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的幽州地區,主要在今天的河北的北部,同時也包括北京、天津以及遼寧一部分地區。幽州,自古民風剽悍,到了唐朝時期也是如此,用“自古燕趙多俠客”來形容唐朝時的幽州一點不為過。且唐朝時,幽州的地理位置重要性更加凸顯。唐朝以前,中國古代一直以西北作為戰略防禦中心,而唐朝以後,國家的戰略中心開始慢慢的轉移到了東北地區,作為戰略支點的幽州一直承擔著保護著唐朝人民免遭外族侵擾的前沿陣地。唐玄宗時期,胡人安祿山及史思明發動著名的安史之亂,叛亂給朝廷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傷害。而安祿山和史思明實際上就是在幽州起家的。安史之亂以後,幽州鎮成為河朔三鎮之一,政治高度自治,節度使父死子繼,財稅獨立。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土壤才能培養出這樣的一群驕兵悍將呢?
幽州地區
一、幽州地區在唐朝時的行政劃分
唐朝在建國之初的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就對幽州進行管理,唐朝建國之初,對戰略要地設定總管府,如在安南設立安南總管府。幽州,地位更加更要,其北面面臨著當時東突厥的威脅,因此在武德元年就設立了幽州總管府。
武德元年,改為幽州總管府,管幽、易、平、檀、燕、北燕、營、遼等八州。幽州領薊、良鄉、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等八縣——《舊唐書.地理志》
到了武德七年,國家把總管府設立為都督府,幽州總管府成為幽州大都督府,在都督府中屬於最高級別。
需要說明的是,幽州都督府在唐朝時所轄的地域隨著時間的不同也有一些區別的。如在武德九年,幽州都督府管理幽、易、景、瀛、東鹽、滄、蒲、蠡、北義、燕、營、遼、平、檀、玄、北燕等十七州。而到了貞觀元年,則廢玄州,以漁陽、潞二縣來屬,做了一部分微調。幽州都督府在設立之初的目的是防止遊牧民族入侵,當邊境太平之時,這種自主權比較大的機構就將被刪減。當邊境遇到危機時,都督府的級別就會升高。例如唐太宗四年,唐朝消滅了東突厥,北部進入一段較長時間的和平時期,幽州都督府被削減為幽、易、燕、北燕、平、檀等六州。這樣的調整在安史之亂以前,時有發生。雖然幽州都督府的行政劃分時有變化,但都是以幽州為基礎,幽州為主體的地位從未動搖。
唐玄宗時期,由於府兵制的瓦解,邊疆地區兵力不足,為了區域安全,朝廷決定進行募兵制度,並設立節度使來管理募兵。在這個大環境下轄,幽州節度使在開元年間應運而生。幽州節度使並未代替幽州都督府。在玄宗時期,幽州都督府一直和幽州節度使並存。到了天寶年間,幽州節度使被改稱為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就曾擔任過此職位,並在擔任此職位時發動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以後,范陽節度使被改回到幽州節度使,也可稱作盧龍節度使(盧龍軍節度使)。幽州經過短期混亂之後恢復正常,轄地變化不大。雖然總體變化不大,但是有三次事件險些對幽州鎮產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發生在唐德宗時期,朝廷派大軍攻伐承德軍閥李惟嶽,最終李惟嶽兵敗自殺,承德鎮隨即被肢解。時任幽州節度使的朱滔被封了兩州。不過最終因為分配不均,引發戰亂。這場戰亂也間接性的導致涇原兵變的發生。第二次發生在唐憲宗時期,時任幽州節度使的劉濟奉命討伐承德節度使王承宗,並攻下大片土地,可惜當時憲宗朝廷因為種種外在原因不得不罷兵議和。第三次發生在唐穆宗繼位之初,時任幽州節度使的劉總將幽州獻給穆總朝廷,並建議肢解幽州。只可惜朝廷並未完全按照劉總的建議進行肢解,又加上用人失策,最終導致幽州鎮軍隊譁變,繼而繼續實行這種半獨立的情況。
二、幽州的民族構成及政策
唐朝時幽州地區民族複雜,除了漢族以外,還有三種民族勢力夾雜其中。在筆者看來,安史之亂以及後來的河朔三鎮問題,根源上都是唐朝沒有處理好幽州當地民族問題的延伸。下面筆者將總結一下幽州地區的民族構成及唐朝當局的在民族問題上的政策。
1、突厥族
貞觀四年以前,幽州主要抵擋來自東突厥的威脅。到了貞觀四年,唐太宗李世民派遣手下大將李靖奇襲東突厥,此戰大獲全勝,東突厥頡利可汗被抓獲,東突厥宣告滅亡。東突厥滅亡後,唐朝高層對如何安置東突厥的部眾產生了分歧,大多數朝臣都希望把東突厥部眾安置在草原,少數認為應該把他們留在唐朝內地。最終,唐太宗李世民力排眾議,把東突厥部落安排到了幽州等地。這裡的突厥部眾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定規模,安祿山的母親就是突厥巫師。
