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的歷史題材電影名“錦衣衛”,想必很多人對甄子丹的武打表演所折服。這部電影大概是想藝術地再現錦衣衛的本身。其實不然,導演並不想講歷史,而是藉此作為幌子,演繹了一個武打加愛情的故事而已。
其實《錦衣衛》大概可以算作連一分真實歷史真相都沒有的片子。影片編導隨意編造了一個與歷史毫不相干的“錦衣衛”,來搪塞觀眾。以至於觀眾看了電影之後,會提出小朋友看抗戰片一樣的問題:錦衣衛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傻傻分不清。
電影《錦衣衛》引申出來的問題的:錦衣衛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到底“好人”還是“壞人”?它在明朝宮廷與官場扮演什麼角色?為什麼當時人一提起錦衣衛就毛骨悚然,唯恐避不到之不及?
歷史上錦衣衛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一大發明,貫穿整個明朝歷史。明朝在刑法方面獨創的有三樣:一是廷杖(在宮廷之上杖責官員,讓當官的顏面無存),二是建立由宦官掌控的特務機構東廠、西廠(製造白色恐怖),三是建立軍事特務機構錦衣衛以及它所附屬的鎮撫司詔獄(直接刑罰)。這三樣之中,廷杖、錦衣衛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發明,東廠是他的兒子明成祖朱棣的發明,西廠則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發明。此外,明武宗朱厚照還發明了凌駕於東廠、西廠之上的內廠(內行廠)。不過西廠、內廠(內行廠)存在的時間很短,東廠、錦衣衛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它們互相配合,二位一體,當時人稱為“廠衛”。
為什麼說錦衣衛是一大發明呢?明朝的軍隊編制不同於前朝,稱為“衛所”。五千六百人為一個衛,下轄若干個所,一千一百二十人為一個千戶所,一百一十二人為一個百戶所。衛的長官是指揮使(正三品),所的長官是千戶(正五品)、百戶(正六品)。
在諸多“衛”中,有號稱“上二十二衛”的親軍,它的職掌與其他各衛不同,地位很高,其中的錦衣衛地位更高。
錦衣衛出現以前有“儀鑾司”“親軍都尉府”。洪武十五年(1382),廢除儀鑾司、親軍都尉府,建立錦衣衛。它的職掌與其他衛有所不同,簡單說來就是兩大任務:一是“直駕侍衛”,一是“巡察緝捕”。
所謂“直駕侍衛”,就是承擔皇帝與皇宮的警衛保駕任務,這是它的日常勤務。凡遇大朝會,皇帝上朝升殿,錦衣衛指揮使一員,身穿大紅蟒衣,頭戴烏紗帽,身俱鑾帶,懸掛金牌,在御座前面偏西的地方站立侍衛,另有千戶六員身穿青綠錦繡服,在殿前“侍班”(聽候召喚)。
所謂“巡察緝捕”,就是“緝捕京城內外盜賊”。錦衣衛專設“鎮撫司”,直接承辦皇帝交付的重案、要案,提拿人犯,審判關押,特設“詔獄”,意思是遵照皇帝的詔令查處人犯的監獄。鎮撫司詔獄的司法權力,來自皇帝,凌駕於政府的司法部門之上。政府的司法部門“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不得干預錦衣衛鎮撫司。也就是說,鎮撫司詔獄可以越過三法司,行使特殊的司法權力。這樣說,似乎太過於抬高了錦衣衛的身價,因為它胡作非為,無法無天,目中根本沒有三法司,視法律如草芥。這是開國皇帝朱元璋“法外用刑”的結果。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為什麼要設立錦衣衛以及它的附屬機構鎮撫司呢?
