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葉歷史悠久、聞名世界,卻沒有想到會為成改變世界的格局。
實際上,鴉片戰爭也被稱之為茶葉戰爭,就是因為茶葉太被英國乃至歐洲人喜歡了嘛,所以,造成英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之大,為英國人無法承受之重。導致了之後種種事件。
自從英國東印度公司十七世紀中與廣州十三行談判壟斷了茶葉的貿易權,英國人就做起了中間商,賺差價。
美國人與英國人是一脈相承,所以喝茶葉也是美國人的一種嗜好!
但這一嗜好,卻被一個事件破壞了,逼著美國佬只好改成喝咖啡了,一直延續到今天。
現在美國共和黨中仍有一個以保守出名的派別叫做茶黨,茶黨的得名就是這次事件而來。
看來還是英國佬壞事,要不現在美國佬都應該是喝中國茶的,就沒有咖啡什麼事了。
英美徵稅之爭通常波士頓傾茶事件,就被稱為獨立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我們以前的書上告訴我們,英國對殖民地人民殘酷壓榨,造成北美人民奮起反抗。這是拿中國農民起義的習慣思維來理解獨立戰爭。
1863年,英國在北美打贏了英法七年戰爭,揹負了鉅額的債務。
所以英國人就一直想用殖民地的稅收來緩解財政的壓力。
英國人認為七年戰爭是為了北美人民打的,你當然要負擔一些經費啦。
而北美人卻認為我是幫英國打法國,我們犧牲了那麼多人,你還要我出錢?
雙方因此發生矛盾。
英國有權徵稅嗎?1764年,英國因此出臺了《印花稅》《唐森德稅法》。
不過,在北美人民的強烈反抗下,英國過二年後又都取消了這些稅種。
僅保留了茶葉稅,不管從哪個國家角度說這都不可能算是壓榨。
英國保留茶葉稅的目的,僅僅只是一種象徵意義,“大英帝國有權對殖民地徵稅。”
當時,北美殖民地每年總計繳納給英國的稅賦是1400英鎊,而同時期英國本土的年繳稅額則高達200萬英鎊之多,稅賦成本根本就不成比例。而且英國還要負擔 自己駐北美的公務員、軍隊的支出。
這樣看來,英國人也是挺苦逼的。
英國再示好而且,英國因為前面一系列的行為激起了矛盾,想緩和一下與殖民地人民的關係,考慮到當時由於北美人喝得大部分是走私茶,價格很高。於是英國就下令東印度公司運了有7艘大型商船前往殖民地,其中有四艘運到波士頓。
英國人以為殖民地人應該就開心了,可以喝到直銷的便宜茶葉啦。
按常規理解,這樣的政府已經是很人道了。
要是放在中國明清,老百姓還不要感激涕零,叩謝龍恩了。
波士頓傾茶事件成為最終的導火索然而,北美人民居然連這個稅都不願意給,堅持“無代表,不納稅”(議會代表)。
便宜茶葉也不要,尤其是美國的工商業者與茶葉商都不同意,覺得沒有經過他們的同意就擅自在北美傾銷茶葉。於是就爆發了波士頓傾茶事件。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頓8000多人集會抗議。當天晚上,在塞繆爾·亞當斯的帶領下,60 名“自由之子”將東印度公司三條船上的342箱茶葉全部傾倒入海。
波士頓傾茶事件,英國政府極為憤怒,一片好心當成驢肝肺。
認為這是對殖民當局正常統治的惡意挑釁。
1774年3月英國議會通過了《波士頓港口法》等四項法令,通稱為"強制法令"。這些法令明顯地剝奪了殖民地人民的政治和司法權利。
萊剋星頓的槍聲畫
獨立戰爭的根源,英國遺傳基因之爭這裡就要說一下殖世地人民的來歷。從17世紀如,由於英國的宗教政策並不穩定,清教徒常常受到迫害,所以一代一代的清教徒為建立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來到美洲大陸。
最著名的就是1620年11月11日,“五月花號公約”。這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獻,後來成為西方憲法的綱領性檔案。核心意思就是,“基於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自治團體,將依照被管理者通過的法律治理社會。”
而隨著清教徒教義上自身的契約意識以及脫胎於英國資產階級民主憲政的影響。北美人信奉自由、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
殖民地人民很快也仿照英國議會的模式就成立了自已的議會,自治管理。到北美戰爭爆發時殖民地人口達300多萬人,已經掌握了當地的徵稅、撥款、任免官員,頒佈地方法律的權利。
典型的就是國中之國。
英國人此時一看,恨恨的說,不愧是英國人的好兒子,學得可象模象樣。
抗拒茶葉稅此時,已經習慣了自由權利的殖民地人,針對英國的交茶葉稅的要求,堅決反對。
我都在英國議會裡沒有代表,我憑什麼納稅給你?
