戰場,大兵團大範圍的穿插機動已成為戰爭主流,如塞瓦斯托波爾的攻堅作戰,在整場戰爭中所佔的比例已非常稀少,製造和維護費用皆為天文數字,作戰準備耗時費力的超級巨炮亦成為了戰略意義上入不敷出的資源黑洞。

相比於龐大笨重“多拉”和射程短小的“卡爾”K5列車炮可謂是深諳中庸之道的傑作,修長苗條的整體車身,使得K5無論運輸狀態還是擼炮開火都能在一條普通的雙軌鐵道上完成,此炮283毫米的口徑在“多拉”和“卡爾”面前絕對是小巫見大巫,但是較小的彈丸也使得炮手們的裝填工作更加輕鬆,大大縮短了火炮的射擊裝填時間,如果進行不計觀瞄落點強擼的話,K5理論上可以達到3發每分鐘的射擊頻率,而K5列車炮的另一項巨大優勢來源於其21米長的高倍徑炮管,這根76.1倍於口徑的管狀神器甚至超越了虎王坦克長88倍徑,255公斤的炮彈經過長長的炮管可加速至1120米每秒,射程可達驚人的62公里,這些無可比擬的優勢使得K5列車炮在戰場上的應用有著極大的靈活性,它既可以轟擊堅城壁壘又可以招呼散兵遊勇,即可以跟隨部隊攻城拔寨,又可以蟄伏防線後方伺機發威,優異的效能使得這門“小巨炮”在德軍前線部隊中深受好評,其25門的暢銷量也使得其成為二戰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列車炮。西線的多佛海峽、東線的列寧格勒、義大利的安齊奧戰場、甚至北非的突尼西亞,簡直可以說“哪裡有德軍哪裡就有K5”相較於設計精良的德國列車炮,俄國人的辦法則顯得簡單粗暴的多,TM-3-12型列車炮便是將老式戰列艦上的12寸(305mm)火炮拆下來直接搬上了鐵軌,更小型的TM-1型的180毫米列車炮乾脆連炮塔也一起搬上了平板車,相較於這些依託鐵軌部署機動的列車炮,蘇聯人更喜歡將重炮裝上履帶式拖拉機的地盤。被稱為“斯大林之錘”的B-4型203毫米榴彈炮產量高達871門,而它的放大版BR-5型280毫米榴彈炮產量也達到了47門,這種“拖拉機重炮”既能夠遠距離曲線轟擊又可以近距離直瞄攻堅,它們咆哮著的偉岸身影幾乎成為了蘇聯紅軍攻城拔寨的標誌。

”小怪獸“的誕生

說了這麼久的蘇德巨炮,美帝可能不高興了,不是咱沒實力而是“實乃吾未發力汝已嗝屁”(我還沒出力你就倒下了)本來美帝也想對德國的齊格菲防線來一場“以炮會友”314毫米的“小戴維”迫擊炮便成為了人類製造過的口徑最大的線裝火炮,不過此炮的實際彈體重量也僅有1.6噸,尚不及“卡爾”更勿論“多拉”儘管“多拉”的穿甲彈重達1.7噸但裝藥量僅為250公斤,其所使用的另一種4.8噸高爆彈彈頭裝藥量為700公斤,但這一切在美帝的下一項祕密工程面前都是浮雲。在廣島投下的這顆4.4噸重的“小男孩”釋放出相當於1.3萬噸TNT的巨大能量,一切傳統的“對城寶具”均已終結,與核力量的合體成為了唯一的出路。

美帝1953年的這次M65原子炮試射所釋放出的能量已超過了廣島“小男孩”這種280毫米的核大炮很快被部署到了冷戰對峙的最前線—西德和南韓,而作為好基友的蘇聯當然也不甘落後,拉出了口徑400多毫米的巨型“核脅”炮迴應之,不過相比於務實的美帝來說顯然無意與毛子比粗獷,製造了20多門M65於1963年全數退役,不是美帝良心發現,而是核武小型化技術的進步是的核彈頭也走起了萌系路線,現在就算最普通的美軍現役M109自行榴彈炮也能發射W48微型核彈頭,其72噸的TNT當量雖然無法與戰略核武器相提並論但完爆二戰時期的任何“攻城巨炮”都是沒有問題的,可見在當今時代技術的進步早已使武力值爆表溢位,美軍的M109自走炮從1963年服役至今仍未被淘汰,原因很簡單,在戰力數以億計的戰略核武器所構建的全球“秩序”下,費錢費力研製新的“戰9渣”去替換掉老舊的“戰5渣”顯然是一件很久的事,只要這些“廉頗老矣”的裝備足夠勝任“毆打小朋友“的任務即便“老驥伏櫪”也還是可以“志在千里”的!除了應對戰爭之外,超級巨炮還為航空航天領域帶來了另一條全新的思路。

巨炮新紀元

“巴貝多”大炮是由兩根美海軍406毫米艦炮拼接改造而成的衛星發射器,這門長36米口徑424毫米的巨炮在實驗中成功的將一枚90公斤重的炮彈拋射到了180千米高的太空,從1962年到1976年間,此炮進行著不斷的實驗與改進,但最終還是因效能不敵“正統火箭”而下馬。其實以單一炮管極限加速彈丸所碰到的技術瓶頸早在“巴黎巨炮”時便已經出現,元首末日科技之一的V3火炮便提供了一條新的解決之道,其130米長的超級炮管,採用多級發射藥梯次加速的模式可令150毫米口徑的彈丸加速至1500米每秒射程可達165千米,儘管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這些資料並不算很逆天,但“多級加速”的思想卻啟發了新時代大炮另一種技術革命的誕生,繼“石炮”變為“火炮”以來,衝出管狀形態限制的新一代“戰爭之神”也即將呼之欲出!!!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明朝最邪惡的世子,烝母弒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