2、契丹族、奚族、靺鞨族、回鶻等
契丹族,是中國北方一古老民族,契丹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源於匈奴,另一種說法是源於東胡。奚族則是契丹的一分支,後脫離契丹。契丹和奚族也是不斷內附。他們大部分都被設立在幽州境內及幽州所屬的營州境內。靺鞨是女真族的前身,古代一直在東北部繁衍生息。唐朝時,靺鞨族開始逐漸南遷幽州,唐朝幽州最早的羈縻州——燕州,就是為靺鞨族部落所設立。回鶻前身為回紇,此民族一向善於經商,曾幫助唐朝平叛。回鶻衰落後,一部開始向唐朝遷移。
3、羈縻州以及僑置政策
唐朝在處理幽州的乃至全國都有自己的一套政策——羈縻州政策。所謂的羈縻州,就是由朝廷任命部落首領任州、縣長官。雖然名義上為唐朝州、縣,但是實際上自由度極高,且賦稅大多隻是正州(唐朝正式管理的州)的一半,有些甚至只需象徵性的上交些土特產即可。
此外,羈縻州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稱為為部落羈縻州:這種羈縻州多為原部落組成。另外一種則稱為“入內僑置羈縻州”。僑置,起源於東晉永嘉南渡,意思是在僑人集中地區,暫時設立原籍貫州縣。少數民族不斷進入到幽州後,唐朝政府把這些人按照民族設定其原州縣進行羈縻統治。這種形式也被稱為僑置羈縻州。例如,靺鞨族所領的燕州,是幽州都督府境內第一個被僑置的羈縻州。
燕州,隋遼西郡,寄治於營州。武德元年,改為燕州總管府...六年,自營州南遷,寄治於幽州城內。貞觀元年,廢都督府...——《舊唐書》
可見,朝廷把少數民族歸為羈縻州後,使其暫時安置到唐朝內部州縣。久而久之,很多僑置羈縻州慢慢成為了唐朝的正州。
綜上所述,可知幽州的地理位置重要,民族成分複雜,且大多是來自草原驍勇善戰的牧民等。如果朝廷派遣管理當地的大臣得力,幽州人民可以安穩無憂;一旦大臣昏庸或者另有所圖,幽州即可爆發驚人的戰鬥力,完全是一部可怕的戰爭機器。
三、幽州在唐朝各階段的狀態
隨著唐朝國策的隨時調整以及幽州內部的原因(如民族問題),幽州在唐朝各個時期的表現並不相同。
初唐時期,幽州都督府總體平穩
唐朝立國之初,在河北存在著竇建德的割據勢力,當時在幽州主政的是軍閥羅藝,此時唐朝在幽州的影響力並不大。武德三年,羅藝歸順唐朝。武德四年,唐太宗李世民活捉竇建德。隨後又消滅劉黑闥,幽州擺脫了隋末群雄逐鹿的影響。此時管理幽州的為幽州都督府。
國內局勢穩定,但來自草原的威脅一直存在。當時北方草原的霸主是號稱“控弦百萬”的東突厥,與幽州都督府相鄰的為契丹族以及系族,此時都是東突厥的附屬部落,他們始終威脅著幽州的安全。到了貞觀四年,李世民消滅東突厥,此後帝國的北部迎來近四十餘年的和平。幽州都督府的級別也被相應下調。
此時,唐帝國面臨的威脅從之前的東突厥變成了高句麗。唐太宗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大軍集結到營州,準備進入高句麗。此刻的幽州地區成為了征討高句麗的前沿陣地,戰略位置重要。
唐高宗滅亡高句麗後,幽州外部環境平穩,但是此時民族矛盾開始顯現。在武則天稱帝時,就發生了契丹族李盡忠叛亂。叛亂影響嚴重,李盡忠部不但擊敗了多支唐朝部隊,並剿的幽州雞犬不寧。隨著府兵制的衰敗以及武則天瘋狂清洗武將,唐軍開始在戰場上難以支撐。最後靠著復國的東突厥的幫助才擺平這場叛亂。
府兵制衰敗,節度使的設立
唐玄宗開始,幽州地區變得更加複雜。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契丹部落首領可突幹在開元年間與唐朝的征戰。最終被唐朝節度使張守珪所擊敗。也正是因為此時邊境的戰事蜂起以及府兵制的衰敗,唐朝開始在邊境大量設定節度使。幽州節度使統兵相較於其他節度使來說人數最多,共管兵九萬一千四百人。此時的幽州節度使只是單純的管理軍隊,其餘事務還是由其餘部門進行管理。同時,幽州都督府繼續存在。有時,為了使節度使權力更大朝廷會授予節度使兼地方都督府長史的職位。例如張守珪,除了任河北節度副大使之外還被任命為幽州都督府長史以及營州都督,屬於軍事民政一把抓。
在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應該就是范陽節度使(原幽州節度使)的安祿山。此人奸詐狡黠,長期在幽州地區活動。後期為唐朝服務,他和他的死黨史思明利用幽州地區民族複雜的特點,不斷離間唐朝和少數民族的關係,殺良冒功,最終激起邊境人民的憤怒。且當時的唐玄宗好大喜功,因此加強安祿山權力。事實證明,安祿山的策略顯然成功了,公元755年,安祿山率領15萬胡漢聯軍浩浩蕩蕩的向長安進發,對歷史意義深遠的安史之亂至此爆發。
