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說起中國,很多外國友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國美食”,而說起中國美食就不得不提“中國味道”,要說味道哪個排第一?可能各有各的說法,但在李夫子看來“鹽”才是百味之王!試想一下,你可以不吃辣、也可以不吃甜,但如果讓你不吃鹽,你能受得了嗎?那必然是食之無味,難以下嚥啊!

食鹽

更關鍵的是鹽對我們的身體很重要!它不僅僅是重要的調味品,同樣也是維持人體正常運作不可缺少的物質,如果鹽的攝入量不足,那直接就會導致“低鈉綜合症”,輕則頭暈眼花、四肢無力、食慾不振,嚴重的還會引起心臟病和低血壓,所以就連古希臘時期的吟遊詩人“荷馬”把“鹽”比喻為神賜之物,著名的哲學家柏拉圖也說“鹽是對諸神來說尤為寶貴的東西”。

低鈉綜合症

那作為有著悠久歷史文明的中國,我們的祖先什麼時候開始吃鹽的呢?他們的鹽是怎麼誕生的呢?今天李夫子就來跟大家聊一聊鹽在古代的歷史演變和崇高地位!

鹽的起源

說起鹽在中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炎帝時期,傳說當時在今天膠東半島地區的部落,有一位叫“瞿子”的少年,他活潑聰明、勇敢堅強,然而天有不測之風雲,在一次不期而至的狂風暴雨中,瞿子的母親和許多鄉親都不幸被海中的惡龍奪去了生命,這使他悲痛萬分,發誓一定要替母親和鄉親們報仇!所以為了制服潛藏在海底的惡龍,瞿子決定用畢生之力把大海煮幹!從此以後他每天清晨起來,都會用陶罐舀起海水來煮。

一天天過去了,瞿子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每次一罐海水被煮幹後,灌底總會留下些或黑或白、或紅或黃,還有青色的顆粒,為什麼會這樣呢?慢慢的瞿子發現了規律,原來燒水的燃料不同,顆粒的顏色也就不一樣,紅松木柴煮出的就是紅顆粒、蘆葦煮出來的就是白顆粒,青楓木煮出青顆粒……原來是這些柴草在燃燒時,菸灰裹在蒸汽之中,再沉入罐底,就形成了不同顏色的顆粒,但甭管是什麼顏色,他們鹹澀的味道都是一樣的,這完全可以當作調料使用呀。

瞿子煮海製鹽

從此以後,部落首領便安排了大量的百姓專門煮海,而瞿子的部落,也因為食鹽而逐漸的發展起來,炎帝知道了這件事後就封瞿子所在的部落為“夙沙氏”,又封瞿子為臣,專門負責煮海製鹽,所以在《千字文》中就有了“夙沙煮海”的說法。這夙沙氏煮海為鹽,開創了中國製鹽歷史的先河,他也因此被稱為“鹽宗”!清朝同治年間的鹽運使,就在江蘇泰州市修建了一個“鹽宗廟”,廟中供奉在主位的就是“夙沙氏”,其餘兩位同為“鹽宗”的,一位是中國曆史上最早見於歷史記載的鹽商“膠鬲”,另一位便是建立了食鹽官營制度的“管仲”。

鹽宗廟

古代製鹽的方法

那麼既然傳說中的鹽這麼偶然地出現了,那再回顧歷史,說一下古代先民們又是如何製鹽的呢?“夙沙氏”用的就是最常見的一種“煮滷法”,《說文》中記載:“天生者稱滷,煮成者叫鹽”!在古代,人們一般把“鹽”稱之為“滷”!所以“滷水”實際上就是“鹽水”!而這個方法實際上就是將滷水存放在特定的器皿裡,再通過煎煮的方法讓它凝結成鹽,這種方法被古人們傳承下來,在文字上都有體現,比如“鹽”繁體字就是“鹽”,從字形上看是將滷水放在了器皿之上。這種方法實際上非常適合生活在海邊的人,直接就可以煮海為鹽。在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鹽器具,從而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就已學會了煎煮海鹽!

