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歷史上的名人,是中國歷史上早期的改革家,毛主席評價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商鞅變法僅放在當時來說,已經是改變了秦國的命運,或許變革剛推行的時候,會有許多人不認同,他的變革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他被一些人以“欲反”的罪名告發,無奈只能逃亡,最終他被秦兵擒獲,處以車裂後示眾,甚至全家都被誅滅。
今天要說的就是商鞅的姓氏,許多人都會認為他姓商,而在一些歷史資料中也是稱他為商鞅,其實那是因為他的封地在“商”地,這塊封地是他在河西之戰中離宮獲封的,號為商君。他不是秦國人,而是衛國人,並且身份不一般,是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所以又稱他為衛鞅、公孫鞅。
那麼姬姓又是怎樣來的呢?這就要說到周朝了,周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王朝,滅掉商超,建立周朝,實行分封制,周天子號令天下。周王室歷經數年統治後,曾經強大的王朝走向衰落,而一些諸侯國發展實力,變得強大,吞併其他較弱的諸侯國,形成一股勢力,甚至能夠撼動周王室。
而衛國就是其中之一,起初第一代國君是周文王的嫡九子康叔封,他的名字是“封”,而他的封地衛國是在康國故地,所以他便被稱為“康叔”,加上名字,便成為了康叔封,但並非是“康叔”氏,他是正經的第一個衛氏,周武王姬發就是他的哥哥,所以衛國王的“姬”姓就是這麼來的。
在先秦之前的姓氏是很複雜的,並不是後來所說的僅僅是一個姓,不能簡單地說是“女講姓,男講名”,他們的姓氏是因為地位和經歷等一些因素共同決定的。比如齊桓公姜小白,他是姜姓,呂氏,名“小白”,但一般不會稱他為呂小白,還為繼位之時,他被喚作“公子小白”,因為他是齊國的一個公子,或者是被直接叫名。
其他國君也是這種情況,身為王室人員,他們更看重姓,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媯、姚、姞,也有另一種說法,在這就不提了,這些姓氏是區分是否為華夏方國的重要標準,而且對於國君來說,他們繼位後就只能用姓,不能再用氏。
氏是讓卿大夫用的,因為一個國家中,許多卿大夫都是同一個姓,這樣就不能區分誰是誰,而且他們還與國君一個姓,對於國君來說,這有可能觸犯到他們,所以卿大夫會用氏來區分,不同的氏來源於國名或者封地名等,就比如衛鞅,管仲的管氏。氏還有另一種特殊來源,比如晉國曾經經歷過“曲沃代翼”和屠戮公子的內亂,一時間“晉無公室”。
氏可以被改變,但是姓是不能改的,比如魏國王室的氏就是“魏”,他們的始祖是畢萬,曾經因為立下功被封於被滅掉的魏國地盤上,所以他們便將自己的氏改為魏。還有原國的原氏,原國被晉國滅掉後,從原氏中分出了一支荀氏,此後活躍在晉國,另外原國被滅後,這塊地被封給先軫,此人又將自己的氏改為“原”。
貴族階級的姓氏如此麻煩講究,可平民的姓氏就來得很隨便了,他們經常會用職業作為名字前的標識,有些世代為樂手的家庭的氏為“師”,因為先秦時期的“師”是指樂手,那麼一些沒有職業的平民就沒有姓氏了嗎?不是的,他們也有,只不過是沒有被記錄下來,只有奴隸才是沒有姓氏的。
先秦的男女進行嫁娶之事的時候,會注意到“同姓不婚”,很有可能出現平時所稱的“氏”是不同的,但一說到姓,原來都是一家人的尷尬,所以這樣的規矩也符合近親不通婚的原則,即便是遠親,也需要避免。
不止是王公貴族,平民百姓也需要注意到這一點,先秦時的平民還是都有各自的姓氏,因為先秦社會是從氏族社會發展來的,所以許多平民都保留著自己的姓氏,政治地位都很高,他們是“國人”,每當國家面臨危難之時,他們也會作為國家的軍事屏障,所以平民也是有宗族的,同宗族的人平時都會生活在一起,這樣他們的姓氏也是有源遠的。
直到西漢,姓氏都是很複雜的,對氏的來源的記載都很詳細,淵源已久。我們現在的性命就很簡單了,姓+名,這並非是說姓氏統一了,而是以前的“氏”都改成了現在的“姓”,原先的上古八大姓中也就只有姜和姚流傳較廣了,流傳下來的上古姓很有可能是後來改回去的,或者是以姓為氏做紀念,可現在的百家姓多種多樣,這些都是從“氏”來的。一些諸侯國被滅後,公室就成為了平民,他們以故國國名為氏,比如周朝被滅後,周的公室都稱為周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