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曾經同為反法西斯盟友的蘇聯和美國開始進入到一種全新的敵對狀態當中,這種對抗雖然不是以戰爭的形式,但和戰爭一樣存在明確的敵我雙方關係,因此又被稱作“冷戰”。

冷戰對世界的影響很大,它持續了40多年,並直接影響到了今天的世界格局。從對冷戰爆發原因的梳理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國政治競爭、美國霸權的戰略考慮等因素,這從歷史和現實意義上都非常重要。那麼冷戰究竟是怎麼爆發的呢?

在美國學界,對冷戰爆發的成因非常重視,並且大體存在三類看法。主流正統派認為是蘇聯挑起的;修正派認為是美國挑起的;後修正派則認為冷戰是在美蘇雙方的互動中爆發的。我們無需糾結這三種看法孰對孰錯,而是需要從更深的歷史背景層面去剖析冷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蘇聯方面需要拉開與西方距離

事實上,冷戰之所以會出現,和美蘇兩個方面都有很大的關係,這兩個國家都存在挑動冷戰對抗的需求,戰時的盟友關係對雙方內部都造成了極不舒服的感覺,促使他們迫切需要退一步建立某種對立。從蘇聯方面來看,由於他們推行的是著重發展重工業,造成普通民眾生活水平較低,但是在嚴格的封閉環境下,這並不會影響到整體的平穩。但是衛國戰爭時期,幾百萬蘇軍在反攻德國的行動中打出了國門,很快就發現到外部世界的生活水平情況,並且越往西打,這種差異也就越明顯,因此許多士兵在寄回家的信件中都提到了這種反差。蘇軍政治部門曾拆獲大量士兵信件,得悉一些戰士對比國內外政治生活後所產生的思想情緒,曾專門給蘇聯國內寫了報告。

1945年2月6日,蘇軍總政治部在一次會議上,將當時蘇軍中瀰漫的這種情緒類比於“十二月黨人思潮”。所謂“十二月黨人”是指當時沙俄擊敗拿破崙之後,曾在巴黎駐軍,結果這批佔領軍中反而受到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回國以後想要推翻沙皇統治,這些人就被稱作“十二月黨人”。蘇軍政治部以此來比喻蘇軍當中的這種苗頭,其嚴厲程度可見一斑。當時戰爭還在進行當中,甚至距離攻克柏林還有3個月的時間,由此就可以理解蘇聯必將在戰後通過一股外部壓力來重新整肅內部結構。當幾百萬蘇軍復員後,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和斯維爾德洛夫等城市破獲的大量青年社團“案件”或多或少的反應出當時蘇聯內部期望改革的願望和情緒。

不僅如此,隨著戰事的推進,蘇聯在戰爭結束時已經解放和控制住了歐洲大片區域,這些地區大多由蘇聯主導戰後重建,確立了一系列親蘇政權,同美英控制的西歐存在較大的利益和價值觀衝突。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拉開與美國的距離就不單單是為了穩固自身內部結構,同時也能擴充套件和搭建一套屬於自己的國際體系和秩序,從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出更大的影響力。

美國方面傾向於遏制蘇聯

蘇聯方面有拉開與西方、特別是美國距離的需求,美國的情況也是一樣的。早在二戰進行期間,美國就曾嘗試與包括英國(前任世界霸主)、蘇聯(戰後主要對手)在內的其他國家共同協商構築了包括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在內的戰後世界新秩序。但在此過程中,美國發現蘇聯不論是政治還是經濟上,都是一個與西方完全異質的存在,想要將其囊括在內非常艱難。曾有人認為羅斯福在拉攏蘇聯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也正是因為他的去世才造成了美蘇矛盾的激化。但事實上,在羅斯福本人去世前幾周,他曾說過斯大林基本上違反了對他的所有承諾。正因如此,到了杜魯門總統時期乾脆將放棄了拉攏蘇聯的行動。

如果美國想要繼續嘗試將蘇聯拉進自己設計的體系秩序中,就必須做出妥協,自己所獲得的實惠將要大打折扣;如果想要保證自己推行的戰後秩序規則的完整性,必定需要和蘇聯決裂。權衡再三,美國最終選擇了後者,這裡就需要提及一位關鍵人物,他的名字叫做喬治·凱南,是時任美國駐蘇聯使館的外交官。由於對蘇聯社會的了解,他於1946年6月曾給國內寫了一封長達8000字的電報,首次將蘇美兩國的意識形態差異放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並認為蘇聯是具有擴張性的。為此,喬治·凱南提出了“美國不要和蘇聯打仗,而是要實行一種遏制戰略”,想要以此將蘇聯的影響力限制在它在二戰中拓展出來的勢力範圍之內。與此同時,美國還要將自己設計構築的國際體系建設的非常穩固、強大,以此來拖垮蘇聯。

