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一日同風起。雖然人類探索天空的歷程很艱難,但是戰火和殺戮卻被很快的帶上了天空,一戰時期就是如此,美英的俄就把大量的飛機投入戰場。
到了後來的二戰,空中力量更是躍居上位,成為了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不管是德軍,蘇軍,美軍,日軍,英軍。都培養出了自己的鋼鐵雄鷹,在蔚藍的天空上一決高下。
今天筆者就談談蘇德戰場上的雙方使用的戰鬥機,攻擊機,強擊機,至於轟炸機,筆者的知識有限,未來筆者翻看一些資料之後再和大家分享。
對比起日後在北韓吊打一切“屌絲噴氣”的米格戰機,蘇德戰爭時期的蘇聯空軍十分的弱小了。而對手德軍,不僅在一戰中有著傲人的戰績,二戰中更是創造性的踐行了“空中致勝”的理念。
編制混亂,人員缺乏,一切的一切導致在戰爭的初期,被敵軍打擊的體無完膚,好在大浪淘沙,人員的素質慢慢的上升了。可是隨著撤離的進行,大量的軍工企業被轉移至後方,雖然立刻投入了生產,但是飛機的品質差距仍然是壁壘。
隨著美國租借法案的生效,美國開始為蘇聯運輸P-39飛蛇戰鬥機,總算是暫時幫蘇軍挽回了頹勢。雖然提供的種類很多,但是飛行員們最喜歡這一款,不少王牌都是用這款座駕取得的戰績。隨著M-82的服役,拉5被生產出來,最開始大家都認為是拉3的改進型,因為拉3採用了熱壓膠合板作為機身,這種材料比鋁合金重了許多,但是不論是硬度還是韌度都無法和金屬材料相比。但是拉5採用了金屬機身,這樣就讓飛機的重量下降了許多,從而更加提升了速度和機動性。
對比前代,拉5的改進有很多,首先諸如燃油直噴等裝置的安裝,然後就是引擎動力的提升。再就是機身材料和翼面控制細節的提升,這讓拉5甚至可以採用尾旋降落。儘管前代的作品不算成功,一直處於被吊打的狀態,但是這型作品的誕生,讓戰鬥機的效能基本能和德軍打成平手。
蘇軍的戰術前期的戰術主要是利用轟炸機機群空襲德軍的地面目標,而且由於無法得到殲擊機的掩護,這就讓整個蘇聯轟炸機部隊損失慘重,而殲擊機部隊則忙於應付德軍的殲擊機,同時針對陸軍進行打擊。
德軍主要使用的是梅塞施密特109戰鬥機,這型飛機由梅塞施密特設計,巴伐利亞飛機制造廠生產。蘇德戰爭前期的西班牙戰爭,I-153和BF-109還是處於同一個水平線上的。但是到蘇德戰爭時期,梅塞施密特109戰鬥機的最高時速已經超越了600公里每小時,故此德軍經常使用掠襲的戰術,從高空俯衝下來攻擊敵機,然後利用速度差甩開敵軍的攻擊,重新爬上高空,準備下一次攻擊。
德國空軍的飛行員謹遵一戰王牌里希特霍芬男爵的教誨,“瞄準敵人,然後射擊,別的都不重要”。德軍甚至把空戰看作以得分定勝負的競賽活動。
德軍主要採用二四陣型,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速度優勢,而蘇聯則使用V字陣型,而且非常的密集。由於無線電等裝置的短缺,蘇軍的戰鬥機飛行員必須聽從長機的指揮,這限制了蘇軍飛行員的個人發揮。
另外德軍的訓練相當優秀,例如52飛行中隊,甚至出現王牌扎堆的現象。因為德軍很重視飛行員的自由發揮,有嚴謹詳細的戰績確認制度。而且很重視經驗的交流和傳承。而反觀蘇軍方面,飛行員大多是新提拔上來的,而且飛行學校為了速成和減少事故率,訓練的課程只涉及起飛和降落,不教授任何飛行特技的教學,這就導致了蘇軍飛行員空戰格鬥能力及其低下。甚至一個飛行中隊的飛行員在戰鬥之前會互相道別,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不可能再回來了。
