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世宗柴榮走了!他帶著未能一統天下的遺憾,終究還是離開了這個他所眷戀的世界。他的兒子柴宗訓還小,所以他精心安排了一個權力均衡的架構來接替他掌控朝局:其中最為關鍵的位置——殿前都檢點,這是汴京之中絕大部分禁軍的最高指揮官由自己最信任的臣子趙匡胤擔任,另一部分禁軍交給侍衛司統帥韓通執掌。然後在中樞的範質、王溥、魏仁輔三人分掌相權。
這樣一個“五駕馬車”共同接班的態勢,看起來是非常的穩固了,但是卻沒有想到就在柴榮去世不久,一場突如其來的事件讓一切都變為了泡影,後周朝也改旗易幟變成了大宋朝。
一、陳橋兵變的過程
後周顯德七年,北方忽然傳來了一個驚人的訊息,北方強悍的少數民族契丹(遼國)聯合盤踞在太原的割據政權北漢一同揮師南下進攻汴京。此時此刻,距離柴榮去世時間不長,一時之間滿朝上下人心惶惶。
而這個時候,範質、王溥、魏仁輔三位宰相一琢磨,現在朝中最能打仗的也就只有殿前都檢點趙匡胤了。事不宜遲,三位宰相一致決定由趙匡胤為帥,領兵十餘萬即刻北上抵禦契丹與北漢聯軍。
然而當部隊從汴京出發,走到陳橋驛的時候,軍隊士卒及將領突然發生譁變,其中不少將領在軍中散佈謠言:說當今的皇帝幼小,根本不能夠治理國家,我們為國殺敵浴血疆場,他一個娃娃懂什麼;只有擁立主帥趙匡胤為帝,這樣大家才能奔得了一個前程。
正是在這些有心人的鼓動之下,士兵們組織起來把趙匡胤圍住,然後強行的將龍袍披在他的身上,擁立趙匡胤為帝。
沒了退路的趙匡胤於是帶著這十餘萬部隊返回汴京,在各方配合之下兵不血刃順利接管京城,眼見大勢已去,柴宗訓最終只能禪位與趙匡胤。
這個過程實際上很簡單,但是卻充滿了很多的疑問,最核心的問題是:陳橋兵變究竟是不是趙匡胤刻意為之?
二、透過現象看本質
在陳橋兵變的整個過程中實際上有著很多讓人難以解釋的疑點,我們對於這些疑點的進行逐一分析,便能夠透過歷史的迷霧看清楚真相。
一是遼國、北漢聯軍南下的軍情居然可以偽造。趙匡胤之所以能夠掌握十萬大軍,前提在於前方有遼國與北漢聯手南下的軍情。但是這個軍情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因為如此重要的一次出兵絲毫沒有見於《遼史》記載。而且趙匡胤登基之後,也並沒有再度出兵北上抗遼,難道遼人知道英明神武的宋太祖登基,自知不敵自行退去了嗎?
所以,軍情一定是假的!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竟然軍情都可以造假?這就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推動趙匡胤登基的是一股極為強大的勢力!
這股勢力可以偽造軍令,也可以使邊塞各地郡縣對此不聞不問,眼睜睜的看著中樞被矇蔽,這就很可怕了!
二是檢點做天子的謠言。“檢點當為天子”這句謠言其實一共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柴榮活著的時候,因為這句謠言而免去了前任殿前都檢點張永德,而繼任者正是趙匡胤。這一次,趙匡胤帶兵出征,同樣出現了“檢點當為天子”的謠言,而這一次謠言的目的,一方面是為趙匡胤造勢,在隨行出征的將領和士兵的心中種下一顆種子,讓他們覺得自己擁立的是真正的皇帝!另一方面,在同樣是在汴京的權貴中埋下一顆種子,一顆不信任的種子,這顆種子能夠讓這十餘萬軍隊除了造反之外,無路可走!
三是趙匡胤穿龍袍。在陳橋驛,當時譁變的士卒強行為趙匡胤穿上了龍袍。那麼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實際上已經沒有了轉圜的餘地。簡單的說,趙匡胤不知道自己穿上龍袍能不能真的當上皇帝,但是卻一定知道他如果把龍袍脫下來肯定會死得很慘!因為譁變的將士會殺他,京城的權貴及統治者會殺他,他必將死無葬生之地!
四是為什麼全是趙匡胤的人?從陳橋兵變的整個過程來看,我們會發現為什麼趙匡胤從頭到尾都是所有戲碼的主角。宰相選將,毫無爭議的選了趙匡胤;在陳橋驛,趙普、趙光義兩人帶著士卒為趙匡胤批上龍袍;返回京城,守城的王審琦、石守信都是趙匡胤的心腹,十分配合的開啟城門;範質、王溥、魏仁輔十分配合的草擬禪位詔書……一切都像在走程式,只有一個二愣子韓通企圖反抗被殺,這一切都太詭異了,難道趙匡胤有主角光環?
三、結論
從上面四個現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陳橋兵變,是趙匡胤蓄意而為,但同樣也是當時大形勢倒逼趙匡胤這樣做,趙匡胤不是竊國而是被後周群臣所擁立!
為什麼?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亂世未曾終結,立幼主不利於政權穩定。五代十國戰亂多年,兄終弟及才是維持政權穩定的王道,父傳子已經不是必然選擇!柴榮本就是以郭威的女婿而非兒子身份繼位的。所以,柴榮死後柴宗訓年幼,後周群臣都有另立新君的打算。
二是趙匡胤勢力強勁。前面說了,整個過程似乎全是趙匡胤的心腹在為他保駕護航,每一個關鍵環節都走得無比順利,可見趙匡胤羽翼早已豐滿,柴榮之後後周再無一人可以與之抗衡!再加上趙匡胤本人有心推動之下,一切也都順理成章了!
三是事情的處理驚人的和諧。這是一次幾乎沒有流血的政變,政變就因為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然而這一次卻出奇的和諧,為生麼?因為絕大多數人都站在趙匡胤一邊,大家不過合起夥來給柴宗訓和符太后演一場戲。
事情塵埃落定,趙匡胤如願登上皇帝的寶座,更給後世開啟了一個錦繡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