這裡就需要提及一個關鍵人物,喬治·凱南,這個名字在美國外交史上的地位太重要了。凱南當時是美國駐蘇聯使館的外交官,1946年6月,他給國內寫了一封8000字的長電報。一封電報寫8000字,這本身就很特殊了,而長電報的內容更加特殊。他第一次把意識形態差異放到了一個特別高的位置,說蘇聯的意識形態和美國完全不一樣,它是要不斷擴張的。那麼美國應該怎麼應對這種擴張,凱南說美國不要和蘇聯打仗,而是要實行一種遏制戰略,把蘇聯的影響限制在它自己的勢力範圍裡面,同時把美國建立的國際體系建設的非常穩固、非常強大,這樣的話蘇聯遲早會垮。對於美國政府來說,這份電報可真是起到了統一思想的作用,很快美國的選擇就清晰化了。那就是和蘇聯決裂,然後利用決裂帶來的自由度專心整固自己的陣營。

喬治·凱恩的意見在美國快速傳播,很快就起到了統一思想的作用。1947年,喬治·凱南以“X”的署名在美國《外交事務》上發表文章《蘇聯行為的根源》,該文明確提出美國要使用“抵抗力量”,對蘇聯的擴張傾向進行長期、耐心、堅定與警覺的“遏制”。文中所提出的“遏制”蘇聯的主張,被普遍認為是美國對蘇戰略的思想基礎。從此一直到冷戰結束,美國對蘇戰略,乃至整個大戰略都被稱為“遏制戰略”,凱南本人也因此獲得了“遏制之父”的稱號。

不僅如此,由於二戰太過慘烈,將這個歐洲變成廢墟,這促使工人主義運動和思潮在戰後中西歐廣泛傳播。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陷入重創之中,當戰後蘇聯駐軍抵達中歐之後,對這些國家的局勢造成了相當程度的影響。因此,拉開和蘇聯的距離,確保西歐國家向美國靠攏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從這一點考慮,美國也無法與蘇聯繼續保持緊密關係了。

冷戰對美國的促進效果

冷戰的爆發符合美蘇雙方的需求,但對美國的好處更大。通常來說對抗意味著消耗,是不利於國家發展的,但與蘇聯的全方位對抗卻為美國提供了一種絕佳的外部壓力。當時的蘇聯國力比美國稍弱,這樣的敵人所產生的壓力並不會過度消耗美國的底蘊、損害美國的長遠發展,反而有利於進一步將潛力激發出來。

比如科技方面,美國就在冷戰美蘇競賽的大背景下,在國家層面用跨學科的方式組織其科技力量,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投入。諸如載人航天、網際網路資訊等技術都是美國在冷戰時期研發出來的。而在國際體系的設計上,美國的規則也要優越於蘇聯,冷戰期間追隨美國的國家要遠遠多於追隨蘇聯的國家。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美國當時所設計的聯合國和佈雷頓森林體系雖然更有利於自己,但也能讓其他國家看到實惠。地緣政治方面,由於冷戰的存在,西歐國家必須與美國保持緊密的關係,以防範蘇聯的威脅。當美國和盟國發生利益衝突是,在冷戰的壓力下迫使他們理性地處理問題,矛盾再大也是次要矛盾了。實際上,中美之所以成功建交,一定程度上也是源於冷戰的時代背景。

綜上所述,冷戰爆發的原因在於美蘇雙方均存在價值觀、地緣政治等層面的需求,雙方都迫切需要拉開距離,並建立一個對立面以穩固自身社會結構,同時爭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由於美國實力的優勢和主導的體系設計,它所主導的戰後國際秩序就好像一個大系統,通過冷戰這種低烈度的競爭給它提供源源不斷的外在動力,促使內部各個部分在一個明確目標面前保持緊密合作,共同將這個大系統維持下去。所以冷戰對於美國的超級大國演化至關重要。

然而,也正是從冷戰開始,美國的發展就一直需要一個外部對手,以為自己指出一個清晰的目標和抓手,從而將國內社會動員起來,將盟友體系策動起來。如此以來,一旦美國的國家實力在世界上不再佔據絕對優勢,就必將出現新的隱患。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太平天國是曾國藩滅掉的嗎?其實,曾國藩只是摘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