蘇聯空軍除了拉系列,還有一款不錯的飛機就是伊爾2系列的強擊機,斯大林稱之為和麵包空氣一樣不可或缺的。而蘇聯的強擊機也確實對的起他的功效,相比德軍的斯圖卡來說,蘇軍的伊爾2創造了對地攻擊機的開端,和戰鬥機有相似的氣動外形,卻有更厚的裝甲,大口徑機炮,能夠裝載空投航彈,可以在機翼上外掛火箭彈。這是非常重要的。德軍的斯圖卡雖然也是對地攻擊,可是一直到Ju87G才在機翼上外吊了機炮吊艙,雖然勉強夠用,可是卻佔用了機翼的掛載空間。而美軍則經常使用皮糙肉厚的戰鬥機作為攻擊機使用,不過很明顯,美帝家傳的.50勃朗寧無法提供有效的火力輸出。雖然伊爾2的氣動外形和戰鬥機接近,但是明顯比普通戰鬥機要大一圈,而且由於對地攻擊,裝甲也比普通戰鬥機更厚,再加上掛載的航彈和火箭彈,這就導致了伊爾2的機動性很弱,必須要有戰鬥機護航才能夠更好的完成對地攻擊的任務。
而德軍後來的針對戰術也極其有效,德軍飛機利用雲層作為掩護,一般高出蘇聯飛機500米以上,找到合適的時機後,俯衝攻擊蘇軍的伊爾2,由於蘇聯戰鬥機必須要掩護強擊機,所以蘇聯飛機就只能採取防禦性射擊,而不管是否得手,德軍飛機都會立刻爬升,而蘇聯戰鬥機由於不能脫離強擊機太遠,所以無法追擊,不過由於德軍陸軍的潰敗和英美盟軍對德軍本土的攻擊,導致資源捉襟見肘,同樣也無法承受這樣的損失了。
總的來說,德軍的戰鬥機和強擊機包括:BF-109,FW-190,Ju-87斯圖卡還有大量的轟炸機。而蘇軍則派出的是:I-153,I-16,亞克7,亞克9,拉3,拉5,拉7,伊爾2,圖系列等等。蘇聯空軍從最開始的損失慘重,潰不成軍,到中期裝備勢均力敵,人員慾火涅槃大浪淘沙,到最後的全面碾壓。蘇聯用鮮血和犧牲,培養出了一隻強大的空軍。
對比空軍,蘇聯的陸軍恐怕還好一些,已為人們常說,10年陸,50年空,100年海。陸軍的建設比較容易,加上蘇聯的陸軍建設思想也是非常先進的,強調機動性和快速生產的能力,但是可以後來的蘇聯空軍似乎走錯了路,希望和陸軍一樣建設,這是非常錯誤的決定,因為飛行員的培養和坦克車組的培養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策略。如果強行照搬,肯定是會吃虧,不過這是後話了。
對比德軍的飛機,蘇聯的飛機技術層面往往比較吃虧,而正式這種劣勢,卻能顯示出蘇聯飛機設計師的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底。雖然蘇軍的裝備用傻大黑粗來形容不過分,這種思路在戰鬥機上也有較大的體現,用有限的技術和材料製作出符合品質要求並儘量高效能的戰鬥機,這也不是為戰爭智慧,但是蘇軍忽略的是飛行員並不是那麼好培養的,一名合格的飛行員的培訓成本可以用與他體重相當的黃金來換算。
蘇軍的戰鬥機人才發展可謂一波三折,首先就是戰爭初期因為一些事件,導致整個蘇聯空軍的組織非常混亂,人員也非常缺乏。大量的飛行指揮員都是戰前剛剛被提拔上來的,嚴重缺乏經驗,甚至無法阻止大規模的搶奪制空權的空戰。而飛行員的培養也稱問題。這就導致蘇聯空軍被現代軍迷調侃為“送人頭”的原因,再加上裝備的設計思路有問題,前期被刀劍出鞘,枕戈待旦的德軍一路碾壓秒殺也在情在理。
戰爭初期的巨大損失打醒了蘇聯人,也打醒了蘇聯設計師,可惜由於蘇聯基礎工業的不發達,導致蘇軍的裝備發展一波三折。首先就是飛機的蒙皮,蘇聯的鋁合金生產產能嚴重不足,品質也十分低下,這就導致飛機設計師不得不使用熱壓膠合板來製作飛機,這種材料雖然能達到同體積鋁合金的強度,卻比鋁合金重了3倍左右,過大的重量,發動機的馬力本身不足,這就導致了蘇軍飛機的機動性十分的差,而且最大速度也跟不上。其次是武器系統,別列津的機炮屬實不靠譜,彈道下墜非常嚴重,被蘇聯飛行員戲稱為尿尿炮。其實德軍的也好不到哪裡去,但是由於使用的MK108機炮本身就是縮短炮口的型號,彈道下墜更嚴重,但是由於只負責拆轟炸機,近程截擊,毛病並不是那麼突出。存在相同問題的還有日軍的飛機,許多日軍飛行員寧願用7.7毫米機炮作戰。
縱觀整個二戰,蘇軍飛行員用鮮血和犧牲打贏了這場戰爭,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卻再也沒能回到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