明史專家吳晗在《朱元璋傳》中這樣回答道:“這一批並肩作戰,驍悍不馴的將軍們,這群出身豪室的文臣,有地方勢力,有社會聲望,主意多,要是自己一嚥氣,忠厚柔仁的皇太子怎麼對付得了?到太子死後,太孫不但年輕,還比他父親更不中用,成天和腐儒們讀古書,講三王道理,斷不是制馭梟雄的角色。他要替兒孫斬除荊棘,要保證自己死後安心,便有目的地大動殺手,犯法的殺,不犯法的也殺,無理的殺,有理的也殺。錦衣衛的建立,為的是便於有計劃地栽贓告密,有系統地誣告攀連,有目標地靈活運用,更方便地在法外用刑。各地犯重罪的都解到京師下北鎮撫司獄,備有諸般刑具,罪狀早已安排好,口供也已預備好,不容分析,不許申訴,犯人唯一的權利是受苦刑後畫押招認。不管是誰,進了這頭門,是不會有活著出來的奇蹟的。”分析得入木三分,鞭辟入裡!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強調錦衣衛的職能:有計劃地栽贓告密,有系統地誣告攀連,有目標地靈活運用,更方便地法外用刑。錦衣衛是個什麼東西,答案已經非常清楚了。
明朝著名文人王世貞的《年州史料前集》卷十七,收了他寫的《錦衣志》,結論也是如此:"上(太)時時有所誅殺,或下鎮撫司雜治,取詔行,得毋經法曹,其祿秩名號無以越異諸軍也,乃勢則奕奕,不啻過之。”錦衣衛是內廷的偵察機關,東廠則由宦官提督,最為皇帝所親信,即使錦衣衛也受其偵察。錦衣衛初設於明太祖時,是內廷親軍,皇帝的私人衛隊,不隸屬於都督府(其他衛隸屬於都督府)。其下有南北鎮撫司,南鎮撫司負責本衛內部刑法,北鎮撫司專門掌管詔獄,可以直接憑藉皇帝詔令行事,不必經過外廷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的法律手續。
但是,他的兒子燕王朱棣發動軍事政變 把建文帝趕下臺,自己當上皇帝,由於名不正言不順,遭到建文舊臣的強烈反對。為了肅清政敵,鉗制輿論、他恢復了鎮撫司詔獄。永樂初年,再度重現洪武年間的恐怖氣氛,由“誅九族”發展到“珠十族”受株連而處死的不僅有直系親屬、旁系親屬,還外加朋友門生一門。
關於錦衣衛或者廠衛的班班劣跡,可以說貫穿於整個明朝,而且愈演愈烈。到了熹宗宗天啟年間,廠衛橫行達於巔峰,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兼任東廠總督,利用明熹宗朱由校的昏庸,專權亂政,他手下的十員干將,號稱“五虎”、“五彪”。所謂“五虎”,是中央政府的文職高官崔呈秀、田吉、吳浮夫、李夔龍、倪文煥,為魏忠賢出謀劃策。所謂“五彪”,是具有軍職的高官田爾耕、許顯純、孫雲鶴、楊寰、崔應元,充當魏忠賢的打手與屠夫。
崇禎皇帝朱由檢即位後,嚴懲魏忠賢及其閹黨,魏忠賢畏罪自縊,他的爪牙田爾耕、許顯純等也被押上斷頭臺。
撥亂反正之後,廠衛橫行依然如故。崇禎四年(1631)宦官許國榮向皇帝上書。希望對廠衛有所制裁。他說:原先廠衛負責偵緝,對付“鉅奸大逆”,偶一為之。後來演變為常例,失去立法的本意,而近於告密。
他感嘆道:“告密非盛世風也!”接著他分析廠衛橫行的弊端:皇上或許以為有了廠衛,“天下無遁情”,臣卻以為“天下從此政多隱情”;皇上或許以為“祕訪所致,得於獨聞”,臣卻以為廠衛“藉此為招搖之榜樣,納賄之便門”。況且只有廠衛可以偵緝他人,而沒有其他人可以偵緝廠衛;他們能夠顛倒是非而無人敢於評判他們的是非,以致廠衛肆無忌憚、恣意妄為。
流毒氾濫至今,一些流氓無賴打著“廠衛”的幌子,敲詐勒索,謀取私利。他舉例說:綢商劉文鬥運貨到京城,奸徒惡棍趙瞎子等口稱“廠衛”,以偷稅漏稅相訛詐,把他綁架到崇文門東小橋廟內,搜查他的賬簿,發現和他有生意往來的商戶羅紹所、李德懷等十餘家,並拿下拷問,總共敲詐白銀二千餘兩。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廠衛”已成為政治毒瘤,伴隨明王朝走 向末路。
以上所說不過是幾個錦衣衛略跡斑斑的片段,已經足夠發人深省。了解了這一些,再去看電影(錦衣衛)恐怕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了,他們殺人從來不問為什麼,皇帝說殺誰就殺誰,他們才不管這個人到底是好是壞。只希望那些編導在不要弄這些烏煙瘴氣的東西來誤導小朋友的歷史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