古代煮滷水製鹽法

但是這又產生了一個問題,生活在內陸地區的又該怎麼辦呢?這就要靠行走江南海北的鹽商們了,然而一旦碰上國家陷入戰亂,商賈不通,內陸地區就會非常容易缺鹽,針對於此,戰國時期出現的另一種技術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據《華陽國志》記載,“蜀郡太守李冰不僅建成了防洪灌溉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他還十分重視井鹽的生產,據說他在興建都江堰的時候發現了鹽滷,於是便組織當地人民開鑿了中國第一口鹽井,被稱為“廣都鹽井”,在那時候挖鹽井和挖水井也沒啥區別,都是拿鏟子、鋤頭往下挖,當時的鹽井的井口較大,但挖不了太深,所以叫做“大口淺井”。用大口淺井採滷的技術一直持續了1200多年,直到北宋時期才由“小口深井”逐漸替代了大口淺井。

鹽井博物館

所以關於鹽井的誕生,一般認為是戰國時期的蜀地,後面歷任王朝也都盛行“鹽井”製鹽法,在《蜀王本紀》中記載:“宣帝地節(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中始穿鹽井數十所。”而從漢代起,也開始利用鹽池取鹽。王廙在《洛都賦》中說:“東有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成之自然。”劉楨的《魯都賦》中也說:“又有鹽池漭沆,煎炙陽春,焦暴噴沫,疏鹽自殷,挹之不損,取之不勤。”

鹽對王朝發展的重要意義

自從有了食鹽開始,以鹽為核心的貿易活動就頻繁出現在中華歷史之上,大家可千萬別以為食鹽的出現僅僅是為了改善了古人的飲食水平,它的出現還帶動了許多的貿易活動,有了鹽,容易腐爛的肉類和牛奶就可以製成醃肉、鹹魚和乳酪,儲存數月甚至數年之久,而對於海邊的漁民來講,有充足的鹽就可以把魚貨用鹽進行防腐處理,這樣就能夠進行遠洋捕撈,但是如果沒有鹽那就只能在近海附近轉悠了,收穫自然就少得多了,而且醃製食品除了老百姓自己吃,更重要的是商人也能夠實現遠距離的食品貿易了,這就相當於古代的冷鏈物流啊。

如此一來,鹽既是生存必需品,又伴隨著鉅額利潤,所以縱觀中國歷史,食鹽貿易以及鹽稅,為維護古代各王朝的統一提供了強大的財政支援,所以歷代王朝的君主也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從食鹽誕生以來,圍繞食鹽頒佈了很多的法規和政策!首先,鹽由專門的部門和人員進行統一管理,周朝,掌管鹽政的長官叫“鹽人”!《周禮·天官·鹽人》中記載:“掌鹽之政令,以共百事之鹽,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賔客共其形鹽散鹽,王之膳羞共飴鹽”!翻譯過來就是說鹽人掌管鹽政,管理各種用鹽的事務。祭祀要用苦鹽、散鹽,待客要用形鹽,大王的膳饈要用飴鹽。

古人制鹽

那除了有專門掌管鹽的行政部門,對於鹽也同樣有著一些法律的規範,在古代,食鹽可以說的戰略物資了,因此不允許民間私自制鹽、販鹽,所以從漢武帝時期,就開始設立鹽法,實行官鹽專賣,禁止私自生產銷售,《史記·平準書》中記載,“私自煮鹽要受釱左趾的刑罰,工具和產品沒收入官”。說白了就是把左腳趾割掉的刑罰。等到了晉代時,私自煮鹽者,百姓要判四年刑,官吏判兩年。而且在古代老百姓食鹽的數量也是有要求的,不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在《管子》一書中就曾記載:“凡食鹽之數,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婦人三升少半,嬰兒二升少半!”

百姓食鹽要限量

古代鹽政的歷史變遷

鹽對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要,所以,在古代有鹽,國家就富裕,《漢書》中說:“吳煮東海之水為鹽,以致富,國用饒足。”所以從管仲開始就建立了食鹽官營的制度,以漁鹽之利而興國!管仲的鹽政就體現在《管子》一書中:“海王之國,謹正鹽筴”!管仲認為善於利用海洋的資源,國家才會強大!管仲針對鹽政說:“使君施令曰:吾將籍於諸君吾子,則必囂號。今夫給之鹽策,則百倍歸於上,人無以避此者,數也。”意思就是老百姓總得吃鹽,如果把財政稅收加在鹽價上,那麼財政就會趨於穩定,比強加人頭稅要好很多!可以說管仲的一系列鹽政思想直接影響著後世,所以管仲又被後世譽為“鹽宗”!

