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

范蠡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早年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兩人因不滿當時楚國“非貴族不得入仕”的政策而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范蠡最初在越國當大夫,已經是很大的官了。他後來幫助越王勾踐復國之後,又成了上將軍,級別又高了一大截。但范蠡頭腦很醒醒,他看出了“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於是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主動從越國辭官逃走

范蠡化名為鴟夷子皮,到了齊國經商,不久就發了大財。他把賺到的錢分給親戚朋友和周圍的老百姓,又轉到另外一個地方繼續做生意。他三次經商成鉅富,又三散家財。天下人皆知范蠡有經商的天才,把他叫做“陶朱公”,尊他為商人的祖師爺。

范蠡做生意,不像當代的官商,一邊當官一邊經商。這邊當著書記,那邊兼著董事長;這邊拿著國家的奉祿,那邊吃著乾股的紅利。范蠡也不像當代的隱形官商,當官是明的,經商是暗的,經商時借用兒子或妻子或別的什麼人的名字,濫用的是自己手中的權力,銀子卻是一分不少地進賬。范蠡是辭了官職之後,方才去經商的,與原來的越國官場沒有任何關聯,也與當下的齊國官場沒有任何聯絡。他是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發家致富的。

勾踐

范蠡帶領老婆和三個兒子在齊國“父子治產”、“耕於海畔,苦身戮力”,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而“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以至於“齊人聞其賢,以為相”;至陶經商,則是“居無何,則致貲累鉅萬”。萬萬即為億。范蠡資產既已上億,“陶朱公”的鉅富和名號廣為天下所知。現在有的人對他產生誤解,以為他上億財產是當官得來的,甚至有些官商竟以為陶朱公是自己的祖師爺。

但范蠡不是官商,更不是官商的祖師爺。他之成為鉅富鉅商,自有軌跡可循。

范蠡最初由越至齊,曾帶“輕寶珠玉”,“懷其重寶”,這都是他發家的資本。但他還有更寶貴的“資本”: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不僅磨練了他吃苦耐勞的毅力和意志,也使他積累了經營產業的經驗。所以,范蠡至齊後,“耕於海畔,苦身戮力”,懂得整體規劃,合理經營,於是,“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實也不足為奇。

范蠡在越國時,曾以“經濟學家”計然為師,“卑身事之”,學到不少東西,有陰陽之道,治國之道,也有經商之道。例如,“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幾近乎現在說的供求關係和價值規律;“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說的又是農與商的互利共贏,這都可由《範子計然》(有魯迅的輯錄本)一書為證;《範子計然》下卷專記各種物產的產地、價格及其上品的特徵,可知他曾做過大量的市場調查,如是,范蠡既有理論裝備,又是實際調查,還選定了居“天下之中”的定陶作為“交易有無之路通”,於是“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如此“好謀而成”的商人,“居無何,則致貲累鉅萬”。

范蠡是個有智慧的人。他當初之所以功成身退,是因為他懂得“大名之下,難以久居”的大道;在“齊人聞其賢,以為相”之時,他又“歸相印,盡散其財”,再次隱名匿姓,悄悄地由齊至陶,是因為他自知“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乃“布衣之極”,不願“久受尊名”的大道。由此可見,范蠡深知貴賤進退之辯證法。現在的官商,有幾個能夠如此不戀官位、權力和金錢呢?

當今有的人因為抬高官商而說范蠡為官商的祖師爺,其實是抬舉了官商。官商是用手中的公權力獲得不正當利益的,他們能與靠真本事做生意的范蠡相比?把范蠡稱作官商祖師爺人要麼是無知,要麼是無恥,根本不入做生意的正道,應該改改自己的“三觀”了。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從25人到28840人,明朝宗室人口暴增帶來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