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末年的新聞畫報裡,出現了諸多怪獸,並留下了相關記載,百姓極為驚懼,認為這是吃人的怪獸,實際上,這似乎只是人們不熟悉、不常見的動物,並不是什麼吃人怪獸。有好事者翻開《山海經》之類的古書,想破解怪獸之謎,卻一無所獲。從相關新聞的報道來看,仍然沿用了《山海經》的描述方法,諸如“狗頭馬尾,毛色純紅”等,令人難以捉摸。博物學的缺失,怪獸才得以孳生。
《魚耶獸耶》 清末《點石齋畫報》
魚耶獸耶
紹興會稽東鄉樹木茂密,阡陌縱橫,是農人和樵夫聚集之處,有一天人們聽到河水激盪,有一頭高大的怪物,像人一樣站立起來,它的身子像穿山甲,頭部像鹿,兩隻角鋒利,滿身都是鱗片,腹部有絨毛,有四隻腳,長尾巴,“見人狺狺,如犬欲吠”。有鱗的是魚,有毛的是獸,卻沒聽說有動物長鱗又長毛,身似獸形卻又有著魚的習性,這是什麼怪物?眾人大驚失色,有膽小者怕被怪物吃掉,拔腿就跑。怪物沒有上岸,仍然回到水裡。有人查遍了《山海經》和《爾雅》等古籍,都沒有找到這隻怪物的蹤跡,可惜當地人不知設法捕捉,如能捉獲,送到博物館中,供人們辨識,或許有人會認得。
此處的怪物不知是何物,似可歸入不明物種之列,從影象來看,畫得更接近龍族的麒麟之類,又或許是鱷魚之類動物的訛傳,由於描繪失真,已經難以辨識。
《鼉龍貪餌》 清末《點石齋畫報》
鼉龍貪餌
慈西丈亭的石山渡,深秋時節來了一隻鼉龍。這種怪物俗稱豬婆龍,喜歡挖堤壩,居民都視為大患。聽說上虞的潘某有捕捉的方法,便請他來除害。潘某到後詳加勘察,對人們說:“這傢伙可以釣到。”命人準備小豬一頭,宰殺後剖開腹部,掏空內臟,用魚鰾裝了藥和酒,把豬填滿,裡面還藏了大鉤。第二天凌晨,將這誘餌沉到了渡口北岸,鼉龍果然跳出來吞下了誘餌。潘某帶眾人拖拽,將鼉龍拽到了岸上,原來藥力已經發作,“已為藥力醉倒矣”。
鼉龍即鱷魚。《點石齋畫報》的畫師沒見過鱷魚,只得參照了《本草綱目》中的鼉龍圖樣,畫得極為奇異。鱷魚作為一種凶猛的爬行動物,在古代一直是神奇的存在。有人認為鱷魚是龍的一種,在文獻中稱之為鼉龍、土龍、豬婆龍,這些都是鱷魚的別名。又因鱷魚能傷人,故而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凶獸。
《妖獸變幻》 清末《點石齋畫報》
妖獸變幻
崑山周浦鎮的居民看見一隻怪獸,渾身紅色,像貓一樣大,跑起來風馳電掣,人們見了大為驚訝。三天後,人們又看到這頭怪獸,身子像狗一般大,又過了三天,身子就像牛一樣大了。當天夜裡,農家所養的雞犬牛羊都死了,仔細檢視,這些家畜的雙眼都被挖去。居民請了炮船的兵勇,拿著槍炮去圍攻,哪知這隻怪獸善於變化,轉瞬間已經不見了。
該圖署名是何明甫,在同時期的畫師吳友如的作品中,有一幅與之形狀一致的怪獸圖,題為《黑紋海乙那》,據說海乙那是鬣狗的音譯。魯迅《狂人日記》中提到此物:“有一種東西,叫‘海乙那’的,眼光和樣子都很難看,時常吃死肉,連極大的骨頭,都細細嚼爛,嚥下肚子去。”鬣狗產於非洲草原,崑山為何會有鬣狗?或是海外異聞的本土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