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著名的虞姬至少應該有三個:作為歷史人物的虞姬,作為藝術形象的虞姬,作為商業招牌的虞姬。唯一能證明她存在過的正史,是司馬遷的《史記》

《史記·項羽本紀》中的相關內容照錄如下:"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這段記錄誕生了三個典故:垓下之圍、四面楚歌、霸王別姬。

發生在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之戰,是以劉邦和項羽為代表的楚漢兩派勢力的最後一戰,也是決定當時中國前途和命運的大決戰。但很顯然,項羽大勢已去。在漢軍的四面楚歌聲中,項羽夜不成寐,於是在帳中飲起了酒。他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佔領了楚地,自己已走進窮途末路。

在這樣生死抉擇而又前景慘淡的時刻,一個女人出現了。她的面目非常模糊,司馬遷說她名字叫虞,那麼她姓什麼呢?不知道。後世又有學者考證她姓虞,那麼她又名什麼呢?也不知道。我們甚至不能確認,這位"美人虞"中的"美人",是指普通意義上的漂亮女人,還是指她在項羽諸妾中的地位。因為按照秦朝後宮的品級制度,美人也是地位較高的嬪妃的稱呼。所以,一個偷懶的辦法,是叫她虞姬-一個姓虞或者叫虞的漂亮女人。

但是,從"常幸從"的描述中,我們可以判斷,虞姬很得項羽寵愛。在如此危急關頭,虞姬還在軍中大帳中陪著項羽,他倆很可能已經到了須臾難離的程度。項羽的對手韓信曾經這樣評價:"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這當然是在貶斥項羽,但項羽這種"婦人之仁"的性格,無疑很討女人歡心。試想想,在那個年代,一個男人能夠尊老愛幼、輕言慢語、噓寒問暖,已經難得。如果他還是一個有本領取天下的英雄豪傑,對女人而言就是完人了。至於項羽小氣,對有功之臣捨不得封爵封地,那是男人的大事,對女人並不重要。她們更注重男人在情感上的關心,而不是物質上的投入。所以,虞姬與項羽的生活應該蠻幸福的。

與虞姬一起出現的還有項羽那匹叫騅的駿馬。騅應該也不是馬的名字,它的本意就是毛色黑白相雜的馬。這是項羽的坐騎,所以"常騎之".

"常幸從"的寵妃虞姬和"常騎之"的BMW騅都到齊了,這分明是今天男人對於香車美女追求的意境,可惜當時的情形是滿擰的。曾經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吟下了那首著名的"垓下歌"

這首歌很有意思,項羽在慨嘆完自己力可拔山、英雄蓋世之後,開始唸叨他的BMW,說它在時運不濟的時候卻不離開主人,之後又自問自答加上一句:"馬兒馬兒,你不離開我拿你怎麼辦!"最後一句突然又冒出:"虞姬虞姬,我又該拿你怎麼辦!"四句歌詞,一句評自己,兩句論BMW,一句說美人。很顯然,講馬是給人聽。項羽的真實意思是說,虞姬你不逃走,就是我這樣的蓋世豪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哪!

項羽將這四句詞反覆唱了好幾遍。虞姬當然明白丈夫的心境。他希望她走,因為他愛她,不想她死;他又不希望她走,因為他愛她,想一起死。於是虞姬開始唱和。

虞姬唱的什麼,《史記》無載。西漢初大臣、楚人陸賈曾撰《楚漢春秋》,應該是比較詳細記載了這段史實,此書在南宋時佚失,今人已不得見。好在唐朝人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引用了《楚漢春秋》中記載的虞姬的和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不管虞姬唱的是不是上面的詞,總之是十分感人。不僅項羽淚流滿面,其手下兵士也都是哽咽一片,不能抬頭。此後,項羽騎上寶駒,率八百子弟開始突圍。這就是史書所記載的"霸王別姬"的全部。

可能司馬遷把虞姬拉進來,是讓她做個陪襯,目的是為烘托項羽俠骨柔情的性格。包括司馬遷在內的歷代史學家、文學家,對於項羽這個人物都是充滿好感的。沒有按照"成者王侯敗者寇"的邏輯,把他打入另類,而是一直尊他為英雄豪傑式的人物。司馬遷雖然在項羽的仇人劉氏王朝當差,卻在《史記》中將項羽列入與劉邦平起平坐的"本紀"篇目,讓他享受帝王待遇,足見他對項羽本人的喜愛。

史學家並不感興趣的虞姬,卻讓文學家找到了靈感。史書中的閒人、配角卻成為文藝作品中的重頭、主角。項羽是一位從容走向失敗的英雄,但在從容中,又飽含對女人的眷戀和不捨;虞姬是一個堅強走向死亡的女人,但在堅強中,又充滿對男人的溫情和柔順。就此,文學家、藝術家開始了各自的想象,創造出了一個個屬於他們自己的虞姬。

據《史記》載,項羽突圍時,並沒有帶著虞姬。那麼,虞姬的結局如何呢?這成為文學家的分內工作。明代甄偉所著的小說《西漢通俗演義》,講的是比較通行的說法:

虞姬請求與項羽一道突圍,即使死也死在一塊。但項羽不同意,他認為虞姬既不會騎馬,也不能打仗,出去是白送死。如果留下成為俘虜,以虞姬的姿色,劉邦肯定不忍殺她。虞姬堅持要同行,並向項羽借劍以扮男裝。項羽將寶劍遞給虞姬。虞姬接劍在手,說:"妾受大王厚恩,無以報大王,願一死,以絕他念。"說罷,橫劍自刎。

將這一文學形象發揚光大的自然是梅蘭芳先生的京劇《霸王別姬》。梅先生的虞姬,不僅溫順善良、哀婉多情,而且雍容華貴、英武果敢。京劇裡的虞姬除了會唱之外,舞蹈和武術功底也十分了得,特別是其"劍舞",已經成為虞姬的定妝照。

虞姬還留下了《虞美人》的詞牌。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南唐李後主那首悽婉哀涼的"春花秋月何時了"了。至於按照史書所記載的這百十來字就開始給虞姬寫傳記的,更不在少數,而且至今不衰。當然,寫出來的到底是誰,可能作者自己也不知道。

對於虞姬到底死在哪,安徽的靈璧縣和百里之外的定遠縣都在爭,兩處各有一個虞姬墓。根據一個人不能死兩次的法律精神,最後折中的解釋是,虞姬不是抹脖子了嗎?所以她身首異處。靈璧埋的是身子,而定遠埋的是腦袋,並且是項羽拎著老婆的腦袋被漢軍趕到這裡之後,親自埋葬的。據說這座墓上還生長一種不知名的草,葉子一出來就是紅色,會無風自動,好似美人翩翩起舞,當地人稱之為"虞美人草"。這樣兩處都有了名人資源。

史書對名人記載不詳的最大好處,是給人以爭搶資源的空間。虞姬的葬身處基本在垓下附近的區域內,但其出生地就眾說紛紜,相差十萬八千里了。有說江蘇吳縣的,有說浙江紹興的。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秦始皇修長城抵抗匈奴 為什麼明朝也要修建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