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使用工具的時間已經具有一百多萬年的歷史,從最初原始社會開始,人類就已經學會了使用石頭打磨成工具使用,有石斧、石槍等。這個期間,人類沒有任何冶煉金屬的技術,只能以石器作為使用工具進行捕獵,直到中國原始部落首領黃帝開始,為了爭奪部落首領的位置,各個部落發動戰爭,而後人類學會了冶煉青銅器,金屬武器第一次登入歷史舞臺。
隨著時間推移,中國進入第一次大分裂時期——春秋戰國,春秋初期,各諸侯相互吞併,導致諸侯勢力過大,周朝天子式微,為了獲得戰爭的勝利,人類學會了冶煉鐵,相比青銅器而言,鐵的硬度更大,更具備殺傷力。
一、鐵器在古代的主要作用從冶鐵技術被髮明後,鐵器在中國古代的使用可以說是最多的一種金屬。春秋初期,鐵器主要作用是用作武器製作,因為諸侯勢力紛爭,除了兵力,最重要的就是武器,鐵製武器明顯比青銅武器更加有利,再加上鐵的冶煉技術剛被髮明,還不夠成熟,不能大量生產,所以這個時期鐵主要作用只是製作武器。
到了秦朝,在秦國一統天下之後,對各種制度做出改革,其中包括承認土地私有,所以比起春秋時期的奴隸制,這個時期普通百姓也能擁有土地。因為土地制的進步,也就有了更多的農民,但問題隨之而來,耕種土地的器具不過關,效率極其底下,甚至連土地交稅的作物都沒有。
這樣的情況下,鐵器開始慢慢步入農耕中,因為相對春秋時期冶鐵技術更加成熟,所以有多餘的鐵用來製作農具,所以這個時期,農具已經開始出現鐵製的了,比如鐵犁、鐵鋤等等。
二、鐵器在黑龍江下游少數民族中的應用的歷史變革
上述鐵器的發展歷程都是以漢族而言,當時中原是中國的最中心,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都以中原最為發達。而黑龍江的地理位置相對而言太過偏僻,冶鐵技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傳入黑龍江少數民族內,所以在那段時間沒黑龍江少數名族沒有鐵器可以使用,導致產力偏低。
除了外界原因,也有一部分黑龍江少數民族自身的原因,因為黑龍江的地理位置,他們的森林偏多,所以木材資源非常豐富。相對而言,由於黑龍江的地理位置,幾乎沒有哪一方勢力想要去征服黑龍江,因為沒有任何利益可以。
沒有戰爭的名族,對於鐵器的需求本身就比戰爭中的名族少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容器用木頭製成、農具用木頭製成、甚至是廚具都以木頭而制。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黑龍江少數民族因為沒有鐵器流入,但是有需要釣魚,便以木頭製成魚鉤,雖然沒有鐵鉤好用,卻也能釣到魚。
在這種情況下,木器基本能滿足他們所有的生活需求,所以黑龍江少數民族沒有強行要去獲得冶鐵技術,或者說獲得鐵器。
直到金代的繁盛,鐵器來少量流入黑龍江下游,但是並沒有冶鐵技術,僅僅是鐵器製品的流入,考古發現黑龍江下游很多遼金時期的鐵製炊具和鐵製農耕器具。但是隨著金的覆滅,鐵器輸入渠道沒了,黑龍江下游少數民族又不會自己冶鐵,因此又有很長一段時間時間沒有鐵器使用。
三、鐵器在赫哲族的應用赫哲族是黑龍江下游少數民族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個,與其他黑龍江下游少數民族一樣,赫哲族也是長期處於沒有鐵製工具的時代。除了金遼這一段時間,有段時間內少量鐵器流入赫哲族,直到清朝實行“貢貂賞烏林”的政策開始,赫哲族才有了大量鐵器的流入。
據《赫哲族簡史》有據可考的一段記載:“賞烏林”一事,原由寧古塔辦理,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移至三姓辦理。其他朝代對於黑龍江地區可以說放任的狀態,因為這片地區沒做任何值得爭奪的資源,我沒有任何戰略意義。
清朝一改其他朝代的做法,清朝政府在東北三省設立專門機構,管轄著黑龍江下游以及松花江地區,且對原地區百姓編入戶籍,也就是承認他們所屬清朝清朝統治範圍。入戶籍者只需要每戶人家“歲納貂皮一張”,這就是商烏林的由來。這一政策除了承認了黑龍江地區所有範圍,也建立了赫哲族與清朝中原地區的交流,鐵器也就是通過商業運轉從而大量流入赫哲族。
曾有言,有人的地方就是商人能到的地方,原本赫哲族屬於朝廷不管轄範圍,所以很少有商人願意冒險去赫哲族交易,但是賞烏林政策下來之後,赫哲族被承認了社會地位,商人便開始發掘其中商機。
赫哲族具有大量木材資源,同時他們缺少鐵器,這正是商人發現的商機。由於人口流動,不僅僅是商品的流動,更是文化的交流,在這樣的制度下,赫哲族學會了簡單的冶鐵技術。據《赫哲族簡史》記載,經過一段時間的文化交流後,赫哲族能參考成型的鐵製品,然後利用廢棄或者不用的鐵料來製成自己想要的鐵器。
原本赫哲族全是木製漁具,在約會鐵器製作技術後,漁具已經開始像鐵器發展,尤其是魚鉤,原本木製魚鉤釣魚很不易,直到鐵鉤的出現,赫哲族發展了鐵製品的優勢。
經過一段時間後,赫哲族的冶鐵以及制鐵器的技術成熟,基本上農具、炊具、生活用品都用上了鐵製品。如婦女所用的“剪刀、繡花針”,男子所用的“犁、鋤頭”等等,這也標誌著赫哲族幾千年“無鐵”的時代終於結束。
參考文獻:
《赫哲族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