管仲推出鹽政

管仲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上提出鹽政的,但是對老百姓沒啥好處啊,所以到了漢朝時,漢高祖劉邦就取消了食鹽官營的政策,從而鼓勵貿易流通,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開關樑,弛山澤之禁”。然而劉邦的出發點雖好,但卻被地方諸侯鑽空子,他們在自己的封地上控制食鹽流通,把稅收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裡,這就導致了朝廷的稅收大幅度減少,於是漢武帝劉徹當政時,又把鹽政變回了管仲的老路子,在各地都設有鹽鐵官署,選拔“故鹽鐵家富者”為鹽官,負責具體鹽務。並出臺了非常嚴厲的制度,不允許私人生產銷售。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漢武帝的鹽政是失敗的,晚年時導致鹽價大漲,官鹽滯銷,很多豪門貴族更是趁機謀取暴利。等到了唐朝時,朝廷頒發“榷鹽法”,深化鹽政。縱觀整個唐朝,唐初是繼承的隋朝的鹽政,而到了唐中後期,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進行的“鹽改”,可以說對唐朝的影響是最大的,《新唐書·食貨志四》記載:“初變鹽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監院,遊民業鹽者為亭戶,免雜徭。盜鬻者論以法。及琦為諸州榷鹽鐵使,盡榷天下鹽,鬥加時價百錢而出之,為錢一百一十。”這就是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榷鹽法”!也因此,唐朝建立了以監院為基礎的食鹽專賣體系,形成了食鹽民產、官收、官運、官售食鹽的專賣方式。

唐朝推出榷鹽法

等到了宋朝時,宋徽宗搞了一個“鈔引制”成了鹽政的突破口,宋朝剛開始是民間產鹽,官府銷售,但官府通常不能付清鹽錢成本,沒有辦法之後就想出以“鹽鈔”(一種憑證票據)來代替鹽錢的模式,令商買鈔,鹽商自己運銷,經營成本降低,鹽價穩定。等到了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朝廷直接允許私人販賣食鹽。據《宋史·食貨志》稱:“凡未賣稅鹽鈔引及已請算或到倉已投暨未投者,並赴榷貨務改給新法鈔引,許通販。”也是宋朝的鹽鈔制度直接影響了後世的元明清三朝,基本都沿襲了宋朝的鹽政。

宋徽宗推出鈔引制

古代鹽商的暴利與奢靡

因為食鹽利潤大,從而誕生了無數的“鹽商”,這些鹽商背靠朝廷,賺的是盆滿缽滿。中國有記載的第一位鹽商就是春秋時期的魯人“猗頓”!在當時就有“陶朱、猗頓之富”的說法,把猗頓跟陶朱公(范蠡)相提並論!據記載猗頓到了春秋時期的郇國。郇國當時屬河東郡,今天屬於山西。猗頓在郇國經營河東鹽十年,成為了赫赫有名的大豪富。

歷史第一位鹽商猗頓

古代的鹽商通常都有一個特權,就是“壟斷”!也就是說只有他們能賣鹽,其他人不行,老百姓沒有渠道賣鹽,就只能去鹽商那買,所以自然能成鹽商的都發了大財!像明清兩代,江南揚州一帶的鹽商之奢靡更是達到了頂峰!據《清稗類鈔》記載:“有欲以萬金一時費去者,使門下客以金盡買金箔,載至鎮江金山寺塔上,向風揚之,頃刻而散,沿緣草樹間,不可復收。又有以三千金尺買蘇州不倒翁,傾於水中,水道為之寒者。”由此可見古時候的鹽商是多麼的紙醉金迷!據說有些鹽商喜歡漂亮貌美的,那府邸從看門人一直到女廚工,都選用年輕佳麗,長相清秀之輩。而如果有喜歡貌醜的鹽商,那就會把買來的奴僕認為毀其容,用醬敷之,在太陽下曝晒。可見其殘忍!

清朝的大鹽商

李夫子說食鹽

在古代,通過整個國家的食鹽的價格可以看出一個王朝的興衰,每逢開國之初,通常都是讓利於民,而王朝末年,首先鹽價就非常高,鹽商壟斷,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時至今日,隨著生產和運輸手段的飛快進步,鹽已經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調味品,食用鹽也不再只是為了生存所需,每家每戶在食鹽上花費的金錢也可以忽略不計,真正實現了食鹽自由。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中國第一預言大師,預言身後兩千多年事件,差點預言人類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