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匈奴人曾做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這首歌成為了一個跨世紀的熱腔,正是這樣的歌代表了一個王朝的鼎盛。

這正是描述當時匈奴人失去河西走廊的情況下對現實條件的默哀,對於大漢王朝這些成就除了漢武帝的用人果斷和治理有為,更歸功於年少有為的霍去病,說起霍去病很多人想起他英年早逝,21歲對於我們現在的人來說正是埋頭苦讀的時間,可對於他來說已經走上戰場,為國馳馬奔騰在河西大漠,馬踏匈奴。

霍去病據歷史記載,二十一歲,他就跟隨衛青一起出徵征戰漠北,由於當時霍去病採取精兵突防,帶著士兵直插匈奴人的後腹地,這樣輕騎兵式的作戰,在當時是沒有人敢想象,也沒有人去嘗試,而這位年輕輕的西漢小將卻是冒天下大忌,這樣打的匈奴人聞風喪膽,而履戰履捷,致使匈奴人失去祁連山的依靠。公元前一一七年,漢武帝為了徹底打敗匈奴人而發起了空前的“漠北戰爭”,這次戰爭霍去病擔任驃騎將軍和主要軍事指揮首領,突襲匈奴最後方的腹地,據說足足2000餘里,以很小的代價殲滅匈奴主力和主要的將領。為了打敗和活捉匈奴首領單于,霍去病沒有停止追擊的腳步,領兵繼續前進,一直殺到了狼居胥山(現在蒙古地區)。

然而到了這裡,他決定在這裡整頓隊伍,同時祭祀了這裡的神靈,舉行了祭拜天地的自我封禮,後人稱之為封狼居胥,以後歷來武官和將軍都以此為榮,封狼居胥之後,霍去病的軍隊不斷進取,一路進軍,一直殺到了貝加爾湖附近,自此一役以後,匈奴再也沒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戰爭,在中國曆史上騎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未來的王朝中,中國的國力和對外的一些政策也因此受到了很大借鑑,後來了的匈奴和少數民族的入侵也是如此。

可是在他功名高登之時,卻是失去年輕的生命,後來漢武帝專門為他修成祁連山一樣的墓葬,為了表彰和紀念這位年輕的大將軍,雖然年紀輕輕卻是功蓋天地,可是後來人恰恰是對他的功名和對匈奴人的殘忍做了諸多的評價,就如當時的司馬遷史記也有這這樣的評價:“從軍出發之前,攜帶大量軍餉補給,後來戰爭勝利回來糧食腐爛,但是途中戰士有餓死者很多”這說了霍去病為了戰爭卻是苦了士兵,士兵甚至在捱餓打仗,正因為史記有這樣的記載,後來學者和諸多的人認為他只是一個為了戰爭勝利而不顧及士兵生死的大將,難道真的是這樣嗎?

我想,統帥的最高目標就是激勵軍士愛國信仰對戰勝敵人的榮耀和渴望,例如霍去病他的智慧就是輕騎兵的突防,和現代化的閃電戰有異曲同工之妙,嚴格要求士兵走到哪裡吃到哪裡,不能只是依靠後補給的輜重,這樣會貽誤戰機,我們都知道,戰場的形式一秒都是風雲突變,同時這樣也是為士兵更加提供一種絕望的處境,只有強者才能生存,正因為這樣,士兵才對匈奴人痛下殺手,才一鼓作氣,視死如歸,其實這和中國解放戰爭和紅軍長征的英雄士兵一樣,所以作為軍事者,這樣做毋庸置疑可以掌握主動權。

同時,我們注意到,史記所說,漢武帝給的軍糧回來時候卻是腐爛,而有的士兵竟然在戰場上活活餓死,以此來說明霍去病不關心士兵生死。

這種情況,莫非有這樣的解釋:一個就是霍去病以這種方式去教會士兵如何和餓狼一樣學會殘酷戰爭的生存和怎麼去獲取生存,那麼就只有戰勝敵人,掠奪敵人的糧食衣服和生活用品,你才能生存,在這樣情況下,士兵第一直想著生存,和為了生存不惜一切代價的付出;一個就是因為在西北作戰,尤其是在大漠深處,哪裡的環境無人預知,皇帝作為古代最高的統帥,給你賞賜或者補給就算用不完也得如實交回國庫,一來是顯示大將對國家和朝廷的忠誠,二來是為了彰顯自己的不辱使命,試想,如果霍去病真的虐待士兵,匈奴人怎麼怕他,怎麼取得那麼大的戰爭勝果,也不會有死後皇帝最高格的同葬。所以,霍去病封狼居胥,馬踏匈奴的做法有愧於少數士兵,但不愧於整體士兵和大漢王朝。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為什麼不敢挖秦始皇陵,因為之前發生過一件事,留下了慘痛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