這可是英國自已國家定的規矩,你不能自已打自已的臉吧。
英國人一想,這怎麼行。
你北美那麼大塊地,我全英國才這麼一點大。讓你們進入議會,那我英國將來不被你殖民地人統治了才怪。
敬酒不吃,吃罰酒!
為什麼北美勝利?英國隨即派軍隊進駐殖民地。
這就有了北美人民抵抗英國暴政,1875年的萊剋星頓的槍聲,至8年抗戰,在華盛頓、富蘭克林等人的領導,爭取了法國、西班牙的全力援助,最後美國獨立。
時任首相諾斯勳爵,因為未能帶領英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取得勝利,結果遭國會通過不信任動議,使之被迫下野。
英國為什麼讓美國獨立?其實無論從國力還是軍隊的實力來說,美國民兵怎麼可能打得過英國正規軍?英軍在獨立戰爭的的損失比起後來的西印度群島戰爭與拿破崙戰爭根本不值一提。
在十年之後的,英國與法國的近20年死磕中,傷亡人數達到8萬之眾,遠遠超出了獨立戰爭的規模,而且半塊領土都沒有分到。
那英國為何主動認輸的原因在哪裡?
首先,英國內部對於北美的態度就已經分化嚴重。如後任首相小皮特、羅金漢侯爵為首的羅金漢派系、FOCUS就支援北美獨立。他們認識到北美十三洲人民的權利之意識之爭,繼續戰爭,將陷入一場全民戰爭,沒有勝利的一方。
儘管當時,殖民地較大的城市都已經被英軍攻陷,但北美的抵抗卻絲毫沒有減弱。
因為他們的對手既不是國王也不是少數議會,而是整個北美十三州的人民。
其二、1783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思想,已深入英國主流社會。英國自由貿易體系與現代財政國家的觀念逐漸形成。
原來的帝國統治方式已不適合自由貿易的商業帝國的需要。如果繼續統治不僅成本高,而且收益低。反之如果能夠與美國和解,對於英國的核心利益反而將更好。
其三,法國與西班牙加入戰爭將導致戰爭的代價更大。與北美的繼續戰爭將使得法國、西班牙從中獲益,同時,如果同時與三國為敵,將使英國貿易受到極大影響。
所以,英國議會認為沒有必要為了非核心利益,讓英國老百姓做無謂的犧牲、承受戰爭的稅費,而全力繼續戰爭,而是適可而止。認栽就認栽了吧。面子不能當飯吃。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對比拿破崙戰爭英國人要為了核心利益的話,那就是一種豁出去了的拼命,無論是拿破崙戰爭、克里米亞戰爭、以及後來的一戰、二戰。
這不是英國核心利益。
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每年的軍費開支達到2000多萬英鎊。
但之後的拿破崙戰爭,1803-08年,英國的年度支出超過7000萬英鎊,到1813年時竟達到1.06億英鎊。遠遠超過了獨立戰爭的經費。
那為什麼英國要在拿破崙戰爭中死磕法國,而卻在獨立戰爭中卻適可而止?其核心就是要保障英國自由貿易體系,在自由貿易體中,北美的獨立戰爭是沒有辦法恢復的,而與美國的和解卻可以擴大貿易份額。但在,拿破崙戰爭的實質是法國要對英國進行大陸封鎖,這就觸及了英國的核心利益。所以英國人豁出性命也要和拿破崙幹到底。
法王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臺