安史之亂後幽州與唐中央朝廷的博弈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代宗朝廷難以徹底剿滅安史餘黨,因此把一些在河北道任命安史降將任命為節度使。安史之亂後第一任幽州節度使為李懷仙。唐朝賜予李懷仙的職位是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幽州、盧龍軍節度使。可見,此時朝廷對安史降將是放權的。唐將僕固懷恩叛亂後,李懷仙等安史降將趁機招回逃散士卒,努力訓練隊伍,私設文武官吏,賦稅據為私有,最終掌握擁有稱霸一方的資本。
接下來的幽州比較混亂,先是李懷仙被朱希彩所殺,接下來朱希彩被部將所殺,眾將推選朱泚為幽州節度使。可見,此時幽州節度使的人選與軍中的名望有著直接的關係。
到了唐德宗時期,幽州節度使朱滔幫助朝廷攻打承德節度使李惟嶽。看似幽州節度使朱滔支援朝廷,但是這其實是一場類似於春秋諸侯一般的兼併戰。當朱滔對朝廷的分封感到不滿後,立刻反水,與朝廷交惡。可見,從李懷仙到朱滔,幽州節度使的繼承要麼自立,要麼推舉。上任的節度使都是奉行以本鎮的利益為上,輕視朝廷政策。
幽州與唐朝良性互動,對外抵抗外族,對內牽制藩鎮
四處碰壁的朱滔病死後,劉怦、劉濟、劉總祖孫三人相繼繼任節度使之位。幽州節度使開始出現父死子繼的情況。到了劉怦之子劉濟在任時,對待朝廷態度相當恭敬。且不斷向朝廷進奉“羨餘”。對內,幽州節度使劉濟與朝廷步調相當一致,唐憲宗元和四年,唐朝討伐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當時“諸軍未進,濟獨帥三軍擊破之,生擒三百餘人,斬首千餘級...”對外,劉濟也是積極防備外族入侵,為幽州帶來安定的生活。到了劉濟之子劉總繼任幽州節度使後,更是帶頭肢解幽州鎮,自己去出家做和尚,可謂對唐朝忠心耿耿。既然幽州鎮此時如此恭順,唐朝也是對幽州節度使們不吝賞賜,這期間唐朝中央政府對幽州劉氏祖孫不斷的加官進爵。
唐穆宗時期的藩鎮示意圖
幽州似乎與唐朝脫了節
劉總分割幽州後,朝廷派遣張弘靖任幽州、盧龍節度使。但習慣了在太平地區的張弘靖似乎很不適應幽州的情況。自己的行動與幽州市民完全脫節,最終搞得失去人心被驅逐。“張弘靖事件”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張弘靖在河東任節度使之時,河東祥和太平。那麼為何到了幽州如此大失人心呢?一個很重要得原因就是此時的幽州已經和唐朝脫了節,雙方很難達成步調一致。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張弘靖的被驅逐事件有其必然性。因為此時的幽州和唐朝的關係已經“二元化”。河朔三鎮長期割據也並不是謀個軍閥的個人慾望,更代表著整個河朔地區的民心。
唐朝中後期與幽州的關係
唐朝中後期幽州的情況可以分為三點:
1、防禦外患
唐朝中後期,唐朝主要開始預防可能發生回鶻的侵擾。幽州與回鶻接壤,不但站在第一線,而且也可以為唐朝獲取大量情報。
李德裕奏:“據幽州奏事官言:知回鶻上下離心......”——《資治通鑑》大中元年二月,加盧龍節度使張仲武同平章事,賞其屢破回鶻也——《資治通鑑》
2、重視唐中央冊封
唐朝的任命,對幽州節度使極其重要,唐朝政府如果長期不對幽州節度使進行冊封,幽州就會發生軍亂。可見,唐朝此時在幽州地區還是有著一定的影響力的。
河朔事勢......若置之數月不問,必自生變——《資治通鑑》
3、節度使與軍隊的關係微妙
幽州地區的節度使,如果不能服眾,則容易遭至軍隊的譁變驅逐或者殺害。如之前提到的張弘靖。以及武宗朝的節度使元忠。可見軍心的得失對此時的幽州節度使地位是否穩固十分重要。換句話說,節度使有時只是軍人勢力的代表人,而並不能完全的操縱這股勢力。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幽州的的問題以及唐朝中後期叛亂藩鎮的問題是一個區域性、系統性的問題,而不僅僅取決於一個有野心的軍事獨夫的武裝叛亂那麼簡單。
總結
唐朝的幽州,對於唐朝十分重要。對於整個中華史來說,則更加重要。幽州的存在,可以很好的避免中華民族遭受外族的入侵。而唐朝安史之亂到明朝統一,可以說幽州地區都是不斷在完成民族融合,這種融合對於我們的民族來說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