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繁華的西單商業街後身,有一條不經意間就會錯過的小石虎衚衕。就在這條狹窄的小衚衕裡,矗立著一座北京現存較完整的貝子府——綿德府。誰又能想到,在20世紀初北洋政府時期,這裡作為國立蒙藏學校,有著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少數民族黨支部,共產主義在少數民族中的傳播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國立蒙藏學校舊址

國立蒙藏學校舊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單地區,南側為小石虎衚衕,北側為堂子衚衕,西側緊鄰西單北大街。原學校坐北朝南,門牌號為小石虎衚衕33號。

1923年秋天,39名蒙古族青年來到國立蒙藏學校,在此之前這批年輕人在歸綏(今呼和浩特)讀書時就進行過學潮,參加過“五四運動”一週年紀念活動和抵制日貨等愛國鬥爭,來到北京後很快就被這裡濃厚的愛國氣氛感染。

國立蒙藏學校學生合影

開課後不久,蒙古族青年就遇到為反對丈量土地進京請願的土默特旗農民代表,主動加入請願行列,隨後為其出謀劃策,後來又因為北洋政府取消國立蒙藏學校學生的官費待遇,掀起了恢復學生官費的學潮......這批蒙古族青年生氣勃勃,富有鬥爭精神,把北洋政府專司蒙藏事務的機構——蒙藏院及受其指使的國立蒙藏學校當局搞得狼狽不堪。他們這些行為很快引起了中共北方組織領導者和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的關注。

很快,中共北方組織就派鄧中夏、趙世炎等人和這批蒙古族青年接觸,李大釗也親自到國立蒙藏學校了解情況,進行革命啟蒙教育。1924年春天,部分學生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這年秋天,他們中的一些人先後加入中國共產黨,黨的歷史上第一個由蒙古族黨員組成的黨支部在國立蒙藏學校誕生了。

革命刊物《蒙古農民》

在北方黨組織和李大釗的啟發下,1925年年初,烏蘭夫、多鬆年、奎璧3個剛入黨不久的蒙古族青年,克服極為困難的條件,辦起內蒙古的第一個革命刊物《蒙古農民》。

3個年輕人把《蒙古農民》辦得有聲有色,很有戰鬥力。他們的辦刊目的十分明確,第一期開篇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為什麼辦這個報”“蒙古農民的仇敵是——軍閥、帝國主義、王公”“內蒙古農民有3個壞命運:一是軍閥壓迫剝削,二是王公專制壓迫,三是帝國主義侵略掠奪”等。

這個刊物態度鮮明、語言通俗、形式活潑、體裁多樣,有三言兩語的政論,有催人淚下的訴苦,有讓人深思的漫畫。“張(作霖)才去,吳(佩孚)又來,街上死人無人埋!張又來,吳又去,前後唱的一臺戲!盼星星,盼月兒,盼人不如盼自己”。這首幽默諷刺的《蒙古曲》向蒙漢族同胞指出了受壓迫、受剝削、受苦難的根源,指出了自己解放自己的出路。

《蒙古農民》通俗易懂、貼近群眾,在農牧民中反響熱烈。受到《蒙古農民》的鼓舞和引導,歸綏各族人民開展了聲援“五卅慘案”的反帝運動,相繼成立內蒙古人民革命黨和內蒙古農工兵大同盟,還發動了震驚全國的規模空前的“孤魂灘事件”。

在黨組織的精心撫育下,第一批黨的內蒙古民族幹部很快就成長起來。1925年至1926年間,他們被分送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黃埔軍校以及天津黨訓班學習。一部分還被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和蒙古人民共和國黨務學校學習。這一批批從國立蒙藏學校派出去的革命青年,經過系統的學習鍛鍊後,許多人陸續回到內蒙古地區從事地下鬥爭。這為後來內蒙古的革命運動撒下生生不息的種子。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飛奪瀘定橋,敵軍為何只拆掉木板而不弄斷鐵鏈?川軍老兵給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