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從來不是一個尚武的朝代,“佑文”制度讓文官迎來了美好的春天,睿智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設計了完美的執政藍圖,基本理念就是,永遠不讓“黃埔加身”的事出現在自己下屬這批武官身上,從此,武官等級地位相較於文官,基本上是永無出頭之日。
同時,宋太祖借鑑唐朝衰亡的前車之鑑,將精兵強將都用來包圍京城,而將老弱病殘調遣到邊關戎邊。因為唐朝就是被安祿山這位戎邊大將的反叛讓唐玄宗手足無措,最後,變成了五代十國之亂。
武將、軍隊,這些在宋朝統治者心目中是特別敏感的問題。
所以,真正到戰爭發生時,武將發揮的作用有限,經常吃敗仗也是家常便飯。
今天我們來深究一下宋朝的士兵戰鬥力怎麼樣?他們是怎樣招募的?
在歷史軍事研究中,常常有這麼一句評語。
什麼評語?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上最富庶的朝代,但是宋朝的募兵制度卻是中國曆朝歷代甚至全世界最差的。
沒有之一!
為什麼募兵制最差?
這當然先要從社會背景分析。
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無疑是一次沒有刀光劍影的權力鬥爭,兵不血刃罷免了武將們的兵權。
但是,宋太祖也付出了代價,這個代價就是分封給這些武將們大批土地。
土地都給皇帝做人情了,這些土地上的農民自然而然就成了佃農,淪為這些莊園主打工的奴隸。但是由於這些農民雖然沒有了土地,田產卻在戶籍上沒有登出,所以,徭役賦稅還是要按規定出錢出力。
最後,逼得這些農民無法生存,只好四處逃亡。
這些破產的農民統一的稱號叫“浮客”。
別小看這些“浮客”,在宋朝連綿不斷的起義中,這些浮客從來都是起義軍和政府軍爭奪的主要兵源。
當然,在爭奪兵源的鬥爭中,政府軍永遠佔有優勢,不像起義軍,屬於歸屬感不強,安全感不強的隊伍。
大量“浮客”進入了政府軍,別以為政府排斥“浮客”,其實不然,當時的宋朝統治者對這些“浮客”抱著極其歡迎的態度,因為這些“浮客”是社會上極不安定的因素。
所以,“浮客”都被招募來當兵了。
這完全是“養兵”之策,結果是兵越招越多,國家財政壓力越來越大。
在宋朝,最精銳部隊是禁軍,是軍事力量的支柱。它的主要來源就是浮客,宋代統治者意圖很清楚,到處招募浮客,一方面可以解決饑民吃飯問題,一方面,能消弭農民中的反抗力量,免得他們鋌而走險。
宋朝統治者如意算盤是符合邏輯的,在荒年,把青年饑民都放在軍隊裡,其他老弱病殘就是要造反,也翻不起大浪,更不會產生叢集效應。
宋代初年,禁軍不過20多萬,到了宋仁宗時禁軍達到82萬,根據宋代“守內虛外”的原則,邊防只駐守少量兵力,大部分兵力都駐守在首都和諸州的要衝地區,以防武人叛亂。
這樣一支完全沒有戰鬥力,加之統治者內心的危險感,能打仗的武將都被解除兵權,還有不靠譜的“養兵”政策,這些都是導致宋朝在與少數民族的戰爭中,只有捱打份兒的主要原因。
但是實事求是地說,宋朝能夠維繫320年曆史,成為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朝代之一,與其崇文抑武是有很大關係的。
“文人治國”從來都是與民主銜接的一項統治制度,無論是在封建王朝,還是在今朝,和平總是偏重於文官治國,一旦權力的天秤偏向於武將一邊,對和平是不利的。
研究宋朝的歷史,永遠要辯證看其兩端,正因為其士大夫政權的制約,才讓這個國家成為中國曆朝歷代少有的民主朝代。
衰亡是其規律,存在卻是合理,長期的存在足以證明其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