英王的“恥辱”1883年,英王喬治三世在《巴黎條約》及《凡爾賽條約》兩和約簽字確認。這兩條條約,1、英國承認美國,2、英國主動放棄北美的佛羅里達與新西班牙,以及容許法國人通過紐芬蘭對開的航道。
仍然忠於英王的北美人則在五大湖的北岸建立了新國家加拿大,至今英王仍是加拿大名義上的最高元首及國家象徵,避免了英美后續的衝突。
1794年,英王喬治三世又與華盛頓總統簽署了《傑伊條約》友好條約,使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避免了兩線作戰。
在戰爭期間組織武裝中立同盟的俄羅斯帝國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女大帝,就曾嘲笑英國說:“與其像英國喬治三世那樣允許美洲獨立,我不如對自己的腦袋開槍。”
但英王喬治三世,卻在1785年對美國駐英國大使,約翰亞當斯說到:“我是最後一位同意(英、美)分開的,但我將是第一位去迎接美國作為獨立政權的友誼。”
克里米亞戰爭
笑到最後的是誰?很多人以為英國人在獨立戰爭後衰落了,然而讓人大掉眼鏡的是,英國人卻在隨後一百年達到了大英帝國的巔峰時刻,通過拿破崙戰爭、克里米亞戰爭的獲勝。
奠定了英國19世紀的世界霸主地位。這其中核心原因就是英國向財政軍事國家轉型,而不是向領土佔有轉型。
在與美國和解之後,英美之間的貿易額逐年上升,與歐洲各國的貿易中取得了更大的收益。
同時,通過與美國的和解,英國的財政壓力在明顯下降,恢復了國家的財政平衡。
即使在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的貿易出口額仍然大幅上升。1805年,英國的出口總額為四千八百二十萬英鎊,但在1810年,英國在失去了Continental市場後,出口總值卻上升到六千一百萬鎊左右。
而與此同時,英國在世界各地開拓殖民地與拓展貿易,包括後來與清政府的1793年的馬嘎爾尼使團訪問,可惜中國的茶葉沒有成為自由貿易的使者。
拿破崙戰爭炮戰圖
真正的失敗者然而,作為戰勝者的國際主義戰士——法國。
卻僅僅出於打擊英國的目的,而出兵支援北美,造成20億里拉的債務,法國財政陷入混亂,國王路易十六被迫在1789年召開三級會議討論加稅,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索,最終路易十六身死國滅,而法國也因此陷入數十年的動亂之中。
同樣另一個戰勝國,西班牙也在十多年之後的拿破崙戰爭中被滅國,昔日的海洋霸主從此一厥不振。
而那之後,嘲笑英王喬治六世,自稱“如果象英王喬治三世一樣,不如向自已開一槍”的葉卡捷琳娜大帝的沙皇俄國。更是在其後數十年的內亂中,越來越被歐洲邊緣化。
可以說,在一場中國茶葉引起的美國獨立戰爭中,真正輸家卻是戰勝國法國、西班牙。
這不由得讓我想一起中國的一句禪詩“退後原來是向前”。
相關閱讀:
相關資料:
《大英帝國的崩潰與美國的誕生》
《英國曆屆首相小傳》(英)喬治馬爾科姆湯森著 1986年4月第一版
《大國崛起》:唐晉 人民出版社,2007-1
《大國的肌腱:戰爭、財富與英格蘭國家,1688-1783年》約翰布魯爾