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中國自古以來“當官”都被認為是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主要體現。“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自孔夫子時就認為讀書是出人頭地最好的一條出路,學有所成便可以考取功名。

科舉制度自隋朝開始,到了明朝得到了發揚光大。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正式開科舉,在全國範圍內廣招人才,招錄的人才數量大大高於唐、宋等朝代。在全面擴招的背景下,讀書人在明朝想當官是不是比較容易呢?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明朝的科舉考試:

明代實行四級考試製,即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第一級是院試,通過考試的就是秀才。參加考試的考生被稱為童生,雖然叫做童生但是考生的年齡是沒有限制的。

第二級是鄉試,鄉試三年一次,只有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鄉試。通過鄉試就是舉人,其中第一名成為“解元”。當了舉人就有資格做官了,當然僅僅是有資格,想當官還需要等空缺。

第三級是會試,會試考試將挑選出約300人,通過考試的被稱為“貢生”。會試的考生是全國省級的精英,此間競爭激烈可想而知。其中,考得第一名的被稱為會元。

第四級是殿試,在金殿上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接受皇帝的提問。殿試分三甲出榜,考中的都叫“進士”。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分別為“狀元”,“榜眼”和“探花”。

考中進士後,會被派任官職,但一般職位都不高,很可能只是個七品知縣或者是縣丞(八品)。根據相關統計考證,在明朝200多年的歷史上,先後共計舉行了90科鄉試中,明代舉人總數約為10.24萬人。相對舉人來說,進士人數少了不少,明代進士總數約為2.46萬人。

明朝通過科舉考取功名的人數佔總人口數量比例極地的(據相關資料明朝人口規模年度統計約為6000萬,另有一說法最高為2億)。這麼看來,即使是在重視教育,廣招人才的明朝,讀書人要想考取功名,當一名官員,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是非常難的。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現今爭論不休。我來告訴你誰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